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方荣翔诞辰百年:令人泪目,一张写在餐巾上的遗嘱
发布时间:2025-07-23 00:40 浏览量:1
”1988年7月15日,香港港安医院。63岁的京剧大师方荣翔躺在病床上,即将接受第二次心脏手术。
生死未卜之际,他强撑病体,在一张餐巾纸上写下了自己的遗嘱。这份在特殊时刻留下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表白,字字句句,质朴无华,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艺术家临终前最深的牵挂和一贯的人生态度。
——这份遗嘱,是理解方荣翔“艺精德重、梨园留芳”。做人作艺的最好注脚。
重托
一旦手术不顺,我的亲属、亲友,特别是我的子女,不能有丝毫对医护之不满。医护是全心对每个人治病救命,就如同我们每次演戏一样,全心想演好,但为那种原因不遂意未能演好一样。况且我85年手术以后至今已演了很多戏,拍了电影,录了音像,去了几个地方,还参加了中国首届艺术节,作为一名京剧演员,我认为很光荣了。现在60多岁,怕是心力负荷量很有限了,所以这第二次手术,不能不说是很困难的。由于我主观上的不足,千万不可怨全心和好心的医护,他(她)们都是慈祥、善良的拯救人类的明星!我们对他(她)们,只有敬意和感谢。
如果我不行,事要简办。尽管有许多朋友和政府的关照、关怀,但也要求他(她)们为我节省。我的遗体就地焚化,灰撒于香港海湾这块世界美地,我该多幸福啊!不要留骨灰盒,我的演员名字留给了广大观众,这是一个演员一生中最大荣誉。当然我心中不满足的是,还有许多演出、录像、录音、拍电影工作没完成,深感愧意。向各家表示歉意。
我的夫人张玉荣和我共同艰苦奋斗了几十年,扶持我的工作,操劳家事,顾老携幼,我感之不尽。我怎么能任(忍)心离开你哪!不是我无情,是天收我的命,不能违背。好在有些位慈祥、善良的朋友帮助,还有国家的必要照顾,你不能太苦的。你心要向宽处想,生活向愉快过,欢渡晚年吧!祝你愉快!幸福!
我希望我们不向国家要任何不礼之要求和照顾。你们会是这样的。
我向文化厅、山东省京剧团有一个要求,就是裘师相赠的那份戏衣十多件是珍贵的遗产。我诚恳建议在北京、天津、山东几处展览。待香港有这种展览室哪怕送件来展示也好。我已向于厅长谈过此事。当年用了36000元借款,我想求各方资助。厅长意思是不必求资助,一定按我要求做此事。我建议此戏衣千万别“打关中”用。要把这珍品永存,表演艺术事业永存。
十二出戏是裘师之精华,由钳韵宏、夏韵龙、朱锦华、我拟共同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请他们坚持下来,把这部裘派艺术精华留下,传下去,不负众望。 我希望,不向遗体告别和追悼会仪式。如医学需要研究我同意献出自己。 向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山东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各级领导,各界朋友祝愿工作顺利!事业兴旺! 我的儿子方利生几年随我身边,总处于紧张状态,为我劳神担心费力,对他我怀感激之情。
1988年7月15日方荣翔香港港安医院
1.对医护人员:理解至上,感恩在心
原文:“一旦手术不顺...不能有丝毫对医护之不满...他(她)们都是慈祥、善良的拯救人类的明星!...只有敬意和感谢。”
解读: 作为1975年就经历过第一次心脏手术的患者,方荣翔深知手术的风险与医护的艰辛。在可能面对最坏结果前,他首先想到并郑重嘱托家人:绝不能因手术失败而责怪医护人员。
他换位思考,将医护工作比拟为演员演戏——“全心想演好,但为那种原因不遂意未能演戏一样”,充满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理解。
他视医护人员为“拯救人类的明星”,要求家人只有“敬意和感谢”。这份对医护职业的尊重和体谅,超越了个体生死,体现了极高的修养和同理心。
