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现代名人——白亮诚

发布时间:2025-07-23 21:55  浏览量:1

白亮诚(公元1893年9月9日—1965年8月6日),名耀明,字亮诚(成),号孟愚,笔号莲父,以字行之,而史书中毫无例外地用其号“孟愚”,故知“诚(成)”者甚少,回族,今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沙甸街道人。1965年8月6日,归真于泰国密塞,享年71岁。出身武门,父白金柱,字载廷,清末名将,清末总统南防全军,补开化(今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开化街道)总镇,记名提督,驻文山(今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防法、越入侵,清道光皇帝诰封“建威将军”,敕封谥号“忠果公”。乡人称之“白金门”。兄白耀龙、白耀鸾,白耀明排行第三,大哥白耀鸾先于父归真。清嘉庆十三年(1908年),父亲归真后,大哥白耀鸾顶虚名,二哥白耀龙顶大哥白耀鸾名,白耀明顶二哥白耀龙名,接受清朝延封官:白金柱“子三和耀鸾早逝,次耀龙以阴生,赏外郎,三耀贤以军功知县赏直隶知州”。

白亮诚幼入私塾,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兼学医理、习武。及长,遵族训习教义,笃信伊斯兰哲学。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后支持Ahmadiyya(艾哈迈迪耶教派,印度伊斯兰教中分化出的具有混合教义的宗教派别)。

白亮诚青年时,有重教兴学之见,并付诸实践。民国三年(1914年),白亮诚在家乡倡办国民新学堂——沙甸小学,聘请优秀教师与私塾先生到校任课。白亮诚为接纳更多子弟人学,争取乡绅赞同扩建学校。新校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竣成,有教学大楼、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师生宿舍等设施配套的校院,其规模可与县城学址相颉顽。白亮诚取村后金鱼山之名将学校更名为鱼峰小学[著名阿拉伯语文和伊斯兰教专家马坚(今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人)就曾在此任教,白亮诚宜是马坚的老师],并于校前石柱上赋联“秀气拥金鱼兆百代人文鼎盛;清流环玉带作千秋学子型仪。”以为桑梓兴学育才之宏愿。

此前由于白亮诚不通阿拉伯语,于是下决心研读,先投师王诚一(籍贯不详)阿訇(阿訇,是波斯语,意为老师或学者。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民国十五年(1926年),白亮诚奉母往沙特阿拉伯完成朝觐天命功课和考察伊斯兰文化回国,此时,也就是在投师王诚一一年后,在山西省再投师田家培(今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人)继续攻研阿拉伯语经典年余。回乡后,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创办经学教育改革试验班,培养伊斯兰教子弟。后来,试验班发展为8年制经书并重,开设阿汉文学、经学、数学、物理、英语基础等课程的新型宗教学校——沙甸私立养正学校(著名阿拉伯语文和伊斯兰教专家马坚就曾在此任教)。学校设忠果公祠(折家祠堂)内,白家承担年均约5000银元的学校经费和免费资助外地及本乡贫寒学生膳宿费。

民国十八年(1829年),云南回教俱进会大会召开,白亮诚提出创办符合现代教育标准的清真中学的计划,会上决定利用原有的位于云南昆明南门的中阿学校,开办清真中学,校名定为明德中学(即今天的云南省昆明市明德中学),白亮诚任训育。民国十九年(1930年)一月正式开学,学制为三三制,一切课程符合民国教育部的部定标准,只有上午6时至8时为教授阿拉伯文语时间,以求满足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时间,提高回民知识及调和回汉感情。但此校限于经济,仅开办初级三班约学生百人。后来因种种困难逐渐停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白亮诚升任思茅(今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普洱(今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车里(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佛海(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澜沧(今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等县税务总局长。白亮诚勤于税政,一面大胆改革,减轻税率,实行税捐承包;一面整肃局务,严加管理,不许属下营私舞弊,违背重处。白亮诚到任不久,即开除了一名作风不正的雇员,并将其有卖鸦片嫌疑的女婿从主任职务上辞退。

