2025年各地高考古诗词模拟真题训练测试
发布时间:2025-07-22 23:28 浏览量:1
1.(2025·河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同年李子西通判①杨万里
走马看花拂绿杨,曲江同赏牡丹香。
向来年少今俱老,君拜监州我作郎。
北阙②小迟③苍玉佩,南征聊制芰荷裳。
病身只作家山梦,径菊诗葩两就荒。
【注】①李子西曾赠诗五首,杨万里同作五首应和。杨万里与李子西同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考中进士。②北阙:宫禁或朝廷的别称。③小迟:稍微迟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生动盎然的春日图,而“走马看花”四个字却流露出诗人匆忙观赏而心不在焉的状态。
B.颔联运用对比,写曾经的热血少年如今已经步入老年,友人担任监州之职,自己则是一名郎官。
C.“芰荷裳”借用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典故,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D.尾联以“病身”实写处境,以“家山梦”虚写梦境,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及对家乡的思念。
2.同是写“菊”,本诗末句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菊”有着不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2.(2025·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剑潭赠李似表刘子翚[注]
夜窗把酒对鹅峰,分手悠悠各转蓬。
舣棹相逢烟浪际,有家皆在乱离中。
胡儿久占清河地,壮士谁收赤壁功?
它日着鞭先后耳,飘零不用叹途穷。
【注】刘子翚:南宋著名诗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窗把酒”运用细节表现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各转蓬”则暗示此后漂泊生活。
B.二人在烟雾弥漫的波浪间停船相遇,感叹“皆在乱离”,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
C.诗人借助赤壁典故和反问句式表达国土沦陷、渴盼收复失地的强烈情感。
D.诗人劝勉友人不要为眼前的分离而忧叹、相信将来定有并肩缓辔而行的时候。
4.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请简要梳理诗歌离散之情的发展脉络。
3.(山东省潍坊中学2024-2025摸底考)
春望梁石头城罗邺
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
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荒城残迹。
B.颔联两句中“江山不改”与“冠盖前后”对举,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
C.“浪声吹岸”与“惊涛拍岸”,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D.吊古之作多借景、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情色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
6.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4.江西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开学考
寄尹师鲁①石延年
十年一梦花空委,依旧河山损桃李。
雁声北去燕南飞,高楼日日春风里。
眉黛石州②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
汾河不断天南流,天色无情淡如水。
【注】①石延年:北宋诗人,曾上书建议加强“二边之备”(对契丹和西夏的防务)。尹师鲁即尹洙,石延年的好友,当时正在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时西夏侵宋,石延年奉命前往河东征调民兵备边。②石州:州名,治所在今陕西离石。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表达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损桃李”与“花空委”呼应,比喻美好事物的破碎。B.“雁声北去”“燕南飞”分别指春季、秋季,在此表明四季的更替,暗示思念始终如一。C.“泪落”实写诗人思念友人因过分悲伤而泪如雨下,用词精准细致,将情感推向高潮。
D.本诗作于战争时期,但诗中并未有正面书写战争的句子,这个特点与《燕歌行》不同。
8.《渑水燕谈录》中将尾联首句写作“汾河不断水南流”,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合理?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5.广西钦州市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小题。
采薪二首(其一)王守仁①
朝采山上薪,暮采谷中栗。深谷多凄风,霜露沾衣湿。
采薪勿辞辛,昨来断薪拾。晚归阴壑底,抱瓮还自汲。
薪水良独劳,不愧食吾力。
【注】①王守仁(1472—1529),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明武宗正德元年,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贬谪至贵州龙场,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交代了诗人在山间早出晚归的寻常生活,具有田园牧歌情调。
B.“深谷”“霜露”“阴壑”等词语写出了采薪环境的恶劣,具有象征意义。
C.“抱瓮还自汲”生动地描绘了劳作归来的诗人抱着水瓮去打水的情景。
D.打柴汲水虽然极为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诗人还是感到十分欣慰。
10.作为文学家、哲学家的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说,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体现“知行合一”的。(6分)
6.唐山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开学收心考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折桂令·诸葛武侯鲜于必仁
草庐当日楼桑①。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②。《出师表》谋谟庙堂,《梁甫吟》感叹岩廊③。成败难量。五丈秋风,落日苍茫。
【注释】①楼桑:在今河北涿县,相传是刘备故里。②鹰扬:逞威,大展雄才。③岩廊:庙堂,朝廷。
11.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将“草庐”与“楼桑”两个地名连在一起,实际是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事。
B.“虎战中原”用比喻手法,揭示了军阀混战,逐鹿中原的历史背景,为下文写诸葛亮做了铺垫。
C.中间部分多用对偶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功绩;“庙堂”是借代,指朝廷对诸葛亮的重用。
