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金坛县中毕业证的征集始末

发布时间:2025-07-24 06:07  浏览量:1

编者按:一张毕业证串联半世光阴,七旬辗转藏尽人间善意。从素昧平生到隔空相托,旧物里的温情与坚守,恰是文史收藏最动人的注脚。

1950年金坛县中毕业证

的征集始末

文/彭程

我时常感慨,在文史收藏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有时比藏品本身更有意义。

1950年7月 金坛县立中学毕业证书

我手中藏有一张1950年金坛县立中学校长钱闻签发的毕业证书,是迄今为止可见,解放以后最早的金坛县中毕业证,加盖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处和金坛县立中学两方印章。证书主人姚金梧,1930年4月15日出生于金坛,1944年至1947年间在金坛县中学习,1947年8月考入金坛县立师范学校,是金坛县师创办后的第一届学生,并担任高师班班长。1948年,在时任金坛县副县长蔡志成的带领下,参与反对国民党金坛县政府关停师范学校的斗争并取得胜利。1949年4月24日,金坛解放,金坛县师并入金坛县中作为师范部,仍保留原校址上课。1950年2月,师范部迁入校本部上课。1950年7月,姚金梧从金坛县中师范部毕业。

姚金梧主席

毕业后的姚金梧在金坛县登冠乡西溪小学任教,1951年升为教导主任。1952年调到川沙县江镇中学任教,担任团支部书记。1954年调往川沙县私立汇北中学仼教导主任。1956年,汇北中学改为公立张江中学后,姚金梧历任校长、张江公社教卫组负责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始,历任川沙县教育局教育组组长、普教股长、副局长、党委书记、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川沙县政协副主席。1992年12月光荣退休。2024年9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九十四岁。姚金梧为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社会大众的好评。

文集《金色梧桐 杏坛风范》

我与姚金梧主席素不相识,亦未曾谋面,能够收藏到姚主席的毕业证书,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外的。2024年2月22日,定居上海的原金坛统战部副部长、地方文史专家范学贵老师,为考证无产阶级革命家艾思奇同志夫人、金坛人王丹一故居的具体位置,特地登门拜访姚主席。期间,范老看到了姚主席的县中毕业证,因知晓我致力于收藏金坛旧物,特地拍照发给我留存。当我看到这张解放初期且保存完好的金坛县中毕业证时,心潮澎湃。但那时的姚主席卧病在床,且与我素不相识,我只好放在心里默默牵挂。

2024年5月11日,我终究没有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联系范老询问姚主席近况,并委婉表达了征集毕业证书的想法。范老答复说不便开口,对此,我十分理解。像姚主席这样的文人,一定对于自己的毕业证书视若珍宝,方才保存了七十多年仍崭新如初。况且,让卧病的老人面对素不相识者的征集请求,于情于理都显唐突,难有结果。若我是姚主席,想必很难应允。因此,我真诚的回复范老说,不论这张毕业证书在何处,只要能妥善保管、永续留存,便是幸事。

这些年来,我先后购买到锡剧猴王崔龙海的毕业证、奖状,著名翻译家王维克的信札,著名教育家徐养秋的委任状等金坛名人物件,亦或是通过古玩商,或是在废品站购买了许多金坛人的照片、证书等资料。金坛名人也好,平民百姓也罢,似乎难逃人去物散的宿命。如我所藏1960年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崔龙海社会主义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奖状,曾是崔老一生中最为珍惜的荣誉。我初见这张奖状,是在2022年崔龙海逝世时,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悼念文章中,品相十分精美。此后这张证书颠沛流离,到我手中时已残破不堪,深感痛心之余,我只能庆幸,它还没有灰飞烟灭。

2024年9月6日,因筹办金坛文史展览的缘故,我鼓足勇气,再次冒昧询问范老,能否代我向姚主席表达有偿征集毕业证书、届时在展览中展出的想法。我知道,这样的请求一定让范老十分为难。出于对我的关心和支持,范老应允先询问姚主席的身体情况,再适时提出征集毕业证书一事,令我满怀期待。2024年9月16日,噩耗传来,姚主席已于2024年9月13日仙逝。至此,我对姚主席表达哀思,不再提及征集之事。我以为,我与这张证书就此缘尽了。

2024年9月18日,范老转来两张微信聊天截图。原来,范老为我联系了姚主席子女,介绍了我坚持文史收藏的情况,并代我表达了有偿征集姚主席毕业证书的想法,姚主席子女答复等整理遗物时会留意。范老的举动令我非常意外,也十分动容,姚主席子女的答复也让我感到欣喜。可在那个瞬间,对于最后的结果,我好像没有那么在意了。我太过渺小,不可能藏尽万物,已尽力争取过,便没有遗憾。在整个征集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善意,已然是一件幸运的事。

2024年10月31日,范老再次询问姚主席子女,得到答复准备着手整理姚主席遗物。此后,我的内心十分忐忑。我想,倘若姚主席子女找到毕业证后委婉拒绝我,反倒容易释怀。可如果愿意转售给我,我该出一个什么样的价钱。作为收藏品来说,它是有价的,可作为父亲的遗物,它是无价的。在我的心里,也同样是无价的。我所说的有偿征集,仅仅是表达礼貌和谢意的一种方式,这绝不可以和古玩交易相提并论。当然,我那时仍对成功征集不抱有什么希望,这的确是一件强人所难、忍痛割爱的事情。

2024年11月6日,范老发来微信消息:好结果来了,请阅后照办。同时转发姚主席之子姚毅敏先生的答复,原文如下:得知彭警官对金坛往事的热爱和实物的收藏,非常令人敬佩!我们全家讨论同意将我父亲的县师毕业证无偿提供给彭警官收藏。但我们也要彭警官书面承诺,我父亲县师毕业证仅供彭警官本人收藏和对外展出,不得转让出售给他人。如我们有特别需要或彭警官不收藏要处置了,请及时归还我们。

“无偿提供”,这样的结果,是始料未及的,唯有深深感动。“全家讨论同意”、“仅限彭警官本人收藏”,这份信任与独家授权,弥足珍贵。尤其是那句“彭警官不收藏要处置了,请及时归还我们”,戳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不知道该如何用文字形容,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可以感同身受。我猛然间觉得,这些年的坚持与付出是值得的,一家人集体决定将父亲的遗物交由我这样的一个陌生人收藏,是绝对的认可,是莫大的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2024年11月7日,姚毅敏先生将毕业证书从上海邮寄至姚主席在金坛的侄儿姚贝尔先生处。晚间,我至姚贝尔先生家中,终于与这张牵挂了近九个月的毕业证见面了。我将手写好的承诺书郑重交给姚贝尔先生,姚贝尔先生将姚主席的毕业证书郑重交给我。此刻交接的,已不仅仅是一份值得收藏的金坛教育史料,而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珍贵的信任,最为纯粹、最为真挚的情感,这才是我要穷尽一生去珍藏的。我亦再次郑重承诺,尽心尽力予以保管,如有需要,随时取用。

如今,姚主席的毕业证书被我挂在书房的展柜中,每每看到,总会想起这段动人故事。

作者简介:

彭程,江苏金坛人,1997年生,警察,金坛区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金坛区收藏协会理事。热衷金坛文史,收藏金坛旧物,斋号“壇光阁”。曾在金坛博物馆举办“唯吾金坛·彭程个人收藏展”,偶有金坛文史类文章见于报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