白亮诚目睹西双版纳自然资源富庶,向云南省财政厅上书,要求兴办农业、工业、商业、牧业等多种多样事业,以富国强民。其设想经批准后,白亮诚即兴办诸业。引种甘蔗、芋头、棉花,从云南昆明购置设备开办纱厂,率队到滇西北探寻钨矿,在澜沧县、永仁县(今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采办铅、锡矿。同时组织茶叶生产,以普洱(今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南糯山(位于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到勐海县的公路旁,属勐海县地)为基地,建立普洱(今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税务局茶叶厂,又在佛海县设总厂,茶叶面积达数万亩。后茶厂更名为思普企业局,白亮诚任总理。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白亮诚赴日本考察种茶技术3个月,其间白亮诚把学习观感寄回鼓励职工努力发展生产。随后,白亮诚被邀参加北平(今北京市)赴西北考察团[此次考察团实为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牵头的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一系列考察活动中的一次],到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及新疆等地考察。白亮诚经过国内外学习和考察,更开阔了实业救国、献身边疆建设的胸襟。白亮诚回思普(二十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人们将云南省西南部包括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临沧市临翔区、双江县、沧源县等地域泛称为“思普区”)后,即从印度引进先进制茶机,从沪(上海简称)杭(今浙江省杭州市)选聘高级技师10余人,生产出质优价廉的茶叶。其产品得到日本、缅甸等外商的青睐,订货日增,供不应求。茶厂迅速发展,职工达数千人。南糯山的茶香为当地民族经济增添了生机,傣族百姓喻白亮诚为“孔明老爹又活回来了”。白亮诚为扩大经济交往,广交工商界朋友,严禁往来马帮敲诈勒索,平息匪乱,劝善镇恶,周边一带多平静无事,博得同道称誉。

白亮诚十分关心国家安危,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军逼近中缅边境,白亮诚在车里县成立接待站,赶造木筏50多张抢渡和护送大批居缅华侨安全撤回祖国。组织茶厂回民抗日游击队协助第六军93师镇守边境,在边寨丛林中袭击日军。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白亮诚不避风险,将被追踪的进步教授夏康农(今湖北省鄂州市人,生物学家)、曹礼吾(今湖南省长沙市人,知名学者)、白寿彝(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及10多位学生由云南昆明送到沙甸(今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沙甸街道)家中避难,资助旅费将30多名学生接到普洱(今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掩护。白亮诚的民主思想、道德声望受到民主人士爱戴。

1949年3月,白亮诚为朝觐团长携夫人沙凤(籍贯不详)书共14位哈吉第二次完成麦加朝觐。返回缅甸仰光后,便留在缅甸仰光兴办企业,潜心研习伊斯兰宗教哲学,用中、阿、英语编写著作,经6载笔耕,编著《礼法史语》、《拜功浅说》、《课赋玄机》、《斋戒真铨》、《朝觐指南》5部阿汉经典,在缅甸仰光出版,并由同乡杨德亮(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原国民党中将)将军帮助在台湾出版。

新中国建立后,知名人士白寿彝、马坚等向中央建议邀白亮诚回国,西南行署成立后也函请白亮诚回国任政协委员。1958年,白寿彝到伊拉克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受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委托,绕道缅甸仰光,希望接白亮诚回国,但是,时遇缅甸政局变化,吴奈温(与昂山共同创建了缅甸独立军而被称为“缅军之父”)政权搞社会主义革命,没收华侨商户资产,白亮诚10万美元财产尽失,只能与大批华侨避难,前往泰国,白寿彝未能见到白亮诚。后来,白亮诚在泰国弥赛(今泰国清莱府掖市)女儿处,帮助女儿白芷卿办学为乐,直到寿终。

1955年,在缅甸仰光,白亮诚与周仲羲(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后移居英国)负责校订,重印汉译《伊斯兰教哲学》一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陈君葆(香港知名学者,原籍广东省中山市人)译并做序],白亮诚并作做重印序,从此支持了Ahmadiyya,引发极大争议。

