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韦拔群精神永存

发布时间:2025-07-23 03:35  浏览量:1

中国中央电视台名家栏目组:孙凤章

序言

在广西的青山绿水间,隐藏着一条用鲜血与信仰铺就的革命之路。韦拔群——这位壮族人民的英雄儿子、中国农民运动的先驱者,用他短暂而辉煌的38年生命,在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崇山峻岭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毛泽东主席曾经评论:”韦拔群是广州农讲所最好的学生!韦拔群搞农运很出色,是个好同志。东兰出了个韦拔群,群众对他很爱戴,可惜他牺牲了。我过去搞农运,有些东西还是从韦拔群那里学来的。东兰是个革命根据地,过去韦拔群同志就在那里领导人民闹革命,后来为革命牺牲了。他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人民的好领袖,党的好干部。”

今天,我们踏上寻找韦拔群足迹的旅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致敬英烈,更是对初心的叩问,也是对精神的唤醒!

以山为证:革命火种的摇篮

从东兰县武篆镇的列宁岩到百色纪念馆,韦拔群的身影始终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在农讲所里点燃了革命火种,在香刷洞的绝境中坚守信仰,更用家族17位亲人的牺牲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悲壮。那些斑驳的老墙、沉默的枪械、泛黄的字据,都在无声讲述着"拔哥"如何将马列主义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

以血为墨:头颅与精神的永恒

1932年秋,韦拔群的头颅被敌人浸泡在药水中"示众",却让革命信念在五座城市间传递。三十年后,当人民在梧州找回烈士遗骨时,那段"愿把五尺之躯交给党"的入党誓言仍在山谷间回响。这种"热烈而生,热烈而死"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在 南湖公园 烈士墓前、在魁星楼铜像旁最该触摸的革命温度。

以心为镜:穿越时空的对话

当我们的手指拂过列宁岩的石壁,仿佛能触到农讲所学员军训时的汗水;当驻足韦拔群雕像前,似乎仍能听见他对乡亲们说"革命就像这大山,压不垮也搬不走"。寻找足迹的本质,是让"拔哥"们用生命书写的答案,照亮我们今天的道路——关于信仰、关于担当、关于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最纯粹的承诺。

这篇序言将带您走进历史的褶皱,在农讲所的煤油灯下、在红七军的战壕里、在叛徒出卖的香刷洞中,重新发现那个"读了半本马列主义,红了半个中国"的韦拔群。让我们共同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追寻,因为英雄的足迹,从来都不只是过去的印记,更是未来的路标。

炎炎夏日,我们踏上东兰这片红色土地,空气中仿佛还回荡着九十多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呐喊。追寻韦拔群的足迹,不仅是一次红色之旅,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在这片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一个壮族儿子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

站在东兰县武篆镇的列宁岩前,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1925年韦拔群在这里创办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场景。搭建了简陋的围栏,几张粗糙的木桌,却孕育了改变桂西北命运的革命火种。

韦拔群创造性地用壮语山歌宣传革命道理,将"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这种因地制宜、贴近群众的智慧,正是当下基层工作者最需要学习的品质。在巴学村的田间地头,老农们至今仍能哼唱当年韦拔群教给他们的革命山歌,这些朴素的旋律里蕴含着最深刻的群众工作方法。

在右江革命老区的山水间,藏着许多传奇的革命故事。韦拔群领导的农民运动就像燎原的星火,在桂西大地燃烧着改变命运的热望。要寻找这位"拔哥"的革命足迹,我们必须踏上那段用鲜血铺就的峥嵘岁月。

东兰县列宁岩的石壁上"彻底革命"的标语仍泛着朱砂红。那年冬天,韦拔群就在这里创办了广西最早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昏暗的岩洞里,豆大的油灯映照着三十多张年轻的面庞,他们跟着韦拔群学习如何用扁担作武器,用镰刀做革命工具。这洞穴里诞生的星星之火,后来真的烧红了桂西的天空。

最动人的传奇藏在武篆镇魁星楼。1930年,邓小平同志曾在此与韦拔群彻夜长谈。木质楼板上还留着他们用烟头烫出的记号,记录着邓小平手绘的河西农场规划。当年"不要天堂要苏维埃"的誓言似乎还在梁柱间回荡,这座小楼至今保持着土改时的原貌,连瓦沟里的青苔都透着岁月的沧桑。

走进韦拔群故居,简朴的陈设令人动容。这位出身富裕家庭的革命者,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变卖家产支持革命。在担任红七军第三纵队司令时,他坚持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睡稻草、啃红薯,却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故居墙上挂着的蓑衣和草鞋,见证了他与劳苦大众同甘共苦的日日夜夜。这种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我们抱怨工作条件不够好时,可曾想过韦拔群们在怎样的环境下坚持斗争?

在韦拔群烈士陵园,松柏长青,庄严肃穆。韦拔群用鲜血诠释了对信仰的忠诚。陵园里,前来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献上的不仅是鲜花,更是一份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承诺。在价值多元的今天,这种为理想信念献身的精神品格,尤为珍贵。

站在东兰县城,昔日的贫困山区已焕发新颜。宽敞的马路,整齐的楼房,孩子们在韦拔群雕像前的广场上嬉戏玩耍。这片土地上的巨变,正是韦拔群等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在这里,还创建了一所命名为韦拔群学校。但物质的丰富不能代替精神的传承,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更需要发扬韦拔群精神中的群众路线、实干作风和坚定信念。

追寻韦拔群的足迹,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基因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密码。当告别东兰时,红水河的涛声依旧,而我的心中已播下一颗红色的种子。这颗种子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生根发芽,指引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作家简介

孙凤章,网名: 冷娃,上海市人,现为:亿央网,世纪大采风组委会会员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栏目组特聘《艺术导师》职务。《中外诗人》编委,长江分社社长。《中国诗报》副总编。

2023年7月,在全国第六届《新绪杯》文学艺术大赛中荣获金奖,被评为新时代杰出艺术家。《江南文学》《新绪文学》《中国民俗文苑》特约作家,签约诗人。《南湖——庆祝建党百年诗选》编委。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琴棋书画,创想艺术的追梦者,被网友称之为:“多栖艺人,旅游达人”。践行世界采风之路,已畅游了18国。

作品略见《》《腾讯新闻》《百度APP》《搜狐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种媒体,曾在官方平台,荣获诗歌大赛一等奖、首席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新时代最具有影响力艺术家等称号。书画作品曾被国内外人士收藏。在《中外诗人》多次发表了个人作品专辑。同题诗歌作品《南湖》已被编入贺敬之顾问题字的《南湖—庆祝建党百年诗选》全球出版发行并获得”优秀奖“,同时获得”建党百年优秀诗人“荣誉称号。

【2022虎啸龙腾诗词春晚】13节目作者之一。

发布编辑/正能量李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