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半生清贫守善念,一碗热粥暖人心,岁月不负纯良人

发布时间:2025-07-25 13:00  浏览量:1

第一章 雪夜遇弃婴,哑汉取名盼平安

光绪末年的太行山深处,有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名叫石窝村。村里有个叫王哑牛的汉子,不是天生聋哑,而是七岁那年发高烧烧坏了嗓子,从此便成了半个哑巴,只能发出“啊啊”的简单音节,再复杂的话,就只能靠手比划。

王哑牛命苦,爹娘在他十岁那年进山采药,遇上山洪再也没回来,只留下他和一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村里人看着他可怜,东家给口饭,西家给件衣,才把他拉扯长大。他虽不能说话,却手脚勤快,谁家有活喊一声,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干完活抹把汗就走,从不贪图吃喝。

二十岁那年冬天,大雪封山,王哑牛去山里捡柴,在一个背风的石洞里发现了一个襁褓。襁褓里裹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女婴,小脸冻得发紫,嘴唇干裂,只有微弱的呼吸。女婴身边放着半块啃剩的窝头,还有一张揉皱的纸条,上面写着“求好心人收留,来世必报”。

王哑牛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他脱下自己的棉袄,小心翼翼地把女婴裹起来,揣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这个小生命。他抱着女婴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赶,怀里的女婴似乎感受到了温暖,发出了微弱的哭声,那哭声像小猫似的,挠得王哑牛心里又软又疼。

回到家,王哑牛把女婴放在炕上,用被子裹紧,又烧了锅热水,用小勺一点点给女婴喂水。女婴喝了水,哭声渐渐大了些,小脸红扑扑的,看着格外惹人怜爱。王哑牛看着女婴,咧开嘴笑了,这是他爹娘走后,第一次觉得家里有了生气。

村里人听说王哑牛捡了个孩子,都跑来看热闹。有好心的婶子教他怎么给孩子喂奶,怎么换尿布,还有人把自己孩子穿旧的衣裳送了过来。王哑牛用手比划着,给大家鞠躬道谢,眼里满是感激。

他给女婴取了个名字,叫王盼安,意思是盼望她平平安安长大。从那天起,王哑牛的生活彻底变了。他不再是那个独来独往的哑汉,而是成了一个有牵挂的父亲。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给盼安换尿布、喂奶,然后再去山里砍柴、种地,晚上回来,不管多累,都要抱着盼安哄她睡觉。

盼安半岁时,开始咿咿呀呀学说话,王哑牛总是凑在她耳边,“啊啊”地回应着,虽然说不出完整的话,眼神里的温柔却藏不住。盼安一岁多时,学会了叫“爹”,当她含混不清地喊出“爹”时,王哑牛高兴得抱着她转了好几个圈,眼里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

村里人都说王哑牛傻,自己都快养不活了,还捡个孩子回来拖累自己。可王哑牛却不这么想,每天看着盼安的笑脸,他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他把最好的都留给盼安,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给盼安买最便宜的奶糕,给她做新衣裳。

第二章 艰难求学路,哑父倾力护成长

盼安渐渐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王哑牛看着村里其他孩子背着书包去学堂,心里也痒痒的,他也想让盼安去上学。可学堂在山外的镇上,离村里有十几里山路,而且学费对他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王哑牛没有退缩,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山里采草药,然后背着草药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卖,攒钱给盼安交学费。盼安知道爹不容易,每天放学回来,都帮着爹做家务,给爹捶背揉肩,还把在学堂学到的字教给爹。

王哑牛虽然不会说话,却学得很认真,他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一笔一划,格外专注。盼安看着爹认真的样子,心里既温暖又心疼。她知道,爹是想多学点字,以后能更好地跟她交流。

盼安上三年级那年,镇上的学堂来了个新老师,听说王哑牛是个哑巴,还捡了个孩子,就想去看看。老师跟着盼安回了家,看到王哑牛家徒四壁,却把盼安打扮得干干净净,心里很受触动。

老师对王哑牛说:“盼安是个好苗子,聪明又懂事,你放心,以后她的学费我来想办法。”王哑牛听了,激动得给老师深深鞠了一躬,眼里满是感激。

从那以后,老师经常给盼安带些书本和文具,还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盼安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王哑牛看着女儿的奖状,总是乐呵呵地贴在墙上,逢人就用手比划着,炫耀自己的女儿有多棒。

盼安上初中时,要去镇上住校,王哑牛心里既舍不得又高兴。舍不得的是女儿要离开自己身边,高兴的是女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给盼安准备了新被褥、新衣裳,还把自己攒了很久的钱塞给她,用手比划着让她在学校好好吃饭,别舍不得花钱。