延伸阅读:白孟愚与云南红茶、南糯山、鱼峰书院

白孟愚与云南红茶:

在佛海(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实验茶厂创办期间,白孟愚虽与中茶(中国茶叶公司)派的范和钧(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矛盾颇多,似乎是个与“正面形象”的佛海茶厂“作对”的人,故很少有对其生平资料详尽介绍的。但白孟愚却是云南茶业史上生产机制红茶第一人,被称为“云南红茶第一人”,当地人称之为“孔明老爹”。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白孟愚被云南省政府派去边地一带开展盐务和税务工作,便深深爱上了西双版纳这片肥沃广阔的土地,在白孟愚的建议下,云南省建立了“云南省思普茶业试验场”;同年,在白孟愚的带领下建立了“南糯山制茶厂”(云南第一个现代茶厂),这是西双版纳工业的雏形,也是茶业工业化的开端。云南第一批机制红茶,就是出自南糯山制茶厂。当时,制茶机器是从英国进口的。由于条件所限,机器从今缅甸掸邦景栋县运到南糯山(位于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乡境内)这一段是以牛车为运输工具,每辆牛车配3头牛,配15个壮劳动力,一天只能走一两公里,一路上见树就砍,遇沟就填,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将机器运到南糯山。民国三十年(1941年),南糯山制茶厂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机制茶2000担左右。

为了促进茶叶出口,白孟愚集中力量研制红茶。便从沪杭选聘了十多名高级制茶师,在厂内首次改变了传统的制茶工艺,制出了优质的红茶和绿茶。特别是制作红茶时,要求茶农采摘的鲜叶不能让太阳照晒,茶叶有露水的时候就要采摘,用芭蕉叶垫着箩筐,鲜叶装满了不能压紧。那时的原料全是大树茶,很多茶农都是爬到树上才能采摘。由于白孟愚对原料的要求高,因此南糯山茶叶的品质非常好。客商纷纷前来订货,茶叶供不应求,红茶出口量成为当时云南茶叶之最。白孟愚对茶农、对茶工实行当天付工资的办法,赢得了当地哈尼族茶民的信任。两年后,茶农主动把茶叶卖给茶厂。为了让南糯山的工人安心工作,白孟愚设立了职工医院,建造了篮球场、娱乐场,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随后,白孟愚又建立了樟脑培植场和志安纺织场,这些成为当地工业企业的典范。

南糯山茶厂开启了普洱茶机器制作时代,是云南现代茶业开始的标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南糯山茶厂的开办,不但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而且促进了当地商业、交通、金融、邮政的全面发展。可是,正当企业办得很好的时候,遇到了抗日战争。民国三十一(1942年),日军攻占越南,滇缅公路遭受敌机轰炸,交通受阻。运抵缅甸景栋的茶叶无法转运出口外销。西双版纳的打洛(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边境成了前方战场,茶庄、茶厂纷纷停产,南糯山茶厂一度荒废。1953年,人民政府组织恢复重建南糯山茶厂。1954年,移交给勐海(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茶厂经营管理。但是,随着私营茶厂纷纷兴起,南糯山茶厂于2000年停产。

在抗战期间,白孟愚以一个爱国商人的热情积极参与抗战,组织茶厂的工人建成一支游击队,出钱给每个工人配了一支枪,配合当时抗日的主力九十三师一团,驻守打洛边境,为抗日出钱出力,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称赞。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一月,白孟愚侨居缅甸,后来移居泰国清迈,晚年著书立说。

如今,南糯山茶厂的老厂房仍然静静守着南糯山,老厂房的大门一直紧锁。斑驳的老墙、褪色的门窗、长满青苔的老路,无不记载着云南现代化茶业起步的艰难历史。几十年来,云南人制茶已从完全手工发展到机器流水线、电脑控制生产流程。当我们听着机器的轰鸣,看着电脑的数据,再回顾近百年来云南茶业走过的历程,更加缅怀白孟愚为云南茶业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