2.身后事:一切从简,不扰他人
原文:“事要简办...要求他(她)们为我节省。遗体就地焚化,灰撒于香港海湾...不要留骨灰盒...不向遗体告别和追悼会仪式。如医学需要研究我同意献出自己。”
解读: 方荣翔对后事的安排极其豁达。他要求“简办”,为亲友和政府“节省”。遗体火化后不留骨灰,撒入香港海湾,不给后人留下祭扫的负担。
他明确表示不举行告别和追悼仪式,避免繁文缛节惊扰众人。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主动提出遗体可供医学研究。
这种彻底的“不添麻烦”和“物尽其用”的态度,体现了他一贯的低调朴素和对社会最后的回馈。
3.对表演事业:不舍与遗憾
原文:“我心中不满足的是...还有许多演出、录像、录音、拍电影工作没完成...深感愧意.。”
解读: 对于个人,方荣翔认为自己“作为一名京剧演员...很光荣了”。作为毕生献身京剧的艺术家,生命尽头,无法再登台仍然是他最深的牵挂,他甚至还为此向相关单位表示歉意。
正如作家汪曾祺所说,方荣翔“没有'角儿'气”,他没有一字半句提到世俗虚名。
4.对家人:感恩与深情
原文:“我的夫人张玉荣...扶持我的工作...我感之不尽...不是我无情...天收我的命...国家必要照顾,你不能太苦...心要向宽处想...
我的儿子方利生...为我劳神担心费力...我怀感激之情...不向国家要任何不礼之要求和照顾。”
解读:
夫人 “扶持工作、操劳家事” 是传统戏曲艺人家庭生态的写照,方荣翔在遗嘱中对妻子张玉荣几十年来的付出表达了深深的感激和不舍(“我怎么能任(忍)心离开你哪!”)。
他安慰妻子“心要向宽处想”,相信有朋友帮助和国家必要的照顾,希望她能安度晚年。他对儿子几年来的辛苦陪伴也表达了感激。
同时,他嘱托家人:“不向国家要任何不礼之要求和照顾”,这是他一生不慕名利、自立自强精神的延续。
“你们会是这样的。”,这既是对家人品格的信任,也是他作为一家之主,常年培塑家风、教育家人养成的自信。
5.对裘派传承:最大的牵挂与嘱托
原文:”裘师相赠的那份戏衣十多件是珍贵的遗产。我诚恳建议在北京、天津、山东几处展览。……”“要把这珍品永存,表演艺术事业永存”“十二出戏是裘师之精华……请他们坚持下来,把这部裘派艺术精华留下,传下去,不负众望。”
解读:方荣翔最大的牵挂是(裘派)艺术的传承。这份遗嘱的核心部分,几乎都围绕着如何保护和延续他所钟爱的京剧裘派艺术,足见艺术生命的延续在方荣翔心中的分量远超个人生命。
他将恩师赠送自己的戏服视为公产而非私产,恳求有关部门将这批承载裘派艺术精髓的华服永世珍藏;他心存(裘派)表演艺术永存的美好愿景,希望师兄弟和后人将“裘派艺术精华留下,传下去,不负众望”,展示出方荣翔作为“裘派第一传人”在生命终点依然持有的对流派艺术延续的厚重责任感。
6.对各方:平静告别、诚挚祝福
原文:“向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各界朋友祝愿工作顺利!事业兴旺!”
解读: 遗嘱的最后,方荣翔平静地向所有关心过他的领导、朋友致以最后的祝愿。没有悲戚,没有哀怨,只有一份平静的告别和对他人事业兴旺的祝福,就如同日常一次普通的与大家告别。
方荣翔的遗嘱,是一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在生死关头写下的、极其务实的生命清单,它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的安排和嘱托。
这张写在餐巾纸上的遗嘱,其价值远胜于任何华丽的墓志铭。
当手术刀最终未能挽回方荣翔的生命,这份写在1988年的遗嘱,次年成为绝笔。家人含泪履行了所有约定——2006年,方荣翔家人将两千余件珍贵档案捐给山东省档案馆。
泛黄的餐巾纸遗嘱、裘派戏衣静静陈列,无声讲述着一位艺术家的生命重量。这位在舞台上演绎过包拯、廉颇等忠义人物的艺术家,绝对当得起“艺精德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