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伏后、篡汉位的华歆,正史里为啥是“一时之俊伟”?

发布时间:2025-07-24 18:21  浏览量:1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华歆”这个名字都不陌生——第六十六回“伏皇后为国捐生”,他带着甲士撞破墙壁,揪着伏皇后的发髻拖出;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他又带头上奏,逼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在京剧舞台上,华歆更是个白脸小丑,脸上涂着白粉,一脸奸相。可翻开正史《三国志》,陈寿却评价他“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说他是品德高洁、当世杰出的人才。这反差到底是怎么来的?

华歆是山东高唐⼈,年轻时拜太尉陈球为师,和卢植、郑玄是同门——卢植是刘备的老师,所以按辈分,刘备得叫他一声“师叔”。他早年在高唐当差,就像个“职场老黄牛”,只干本职工作,不掺和闲事,也不背后说人坏话,《三国志·华歆传》里说他“议论持平,语不毁人”。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冀州刺史王芬想废黜灵帝,拥立合肥侯,找华歆和同郡的陶丘洪一起参与。陶丘洪心动了,收拾行李要去,华歆拦住他:“废立皇帝是大事,伊尹、霍光那样的大才都难办成,王芬这种人没谋略,肯定成不了。万一失败,要灭族的。”陶丘洪听了,没去。后来王芬果然事败自杀,陶丘洪对他心服口服:“我这见识,比老华差远了。”

董卓把汉献帝迁到长安后,华歆辞官逃难,和郑泰等六七人步行出武关。路上遇到一个独行的老人,想和他们一起走。大家都可怜他,答应了,华歆却反对:“我们现在在危险里,祸福共担。无故带他,要是中途出问题,扔了他不仁义。”大家不听,还是带了。结果老人走到半路掉井里了,大家都想走,华歆说:“既然带了他,就得负责。”一起把老人救上来,才分开。《三国志·华歆传》注引《魏略》里记了这事,说他“已与俱行,弃之不义”,这可不是“跳梁小丑”能做出来的。

后来华歆到了南阳,被袁术留了下来。他建议袁术讨董卓,袁术不用,他就想走。刚好天子派太傅马日磾安抚关东,马日磾征他为掾属,他才离开袁术。到了徐州,汉献帝下诏任他为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一带)。华歆在豫章当太守,走的是“无为而治”路线,不搞繁琐的政令,让老百姓安心过日子。《三国志·华歆传》里说他“为政清净不烦,吏民感爱之”,老百姓都很爱戴他。扬州刺史刘繇去世后,扬州百姓听说华歆的名声,都想让他管扬州,聚在豫章郡府门口守了几个月。可华歆说“没有朝廷诏令,不能随便换官”,坚决拒绝了。孙策平定江东时,派虞翻去说降华歆。华歆知道孙策善用兵,就戴着幅巾(平民的帽子)出来迎接。孙策把他当长辈,待以上宾之礼,《三国志·华歆传》里说孙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不是像《三国演义》里说的“卖身投靠”。

孙策死后,孙权继位。曹操表奏天子,征华歆入许都。孙权不想让他走,华歆说:“将军和曹公刚结好,关系还不牢。我去许都,能加深将军和朝廷的印象,比留在这有用。”孙权才放他走。华歆到了许都,先做议郎,后来升为尚书令(相当于宰相)。曹操征孙权时,他做军师。魏国建立后,他做御史大夫。曹丕继位后,他做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称帝后,他改任司徒。

关于“逼伏后”的事,《后汉书·伏皇后纪》里记:“曹操逼帝废后,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也说:“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这事是真的,但华歆是执行曹操的命令,不是主动“上蹿下跳”。而且《三国志·华歆传》里没提他“揪后髻”,《三国演义》里的细节是罗贯中加的。关于“逼禅位”的事,《三国志·文帝纪》里记,曹丕称帝时,华歆“登坛相仪”,就是主持禅位仪式。裴松之注引《华峤谱》(华歆的孙子华峤写的)说:“歆为相国,文帝受禅,歆登坛相仪,奉皇帝玺绶,以成受命之礼。”华峤说,华歆当时“心虽悦喜,义形其色”,既为曹丕高兴,又表现出汉朝忠臣的样子,不是《三国演义》里那种“穷凶极恶”的样子。

《三国志·华歆传》里说他“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就是说他一直很穷,俸禄都用来救济亲戚朋友,家里连一点存粮都没有。曹丕听说后,下诏赐给他华服、奴婢,说:“司徒是国家的老臣,民之俊杰,现在百官都锦衣玉食,就他吃青菜,这不符合天道。”华歆还很有胸襟,虽然管宁和他“割席断交”(《世说新语·德行》里记:管宁和华歆一起锄地,见了金子,管宁不动,华歆捡起来又扔了;一起读书,有达官贵人经过,管宁继续读,华歆出去看,管宁就割席分坐),但他没记恨管宁。曹丕时,他举荐管宁为“独行君子”;明帝时,他称病想把太尉的位置让给管宁,说:“管宁比我强,应该让他来做。”《三国志·管宁传》和《三国志·华歆传》里都记了这事。

华歆的形象为什么会反差这么大?主要是因为两部书的刻画:《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笔记小说,里面的“管宁割席”故事,是为了突出管宁的高尚,而华歆的行为是常人之态——捡金子是因为好奇,看达官贵人是因为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不是真的贪财好权。但这个故事让华歆有了“贪慕虚荣”的印象。《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尊刘贬曹,把曹魏的大臣都写成“奸贼”。华歆参与了“逼伏后”“禅位”这些事,自然成了“助纣为虐”的小丑。罗贯中还加了“揪后髻”“扯龙袍”这些细节,让他更招人恨。而正史《三国志》是西晋陈寿写的,陈寿是蜀国人,后来归晋,他写《三国志》比较客观。他评价华歆“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是因为华歆确实有品德、有才干,不是“跳梁小丑”。

华歆的一生,是乱世里“尽职责”的一生。他不是《三国演义》里的“白脸奸贼”,也不是《世说新语》里的“贪慕虚荣”之人,而是正史里“清纯德素”的俊伟之士。我们看历史人物,不能只看小说里的刻画,要翻开正史,看看他们的真实样子。

实证源:

《三国志·华歆传》:“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也。……议论持平,语不毁人。……为政清净不烦,吏民感爱之。……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后汉书·伏皇后纪》:“曹操逼帝废后,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

《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三国志·管宁传》:“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宁。”

《三国志·华歆传》:“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