南糯山:

南糯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到勐海县的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是著名的古茶山和优质普洱茶的原料基地,被称为“全球古茶树第一村”。此地山高谷深,气候凉爽,常年云雾缭绕,是古茶树生长的好地方。于1951年被发现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南糯山半坡寨栽培型茶树,茶树株高5.5米、基部干径达1.38米的古茶树,树幅直径10米,当地人叫“沙归拨玛”,据测算有800多年的树龄,被称为“茶树王”(惜已于1996年枯死,现在的“茶树王”是2002年发现的)。因此,南糯山有“茶王之乡”的美誉,属国家级保护植物。居住在南糯山的哈尼族人以茶为生,因茶而兴。每到春茶上市的季节,外地客商纷纷前来南糯山收购古树茶,南糯山古树茶因此畅销全国各地。

鱼峰书院:

鱼峰书院位于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沙甸街道。最早的鱼峰书院,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沙甸一户姓金的人家捐房,乡民集资兴办起“鱼峰书院”,它是沙甸尊师重教、捐资助学的良好渊源。继此之后,沙甸开明人士白亮诚、白起成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出资并倡导率领村民改造扩建“鱼峰书院”(现鱼峰小学老校址)再次兴起捐资助学热潮,使鱼峰书院办学条件和规模达到当时较高水平。办学百年多以来,鱼峰书院历经从民办学校到公立学校、从鱼峰书院到沙甸初等小学堂到沙甸小学到鱼峰学校到鱼峰小学的时代变迁。抗日战争期间,曾有西南联大夏康农(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中法大学理学院院长、世界文学名著《茶花女》译者)、曹礼吾(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同济大学附中校长、图书馆馆长)、郑昕(原名郑秉壁,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人,北大哲学系主任、中国哲学会副主席)、哈德成(本名哈国祯,字德成,以字行之,今上海市人,原籍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中国现代伊斯兰教学者、教育家、大阿訇)等10余位著名教授到学校任教,为沙甸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坚实的根基。2009年6月9日,鱼峰书院被列为个旧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2012年,沙甸区(沙甸街道今)政府投资对鱼峰书院进行修复。修复后的鱼峰书院由1号院及2号院组成,占地2300余平米,总建筑面积954.80平米。

走进鱼峰书院,沙甸区的宜人风采,令人心驰神往。一进正门的空地,是原鱼峰书院的前操场。这里曾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书声琅琅。正对两棵石柱镌刻的,是沙甸文化先贤白亮诚题写的“秀气拥金鱼兆百代人文鼎盛;清流环玉带作千秋学子型仪。”对联。它寄托着前辈的期望,也承载着今天的理想。顺前操场拾级而上,1号院右侧一间,是原来的教室;左边一间,老师批改作业的身影似还在这里繁忙……跨过小天井石阶来到平台,靠西这个方向,原来种有一颗榕树。树上挂着一节钢轨。上下课时,校工或领导以锤敲击,作为上下课报时的“铃铛”。如今树和铁轨虽已不在,但似乎还听得到当初的清脆余音,看得到师生们上下课时的匆遽或悠然。1号院台阶照壁上的文字,镌刻着鱼峰书院的辉煌历史和世纪沧桑。走入鱼峰书院2号院,让我们将脚步放轻。感受一个民族几代精英在这里留下的轨迹,除了惊讶和好奇,更需崇敬和景仰。首席校董白亮诚的“菊峰掩映白云间,列岸参差古树环。群鹅无心随水逛,倦来河畔卧汀湾”一首遗作,描摹了沙甸山环水绕的田园风光,倾注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夏康农教授写的《鱼峰中学校歌》,则表达出教师和学子们对这位为家乡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无限敬仰。

