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齐鲁·全国文明家庭|包庆荣家庭:千层底纳鱼水情 三代同心筑大爱
发布时间:2025-07-24 00:59 浏览量:1
在巍巍沂蒙山的怀抱中,平邑县温水镇流传着一首饱含深情的民谣:“针线缝出拥军情,三代传承报国心。红嫂精神今犹在,春风化雨润乡邻。”这质朴的吟唱,正是对包庆荣家庭跨越半个世纪、以平凡行动书写家国大爱的最美注脚。走进这个家庭,整墙的拥军锦旗与一个泛黄的针线筐,无声诉说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针一线织就军民连心纽带
三十余载光阴流转,缝纫机的“哒哒”声是包庆荣家中最恒久的旋律。数万双拥军鞋垫,密密麻麻的针脚里,缝进了这位新时代“沂蒙红嫂”对人民子弟兵的滚烫心意。从风雪弥漫的西藏阿里哨所,到烈日炙烤的南沙岛礁;从英姿飒爽的国旗护卫队,到劈波斩浪的海警部队,这些浸润着沂蒙山体温的千层底,温暖了无数戍边将士的双脚。
老伴孙美喜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常年在缝纫机旁默默相伴。“她纳鞋底,我缠线团,这就是俺俩的‘夫妻哨’。”孙美喜朴实的话语里,蕴藏着相濡以沫的深情。这份爱军情谊远不止于鞋垫。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包庆荣将养猪、编草席积攒的血汗钱,化作一台饱含期盼的电脑送进军营;疫情肆虐时,她顶风冒雪将筹措到的2万只口罩送往武汉前线;她送儿子孙建军踏入军营,又送外孙参军报国,用“不怕难、守好岗、报国恩”的亲身信念浇灌后辈心田。她更是军营里深受爱戴的“编外指导员”。六十余次深入绿色方阵,用鲜活生动的沂蒙红嫂故事,点燃一代代青年官兵心中赤诚的火焰。
包庆荣在赶制拥军鞋垫
孝老爱亲传承红色家风
堂屋正中悬挂的全家福里,五位老人安详的笑容,无声诉说着这个家庭孝老爱亲的动人传承。三十年间,包庆荣以羸弱之肩,同时担起照料婆家大伯、公婆和娘家父亲、叔叔五位老人的重担。公公孙玉德是功勋卓著的抗战老兵,曾受朱德总司令亲切接见。随着岁月流逝,老人们相继病倒,失去自理能力。
包庆荣的每一天都围绕着他们运转:读报解闷、悉心按摩、一口口喂饭,厚厚的护理日志记录着老人的点滴变化与需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寒冬腊月里更是和衣而眠,只为随时起身照料。家门口常年晾晒的尿布与被褥,曾是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是她孝心与坚韧的无声宣言,让“好媳妇包庆荣”的美名传遍十里八乡。
这份孝道如同不灭的薪火,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儿子孙建军定期义务为村里孤寡老人检修房屋,守护一方安居;女儿在县城经营糁馆,开张当日便将第一锅热腾腾的糁汤,免费送到平邑街道敬老院150多位老人手中;孙子孙浩嘉毫不犹豫地拿出积攒的压岁钱,通过平邑县慈善总会捐赠了2万只口罩,稚嫩的肩膀已懂得扛起社会责任。
包庆荣带着小女儿和女婿到潍坊理工学院宣讲沂蒙精神
赤子情怀润泽乡梓热土
身为县人大代表,包庆荣的心始终与乡亲们紧紧相连。村中道路泥泞、饮水困难,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此,她四处奔走呼吁,与村干部并肩奋战在建设一线,直至甘甜清澈的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她省吃俭用,用微薄的收入在学校设立“励志奖学金”,为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点亮求学希望。
她的足迹遍布需要温暖的地方:为敬老院送去洗衣机,方便老人生活;看望在校孤儿,送去崭新的书包和文具,抚慰幼小心灵。她更将目光投向长远发展,与儿子孙建军携手创立“退役军人研学实训基地”,建起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探索产业兴农之路,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等来年开春,要把这些鞋垫送到海拔5418米的河尾滩哨所。”如今已白发苍苍的包庆荣,目光依然如三十年前那个飞针走线的清晨般坚定明亮。“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包庆荣家庭,这个血脉中奔涌着红色基因的普通人家,正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代代相传的奉献,生动诠释着新时代的“沂蒙精神”,在军民之间、在乡邻之间,继续编织着鱼水情深的时代华章。千层底承载的深情厚谊,孝老爱亲的淳朴家风,泽被乡梓的赤子之心,共同铸就了一座矗立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文明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