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民族脊梁!
发布时间:2025-07-23 05:38 浏览量:1
乾隆五十年(1785 年),林则徐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的一个秀才家庭。父亲林宾日以教馆为生,家境贫寒,却坚持让子女读书。林则徐自幼聪慧,四岁便随父亲入馆读书,七岁能作诗,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官。
在科举路上,林则徐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的考卷以 “经世致用” 为核心,主张 “学问之道,贵在务实”,深受主考官赏识。时任军机大臣曹振镛评价他:“此子立论高远,忧国忧民,将来必为栋梁之材。” 在翰林院期间,林则徐师从著名经学家阮元,研习经史子集,同时关注民生疾苦,写下《北直水利书》等策论,提出治理北方水患的方案,展现出卓越的政治眼光。
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36 岁的林则徐外放浙江杭嘉湖道。这是他仕途的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将经世理念付诸实践。在任期间,他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抑制豪强,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为他修建生祠,称赞他 “林公来,民安业”。他还重视教育,修复书院,亲自授课,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
道光三年(1823 年),林则徐调任江苏按察使。当时江苏一带发生水灾,灾民流离失所,疫病流行。他一方面组织赈灾,发放粮食和药品;另一方面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囤积居奇的奸商。有一次,他发现苏州知府虚报灾情,贪墨赈灾款项,当即上书弹劾,将其革职查办。百姓都说:“林青天办案,铁面无私。”
这段地方官经历,让林则徐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也让他深刻认识到清朝官场的腐败和民生的艰难。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官不清则民不安,民不安则国不宁。” 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他后来的虎门销烟埋下了伏笔。
道光年间,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无耻地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的泛滥不仅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更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军队战斗力也因此大幅下降。据统计,到道光十八年(1838 年),中国每年流失白银达六百万两,全国吸食鸦片者超过两百万人。
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目睹鸦片的危害,痛心疾首,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之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道光帝深受震动,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道光十九年(1839 年)正月,林则徐抵达广州。他深知禁烟阻力巨大,不仅有英国鸦片贩子的阻挠,还有清朝官员的包庇纵容。他一到广州,便下令封锁商馆,扣留鸦片贩子,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鸦片。义律起初拒不配合,林则徐坚定地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经过坚决斗争,英国鸦片贩子最终交出鸦片两万多箱,共计二百三十七万多斤。林则徐决定在虎门当众销毁鸦片。他亲自设计销烟方案:在海滩上挖两个大池子,底部铺石板,四周钉木板,将鸦片切碎投入池中,加入石灰和海水,使其沸腾融化,再将废渣冲入大海。
道光十九年(1839 年)六月三日,虎门销烟正式开始。成千上万的百姓前来观看,欢呼声震天动地。林则徐亲自监督销烟过程,连续二十三天,将所有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销烟期间,林则徐还积极整顿海防,加固炮台,训练水师,购买西洋大炮,准备抵御英国的侵略。他相信:“民心可用,众志成城,虽夷船坚炮,亦不足惧。” 然而,他的努力却遭到朝中投降派的阻挠和破坏。
虎门销烟后,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发动侵略战争。道光二十年(1840 年)六月,英国舰队抵达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林则徐早已做好准备,他命令水师严密防守,利用炮台和水勇打击英国舰队。在九龙海战中,清军水师奋勇还击,击退英国舰队;在穿鼻海战中,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英勇作战,重创英国军舰。林则徐还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渔民、乡勇成立 “水勇”,利用熟悉的地形袭击英国军舰,使英军 “步步荆棘,寸步难行”。
然而,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和投降派的破坏,战争形势逐渐恶化。英军见广东防守严密,便北上进攻厦门、定海、天津等地。道光帝惊慌失措,在投降派的怂恿下,将林则徐革职查办,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与英国议和。
林则徐被革职后,仍心系国事,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林则徐被流放伊犁。
在流放途中,林则徐仍关注着战争形势,他写下《壬寅二月祥符河工即事》等诗篇,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到达伊犁后,他并没有消沉,而是积极投身当地建设。他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使伊犁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他还实地考察新疆地理形势,提出 “屯田耕战” 的策略,加强边防,抵御沙俄的侵略。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东禁烟期间,他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认识到中国必须了解世界,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来侵略。
他组织人员翻译西方书籍和报纸,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四洲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为后来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供了重要资料。
林则徐还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他购买西洋大炮,仿制西式战船,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他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写道:“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在流放伊犁期间,林则徐仍坚持学习西方知识,他研究俄国的历史和地理,写下《俄罗斯国纪要》,提醒朝廷警惕沙俄的侵略野心。他还建议朝廷加强对新疆的管理和开发,巩固边防。
林则徐的 “睁眼看世界” 思想,对后来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的思想,明确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开端。
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林则徐被重新起用,先后担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在任期间,他继续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镇压农民起义,为维护清朝统治做出了贡献。
道光三十年(1850 年),林则徐再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但他在途中病逝,享年 66 岁。消息传来,举国哀悼,百姓纷纷为他立祠祭祀。咸丰帝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谥号 “文忠”。
林则徐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壮举,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他 “睁眼看世界” 的思想,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状态,为近代中国的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如今,林则徐的故事仍在广泛流传。他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诗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在福州,建有林则徐纪念馆,供人们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的一生告诉我们,面对外来侵略和民族危机,只有奋起反抗,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他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近代中国的前进道路,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上一篇:《长安的荔枝》王大锤这帽子戴的挺花啊!
- 下一篇: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