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约车禁燃油车,官方回应,真相藏不住了!
发布时间:2025-07-23 21:58 浏览量:1
这两天北京的网约车司机群炸了锅,就因为一条“7月20日起燃油车彻底禁入网约平台”的消息。有人刚贷款买了二手捷达,有人油箱还加满了油,结果协会一句“消息源未经核实,已撤稿”,把大伙儿从地狱拉回人间,又从人间推到悬崖边——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要我说,别管撤不撤稿,燃油车在网约车圈的日子,怕是真的不多了。
先给不明真相的朋友捋捋:前几天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突然放了个大招,说北京要全面禁止燃油车上平台。消息一出,司机们连夜在群里转发,有人开始打听电动车行情,有人骂骂咧咧说“这不是逼死我们吗”,还有乘客刷着手机嘀咕“以后打车会不会更贵”。结果没过两天,协会又出来辟谣,说“消息未经权威部门证实”,稿子也删了。这波操作,比网约车司机接单时的“已接单-司机取消-重新匹配”还刺激,合着全国人民陪跑了一场大型行为艺术?
但你要是真信了“撤稿=没事”,那可就太天真了。别忘了,新闻里明明白白写着:深圳、广州、东莞、西安这些城市,早就把燃油车从网约车队伍里踢出去了。深圳2020年就规定,新增网约车必须是纯电动;广州更狠,2023年起连存量燃油车都不让续牌了;现在打开滴滴APP,在这些城市叫车,十辆里有九辆是比亚迪、埃安,剩下一辆可能是司机偷偷跑的“黑油车”。所以北京这次的“禁油车”消息,与其说是“谣言”,不如说是“剧透”——就算现在不实施,早晚也得走这一步。
为啥非要跟燃油车过不去?官方肯定会说“为了环保”“为了双碳目标”,这话没错,但不全对。你去问问广州的网约车司机,他们会告诉你另一个真相:电动车比燃油车“更划算”。一辆燃油车跑一天,油钱少说150块,电动车充电也就30块,就算算上电池损耗,一年下来也能省好几万。平台和租车公司巴不得司机都换电动车,成本降了,利润自然就上去了。至于环保?那只是顺便的事,毕竟节能减排的帽子谁都爱戴。
但司机们的苦,可没人替他们算。就拿北京来说,现在跑网约车的燃油车司机,大多是两类人:要么是开了好几年的老司机,车是自己的,贷款刚还完,正想回本呢;要么是从租车公司租的燃油车,合同一签就是三年,现在要是突然禁油车,违约金谁来掏?有个司机大哥跟我吐槽:“我去年刚花8万买了辆二手朗逸,想着跑五年退休,结果现在告诉我不能跑了?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更坑的是租车公司。有广州司机爆料,当地刚开始禁燃油车时,租车公司直接把燃油车租金从每月4000涨到6000,理由是“最后一批燃油车,稀缺资源”。等司机咬着牙租下来,没跑几个月,政策一变,车不能上平台了,租车公司又说“合同里写了‘政策变动不算违约’”,一分钱不退。司机们去闹,公司就把责任推给“政府规定”,合着他们早就知道要禁油车,就等着割最后一波韭菜?
有人说:“禁油车好啊,电动车坐着舒服,还没味儿。”这话乘客可以说,但司机不行。电动车是舒服,但跑长途就是个“电老虎”。北京早高峰从通州跑到石景山,堵两个小时,续航直接掉一半;冬天开暖风,夏天开空调,实际里程比表显少三分之一。司机们现在接长途单都得先问“您去哪儿?远不远?我得先去充个电”,乘客嫌麻烦,司机更麻烦——充一次电40分钟,少接两单,一天收入少好几百。
还有充电难的问题。北京虽然充电桩不少,但高峰时段想找个空位比找对象还难。司机王师傅说:“有次我在国贸等充电,排了一个小时队,好不容易插上电,刚充到80%,后面的人就开始按喇叭催。现在看见充电桩就头疼,比看见运管查车还紧张。”更别提那些老旧小区,充电桩装不进去,司机只能半夜回家偷偷从楼上拉根电线充电,楼下堆着纸箱和自行车,万一短路了,整栋楼都得跟着遭殃。
说到运管,这又是另一重打击。现在北京对网约车的监管越来越严,燃油车本就面临“车证难办”的问题,很多司机都是“人证车证不符”的“黑车”。一旦官方真的禁了燃油车,这些司机要么花十几万换电动车,要么卷铺盖走人。但十几万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积蓄,或者是亲戚朋友凑的血汗钱。有个司机跟我算过账:“买辆电动车15万,贷款三年,每月还4000,加上租车、充电、保养,一个月至少得跑2万流水才不亏本。现在一天能跑500就不错了,这不是逼着我们闯红灯、疲劳驾驶吗?”
那平台就没责任吗?你打开滴滴、高德地图看看,上面的“优选车型”“舒适型”大多是电动车,但价格跟燃油车一样。乘客没多花钱,平台抽成一分不少,司机却要承担更高的购车成本和运营风险。更讽刺的是,平台一边鼓励司机换电动车,一边偷偷给燃油车派单——毕竟电动车数量还不够,总不能让乘客干等着。这种“又当又立”的操作,把司机们耍得团团转。
有人会说:“这是趋势,早晚都得适应。”这话没错,但趋势不该踩着底层人的骨头往上爬。深圳禁燃油车时,政府好歹给了过渡期,给换车司机发了补贴;广州也推出了“以旧换新”政策,租车公司违约金政府出面协调。但北京这次呢?连个正式文件都没有,先放个消息试探水温,看司机反应激烈就赶紧撤稿,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套路,比直接禁油车还让人寒心。
说到底,网约车禁燃油车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怎么禁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那跟当年“环保风暴”里强拆小作坊有什么区别?司机们不是反对电动车,他们反对的是“突然袭击”,是“不管死活”。他们需要的是明确的时间表,是合理的补贴政策,是充电设施的完善,而不是协会一句轻飘飘的“消息未经核实”。
现在群里的司机们还在讨论:“到底要不要换电动车?”有人说“再等等,万一政策变了呢”,有人说“不等了,早换早踏实”,还有人已经开始联系老家的工作,“不行就回老家开出租车,至少油车还能跑”。这些每天在马路上奔波十几个小时的司机,他们不懂什么“双碳目标”,也不关心“新能源战略”,他们只知道:今天能不能接到单,这个月能不能还上贷款,明年孩子学费从哪儿来。
最后说句大实话:禁燃油车是好事,但好事要办好。别让环保成了压榨司机的借口,别让新能源成了资本割韭菜的镰刀。如果有一天,北京真的全面禁了燃油车,希望那时司机们不用为充电发愁,不用为贷款流泪,乘客们不用等半小时车,不用付更高的车费。否则,这场“绿色革命”,最后只会变成一场“黑色幽默”。
现在再打开网约车APP,看着地图上移动的小车标,突然觉得有点恍惚:这些车里,有多少是燃油车?它们还能跑多久?司机师傅下一秒会不会收到“您的车辆不符合平台规定”的通知?没人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关于燃油车和电动车的战争,最后买单的,永远是那些最没话语权的普通人。
- 上一篇:还原孔子|王国猛
- 下一篇:云南近现代名人——白亮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