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三国斩将最多者,共斩7位大将,给人老好人的错觉

发布时间:2025-07-23 16:07  浏览量:1

说起三国里的“老好人”,刘备肯定得算一号。演义里他总哭,遇事先找关羽张飞,连请诸葛亮都要哭三回,活像个没主意的“软柿子”。可你要是翻正史,就会发现这位“刘皇叔”的另一副模样——手里的刀可比眼泪管用多了,他居然是三国正史中斩将最多的人,一辈子砍了7位大将,比关羽、张辽这些“猛将专业户”还多。

这事儿说出来,估计不少人得瞪眼睛:“刘备?那个连老婆孩子都护不住的人,能斩将?”别急,咱们拿史料说话。

刘备小时候可不是个乖学生。《三国志·先主传》里写得明白:“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不喜欢读书,就爱骑马打猎、听音乐、穿漂亮衣服,活像个落魄的富家子弟。虽然他家道中落,靠卖草鞋为生,但有个叫刘元起的贵人资助他,日子过得倒也滋润。

更关键的是,他和公孙瓒是同窗,还拜了公孙瓒当大哥。公孙瓒是谁?那是北方有名的“白马将军”,打仗彪悍得很,带着“白马义从”横扫匈奴。刘备跟着这样的大哥,能没学两手武艺?《阵纪》(明代兵书)里还说,刘备有一手“顾应剑法”,讲究“进退顾盼,首尾相应”,造诣非同一般。你想,要是没点真本事,能在乱世里混出头?

咱们来数数刘备手里的“人头账”,每一个都有正史背书:

杨奉和韩暹都是白波军的旧将,早年跟着汉献帝东奔西跑,也算有护主之功。可后来他们投靠袁术,又被吕布蛊惑,反水打袁术,最后变成了徐州、扬州一带的贼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8年,刘备在沛县设了个鸿门宴,把杨奉杀了;韩暹跑得快,可后来还是被人砍了(《三国志·董卓传》)。这俩货算是刘备“为民除害”的第一功。

199年,曹操占领徐州,派车胄当徐州刺史。车胄虽然没什么名气,但曹操能让他守徐州,肯定是信任他的能力。可刘备不乐意啊——徐州是他的“老地盘”,怎么能让曹操占着?于是他率军到下邳,设计杀了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自己回小沛(《三国志·先主传》)。这一下,刘备又拿回了徐州的控制权。

201年,曹操派蔡阳进攻刘备。蔡阳是曹操手下的老将,估计觉得刘备没什么本事,带着大军就来了。可刘备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说:“就算你带百万大军来,我也不怕;要是曹操亲自来,我就走。”结果两军对阵,蔡阳被刘备杀了(《三国志·先主传》)。这事儿在演义里被安到了关羽头上,变成了“关羽斩蔡阳”,可正史里,凶手是刘备。

212年,刘璋和刘备翻脸。庞统给刘备出了个“中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守着白水关,总劝刘璋把你打发回荆州。你不如假装要回荆州,骗他们来送你,然后杀了他们,夺了他们的兵。”刘备照做了,把杨怀、高沛叫来,骂他们“无礼”,当场斩了(《三国志·庞统传》)。这一下,刘备拿到了进入西川的关键兵权。

213年,刘璋派张任守雒城。张任是蜀郡人,家世寒门,但有胆有识,是刘璋手下少有的忠勇之将。刘备进攻雒城,张任率军在雁桥迎战,结果被打败,活捉了。刘备想招降他,可张任厉声说:“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刘备没办法,只能杀了他(《益部耆旧杂记》,裴松之注引)。这是刘备斩的最后一个大将,也是最可惜的一个。

你看,刘备的“狠”不是乱杀,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杀杨奉、韩暹是为民除害,杀车胄是抢回地盘,杀蔡阳是自卫,杀杨怀、高沛是夺兵,杀张任是没办法——他要是不狠,怎么能在三国乱世里从卖草鞋的变成“蜀汉皇帝”?

再说了,刘备的“仁德”也不是装的。他对百姓好,比如当平原相的时候,“外御寇难,内丰财施”,老百姓都爱戴他;对兄弟好,比如关羽被曹操抓走,他宁愿放弃地盘也要找关羽;对臣子好,比如诸葛亮,他临死前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些都是正史里写的,不是演义编的。

刘备不仅会斩将,还会造剑。南朝《古今刀剑录》里记载,刘备在章武元年(221年),用金牛山的铁铸了八把剑,每把长三尺六寸。他自己留一把,给了太子刘禅、梁王刘理、鲁王刘永,还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上都有诸葛亮的书法,还有七十二链柄,可见刘备对剑很有研究。

明代《阵纪》里说,刘备的“顾应剑法”是“五家之剑”之一(另外四家是卞庄子的纷击法、王聚的起落法、马明王的闪电法、马超的出手法)。要是没有真本事,能让明代的兵书收录他的剑法?

演义里的刘备是“爱哭的老好人”,可正史里的他,是个狠辣与仁德并存的政治家。他的狠,是为了在乱世里生存;他的仁德,是为了收买人心。要是没有狠劲,他早就被曹操、袁绍这些人吃了;要是没有仁德,他也不会有那么多兄弟跟着他。

你看,刘备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只有一面。他可以哭,可以笑,可以狠,可以仁,但最终,他能在乱世里闯出一片天地,靠的是“该狠的时候狠,该仁的时候仁”。

实证源:《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董卓传》《三国志·庞统传》《益部耆旧杂记》(裴松之注引)《阵纪》(明·何良臣)《古今刀剑录》(梁·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