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发布时间:2025-07-23 05:45 浏览量:1
公元821 年冬,镇州城外寒风如刀。叛军将领王廷凑的帐前,甲士按刀而立,杀气凝成白雾,连檐角的冰棱都仿佛带着血腥味。帐帘被猛力掀开,一个身着绯色官袍的老者迈步而入 —— 他刚从八千里外的长安赶来,靴底还沾着未化的雪。
“韩侍郎倒是不怕死。” 王廷凑坐在虎皮椅上冷笑,手按腰间佩剑。三天前,他刚杀了朝廷派来的使者,此刻帐内的空气里,似乎还飘着血腥味。
老者却掸了掸袍角积雪,声音平静却字字清晰:“我来不是为自己求活,是为镇州百姓求条生路。” 他正是韩愈,这一年他五十四岁,刚从潮州贬所召回不久,就自请前来叛军巢穴。帐外甲士的手已经按在刀柄上,帐内的呼吸都仿佛已经凝固。
韩愈雪夜劝降叛军将领王廷凑
这场单刀赴会的背后,藏着一个文人用一生淬炼的勇气。这位在岭南瘴气里办学的县令,朝堂上敢骂皇帝的侍郎,韩愈的一生,从来都是在险处寻路,在难中坚守。
公元 768 年,韩愈生于河南河阳一个官宦家庭,本应顺遂的人生,却被接踵而至的不幸改写。三岁时,父亲韩仲卿病逝,他只能跟随兄长韩会生活。韩会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对韩愈关爱有加,时常教他读书识字。但命运并未打算就此放过韩愈,公元777 年,韩会因受宰相元载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不久后便病逝于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年仅十岁的韩愈成了孤儿,只能跟着寡嫂郑氏回到河阳,后又因战乱,前往安徽宣城避难。
在宣城的日子里,韩愈虽然生活清苦,但他的学习热情却丝毫未减。他在简陋的茅屋里日夜苦读,时常忘记了吃饭和休息。没有钱买书,他就四处向人借阅,再一笔一划地抄录下来。当地的一位教书先生听闻了韩愈的事迹,被他的刻苦精神所打动,主动送给他一些书籍和笔墨。韩愈如获至宝,更加努力地学习,每天都要背诵大量的经典篇章,小小的年纪,便在当地有了 “小才子” 的名号。
19 岁时,韩愈怀揣着满腔抱负,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求仕之路。他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学,科举之路会一帆风顺,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连续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他都名落孙山。在长安的日子里,他居无定所,常常食不果腹,有时甚至只能靠朋友的接济才能勉强维持生计。但韩愈并未因此而放弃,他坚信自己的才华终有一天会得到认可。
792 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得偿所愿,登进士第。然而,这仅仅是他仕途坎坷的开始。按照唐代制度,考中进士后还需通过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才能正式步入仕途。但韩愈在这一关卡上又遭遇了挫折,他连续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均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韩愈依然没有放弃,他不断地充实自己,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孟郊、张籍等,他们相互鼓励,共同探讨学问,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初心。
34 岁时,韩愈终于迎来了自己仕途的转机,他在宣武节度使董晋的推荐下,担任了观察推官一职,正式踏入官场。在任期间,他兢兢业业,公正断案,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也让他在官场中屡屡碰壁。
803 年,关中地区遭遇大旱,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而京兆尹李实却为了讨好朝廷,不仅隐瞒灾情,还继续加重赋税。韩愈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毅然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求朝廷减免赋税,救济百姓。然而,他的直言进谏却触怒了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
从繁华的长安到偏远的阳山,路途遥远,环境艰苦。但韩愈并没有抱怨,他一到任就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他发现当地百姓大多不识字,便亲自开办学校,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看到农田水利失修,他又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在阳山的日子里,韩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们亲切地称韩愈为 “韩公”。
817 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朝廷派宰相裴度率军征讨。韩愈被任命为行军司马,参与平叛。在军中,韩愈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他向裴度建议,派遣李愬趁雪夜突袭蔡州,一举擒获吴元济,取得了淮西之战的胜利。因平叛有功,韩愈被升任为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 年),唐宪宗准备将法门寺的佛骨迎入宫中供奉,一时间,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狂热的信佛之风。人们纷纷倾家荡产,只为了能一睹佛骨的风采。韩愈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这种迷信行为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影响社会风气,动摇国家的根基。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写下了《论佛骨表》,直言进谏,反对迎佛骨。
在表中,韩愈言辞激烈地指出,佛教是外来的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而且历史上信佛的皇帝大多寿命不长,国家也并不因此而繁荣昌盛。他请求皇帝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以杜绝这种迷信之风。唐宪宗看到《论佛骨表》后,勃然大怒,认为韩愈是在故意诋毁佛教,冒犯天威,欲将其处死。多亏了裴度等大臣的极力劝谏,韩愈才免去一死,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从长安到潮州,路途遥远,韩愈在途中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但仍心系国家、不改初衷的坚定信念。