D.“落日苍茫”以写景作结,意境苍凉;落日的悲凉景象,蕴含了对诸葛亮悲壮结局的复杂情感。
12.这首元曲与《蜀相》在题材内容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走马看花’四个字却流露出诗人匆忙观赏而心不在焉的状态”错。“走马看花”即诗人骑马怡然漫步于绿意盎然的柳树旁,与友人共同观赏着开得正盛的花朵。这体现了诗人沉醉于美景的悠然及与友共游的快乐,并非“匆忙”而“心不在焉”。
2.①内容上:本诗诗人离乡日久,久病难愈,故乡小径的菊花与自己的诗都荒芜凋敝;陶渊明院子里的小路虽荒,松菊依旧顽强存续。②主旨(写作目的)上:本诗借菊自省,思考既未实现归隐愿望,也荒废了诗文创作的人生困境;陶渊明借菊明志,小路虽荒,菊松依然,暗含对高洁品格的坚守(自己本性犹存)。③情感上:本诗交织着惆怅与自省,借“菊”表达诗人无法实现心中所愿的无奈和哀愁,情感较为复杂;陶渊明则充满宁静喜悦,借“菊”表达欣慰与满足,表现出对归隐生活的欣然接受和享受,情感更为积极和纯粹。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并肩缓辔而行”理解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未来你我实现抱负不过有先有后,鼓励友人不必灰心。
4.①首联回忆曾经的相聚与如今的漂泊,“各转蓬”表达漂泊无定、相逢无期的感伤之情。②颔联“有家皆在乱离中”指出战乱背景,道出了人们流离失所的悲哀,离愁进一步深重。③颈联“谁收赤壁功”与尾联“着鞭”相呼应,勉励友人与自己要相信抱负终将会实现,化解离愁的同时也将诗情格调上升为家国之情。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错误,“浪声吹岸”主要运用的是听觉元素,描述的是波浪拍打岸边所发出的声音,而并没有涉及到视觉元素。故选C。
6.①本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频频回首,既有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忧思。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
②词中的句子寓情于景。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抒发了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兴叹与惋惜,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焦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
本词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人通过直接表达“无限悲愁事”,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沧桑和兴衰无常的感慨。同时“欲下荒城回首频”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将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具象化,传达出诗人站在荒凉的城楼上,频繁地回望过去,思考着历史的变迁和自身的处境。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直接、强烈地传递给读者。《桂枝香·金陵怀古》则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六朝旧事随流水”的景象,借助流水这一意象来暗示历史的流逝和不可逆转。同时“寒烟衰草凝绿”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于金陵古都繁华不再的感慨。这种寓情于景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含蓄、深沉地传递给读者。
7..C(“实写诗人思念友人因过分悲伤而泪如雨下”错,颈联描绘女子整日面对远山愁眉不展,泪流满面弄湿粉妆的场面,是诗人借女子口吻表达对尹师鲁的思念之情。)
8.(示例一)“天”更合理,理由如下:①上下一致:尾联下句有“天”有“水”,且通过景物描写将二者联系起来;上句若用“天”表示“汾河源源不断地朝南向天际流去”,则可以与下句的内容、手法特点保持一致。②空间拓展:“天”的广阔无垠能够营造出一种宏大而空旷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意境深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广阔天地间的孤独和渺小。③情感表达:“天南流”有一种向着未知的远方奔去、无法阻的意味象征着命运的不可捉摸和世事的无常,更能体现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以及对友人安危的挂等复杂情感。(每点3分,任意答两点给满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二)“水”更合理,理由如下:①语义逻辑:“水南流”更直接地强调了水流的方向,可能暗示着战争局势或人生境遇的流转,使诗歌的表达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②意象呼应:“水”南流与“娇波泪落妆如洗”中“泪落”的意象相呼应,水的流动与泪水的流淌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悲伤。③氛围营造:“水”的流动感和柔和性能够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凄凉的氛围,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相符合,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诗歌所传达的悲伤情绪中。④寓意象征:“水”可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或生命的无常,与首联中“十年一梦花空委”的感慨相呼应,表达出诗人对时光匆匆、世事变迁的无奈和叹息。(每点3分,任意答两点给满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A.“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理解错误,根据“凄风”等词语可知诗人生活艰难,并不是过着悠闲安逸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10.①在诗中,诗人生动记录了自己的“行”;亲自打柴、采栗、汲水等劳动;②“知”来自“行”,诗人在劳动中得到深刻体悟;劳动虽然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而感到踏实;③“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事物与躬行实践密不可分。诗人虽然被贬谪到荒远之地,环境恶劣,但自食其力、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有所作为。
11.C
12.题材内容:都吟咏了诸葛亮(咏史诗),概括了诸葛亮从刘备三顾茅庐到出山辅佐两朝君主,最后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事迹,表现了诸葛亮的文韬武略和一片忠心。
思想情感:赞颂了诸葛亮的才华、功绩,抒发了对他鞠躬尽瘁精神的敬仰,对他赍志而没的同情、惋惜之情。
- 上一篇:与八路军做生意(李国骥)
- 下一篇:徐向前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