近700年的历史,沙甸先民的由来,五大主姓的渊源,建威将军、忠果公白金柱的卓著功勋及御赐宝刀黄马褂,清光绪皇帝闻其离世时,垂泪叹息“坏我长城”的追述;被云南省主席唐继尧(今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人)委任为滇南游击司令、并尊称“三哥”的护国将领白起成的事迹……所有这一切,都已经载入丹青史册斑斓。百年鱼峰已桃李芬芳。自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创办至今,鱼峰书院以开放包容改革发展的先进思想,奠定了百代人文鼎盛、千秋学子型仪的良好根基,促进了沙甸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培养个旧籍了马坚、林兴华、林兴智、林仲明、林松等一批在伊斯兰世界颇具影响的知名学者和纳忠发、马开贤、高发元、王正中、王正恩、马明康、马莎萍、马苏拉、马黎阳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沙甸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而鱼峰书院创始人、开明绅士、近现代沙甸文化的奠基者、回族实业家、教育家、学者白亮诚对回族文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家乡教育繁荣、经堂教育改革、文化事业发展、培养新型人才及使云南茶叶走向世界的丰功伟绩,更是令人无限缅怀想往。

作为中国选送的第一、二批个旧籍留埃及生,马坚、张子仁、林仲明、林兴华、林兴智五张名片,深深地嵌印在历史的回音壁上。他们用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换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学成归国后,著书译说、从事阿语教育,担任翻译工作,为传播回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伊斯兰文明,留下增光添彩的诗行。

中阿文化名人、中国现代杰出的回族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及阿语教研室主任、曾给毛泽东(今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的马坚,毕生从事伊斯兰文化教育,倾心《古兰经》翻译研究,有《回教哲学》、《回教真相》、《伊斯兰哲学史》、《论语》等多部译著留世,在翻译中阿典籍,提高穆斯林文化素质、促进中阿文化繁荣、开创中国现代阿拉伯语教学新时代、代表穆斯林参与国是和维护安定团结等方面美名远扬。著名古兰经翻译家、中国现代杰出的回族穆斯林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林松,曾参与《中国通史》编纂,任《中国回族大词典》副主编。其研究涉及《古兰经》翻译、航海家郑和(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人)、文学艺术、民族宗教等领域,所翻译的《〈古兰经〉韵译》诗体独创,译笔新美,顺口悦耳,节奏和谐,音韵铿锵。在2000年12月伊朗德黑兰第8届国际《古兰经》展览会上,以《古兰经》、《古兰经文选》、《古兰经知识宝典》、《汉译史话》等译著获第一名,伊朗总统亲自为其颁奖。

百年之后的新鱼峰书院,历尽岁月沧桑,经过传承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鱼峰书院奠定的丰厚基础之上,立足时代特色,结合民族实际,以活动为载体,既注重文化科学知识传授及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抓好音、体、美、劳教育,确立健康快乐、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目标,积极推进艺术体育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孩子们正在鱼峰这个艺术家园中,展翅翱翔,放飞理想。今天的鱼峰学子,就是明天更加光彩夺目的月亮太阳。作为透视沙甸昨天的“跨世纪之窗”,鱼峰书院正在为彰显民族文化底蕴,帮助人们了解沙甸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将对当下和未来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有鱼峰精髓涵养的文化之乡沙甸,明天也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白亮诚像

左起:白金柱、白亮诚、马坚、林兴华、林兴智、林仲明、林松、?

《伊斯兰教哲学》陈君葆(香港知名学者,原籍今广东省中山市)译,白亮诚参与校正

《白亮诚传》王子华(籍贯不详)著,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沿河路27号——昆明市明德中学

位于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沙甸街道——鱼峰书院

鱼峰书院内景

鱼峰书院内景

鱼峰书院内景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石头新寨小组老寨——南糯山茶厂一厂旧址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石头二队小组(往老公路走两公里半)——原南糯山二厂旧址

被称为“全球古茶第一村”的南糯村

南糯山半山腰

南糯山半坡老寨古茶园

南糯山半山腰的半坡老寨

半坡老寨有800多年树龄的“茶树王”(1961年发现的“茶树王”于1996年枯死,此为2002年发现的“茶树王”)

半坡老寨还有“茶后”

南糯山十二寨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