到达潮州后,韩愈发现这里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当地自然环境恶劣,鳄鱼横行,百姓深受其害;文化落后,教育不兴,百姓大多愚昧无知。面对这些困难,韩愈没有退缩,他决心在这片土地上做出一番成绩。
为了消除鳄鱼之患,韩愈写下了《祭鳄鱼文》,并组织百姓捕杀鳄鱼。他在文中严厉斥责鳄鱼的恶行,警告它们必须在限期内离开潮州,否则将遭到严惩。也许是韩愈的决心感动了上天,也许是捕杀行动起到了效果,鳄鱼之患逐渐得到了缓解。
在文化教育方面,韩愈积极兴办学校,聘请有学问的人担任教师,鼓励百姓送子女入学读书。他还亲自到学校授课,传授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在他的努力下,潮州的文化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此外,韩愈还关心百姓的生活,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在潮州虽然只待了短短八个月,但韩愈却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他的功绩被百姓铭记于心,潮州的山水也因此都姓了 “韩”,如韩江、韩山等。
821 年,镇州(今河北正定)发生兵变,王廷凑杀死节度使田弘正,自立为留后,对抗朝廷。唐穆宗派兵征讨,却屡屡失利。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决定派人前往镇州安抚叛军,可谁都知道这是个九死一生的任务,一时间,满朝文武无人敢应。
此时,已经 54 岁的韩愈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前往镇州。唐穆宗担心他的安危,特意叮嘱他要见机行事,不必过于强硬。但韩愈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他抱着必死的决心,毅然踏上了前往镇州的道路。
到达镇州后,韩愈面对的是杀气腾腾的叛军。王廷凑让士兵们手持兵器,将韩愈团团围住,试图用气势吓倒他。但韩愈毫无惧色,他镇定自若地走进营帐,与王廷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韩愈劝降叛军将领王廷凑
韩愈义正言辞地指责王廷凑的叛乱行为,指出其行为不仅违背了君臣大义,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警告王廷凑,如果继续执迷不悟,必将遭到朝廷的严惩,到时将死无葬身之地。王廷凑被韩愈的气势所震慑,但仍心存侥幸,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韩愈则晓以利害,向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朝廷的实力远非叛军所能抗衡,只有归顺朝廷,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
在韩愈的一番劝说下,王廷凑的态度逐渐软化。他意识到,继续叛乱下去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于是最终答应归顺朝廷。韩愈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单刀赴会,不费一兵一卒,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持续的战乱,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官场沉浮的同时,韩愈还在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新运动 —— 古文运动。当时的文坛,盛行骈文,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形式僵化,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韩愈对此深恶痛绝,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的传统,提倡 “文以载道”,即文章要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情感,要有充实的内容,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为了推广古文运动,韩愈以身作则,写下了许多优秀的古文作品。他的文章风格独特,气势磅礴,如《师说》《马说》《进学解》等,都成为了千古名篇。在《师说》中,他提出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等观点,打破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在《马说》中,他以千里马比喻人才,揭示了当时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发出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的感慨。
除了自己创作,韩愈还积极培养和扶持后学。他门下有许多弟子,如李翱、皇甫湜等,他们都深受韩愈的影响,成为了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在韩愈的带领下,古文运动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取代了骈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24 年,韩愈病逝于长安,享年 57 岁。他的离世,让整个文坛陷入了悲痛之中。他的弟子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他安葬在故乡河阳。
韩愈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文坛,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文章,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如同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奋斗。
韩愈雕像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光辉而伟大的一生。韩愈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人风骨,什么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 上一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民族脊梁!
- 下一篇:羊祜: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