盼安在学校里很争气,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团结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她知道爹赚钱不容易,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攒起来,放假回家时给爹买些好吃的。

每次盼安回家,王哑牛都会提前去村口等她,看到女儿的身影,就高兴地迎上去,接过她的书包,用手比划着问她在学校过得好不好。盼安总是笑着说:“爹,我在学校很好,你放心吧。”

有一次,盼安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说她是哑巴的女儿。盼安很生气,跟同学吵了起来,还打了一架。老师把王哑牛叫到学校,王哑牛看着女儿脸上的伤,心疼得不行,却没有责怪她,只是用手比划着跟老师道歉,然后拉着盼安的手回家了。

路上,盼安委屈地哭了,说:“爹,他们说你是哑巴,说我是没人要的孩子。”王哑牛停下脚步,蹲下来,用手轻轻擦去女儿的眼泪,然后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盼安是爹的宝贝,爹不是哑巴,爹只是不会说话。你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就是对爹最好的报答。”

盼安看着爹写的字,重重地点了点头,说:“爹,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让你过上好日子。”

第三章 雨夜藏孤女,一碗热粥显真情

盼安上高中那年,王哑牛已经四十多岁了,背也有些驼了,可他还是每天上山砍柴、种地,供女儿上学。这年夏天,雨水特别多,接连下了好几天的大雨。

一天傍晚,王哑牛从山里砍柴回来,路过村口的老槐树下,看到一个蜷缩在树下的小女孩。小女孩看起来只有七八岁,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裳,浑身湿透了,冻得瑟瑟发抖,脸上满是泪痕。

王哑牛心里一软,走过去,用手比划着问她怎么了。小女孩怯生生地看着他,说:“我……我找不到家了,我爹娘不要我了。”

王哑牛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把小女孩领回家,给她找了身盼安穿旧的衣裳,又烧了锅热水,给她洗了个热水澡。小女孩洗干净后,露出了一张清秀的小脸,只是眼神里满是恐惧和不安。

王哑牛给小女孩煮了碗热粥,看着她狼吞虎咽地吃着,心里暗暗打定主意,要暂时收留这个孩子,等天晴了再帮她找家人。他用手比划着告诉小女孩,让她在这里安心住下,不要害怕。

小女孩看着王哑牛真诚的眼神,点了点头,眼里的恐惧少了些。王哑牛给小女孩取了个临时的名字,叫丫丫。

第二天,王哑牛去村里打听,有没有谁家丢了孩子,可村里人都说没有。他又去镇上的派出所报了案,警察说会帮忙留意,让他先照顾好小女孩。

丫丫在王哑牛家住了下来,王哑牛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给她买新衣裳、新鞋子,还送她去村里的小学读书。丫丫一开始很胆小,总是躲在王哑牛身后,后来慢慢熟悉了,也变得开朗起来,经常跟着王哑牛上山砍柴、下地干活。

盼安放假回家,看到家里多了个小妹妹,心里很高兴。她给丫丫讲故事、教她写字,丫丫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姐姐。

可好景不长,一个月后,丫丫的家人找到了村里。原来丫丫的爹娘吵架,爹一时生气把她赶出了家门,后来后悔了,就到处找她。

丫丫的爹娘看到王哑牛把丫丫照顾得这么好,心里很过意不去,拿出钱来感谢他,王哑牛却摆摆手拒绝了。他用手比划着说,照顾孩子是应该的,不用谢。

丫丫要走了,拉着王哑牛的手舍不得松开,哭着说:“爹,我不想走,我想跟你和姐姐在一起。”王哑牛心里也很舍不得,用手轻轻摸了摸她的头,给她塞了些自己做的馒头,用手比划着让她回家后要听话,好好学习。

丫丫的爹娘带着丫丫走了,走的时候,丫丫不停地回头看着王哑牛,眼里满是不舍。王哑牛站在村口,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酸酸的。

盼安看着爹落寞的样子,安慰他说:“爹,丫丫回到自己家了,这是好事,你别难过了。”王哑牛点了点头,用手比划着说:“爹不难过,爹只是希望丫丫能平平安安长大。”

这件事过后,王哑牛的名声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说他是个好人,虽然不会说话,心里却比谁都善良。王哑牛听了,只是乐呵呵地笑,并不在意别人怎么说。

第四章 盼安考大学,哑父送考泪满眶

盼安高三那年,学习更加紧张了,每天都学到很晚。王哑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晚上都给她煮个鸡蛋,端到她书桌前,用手比划着让她早点休息,别太累了。

盼安知道爹心疼自己,总是笑着说:“爹,我不累,你放心吧,我一定会考上大学的。”王哑牛听了,高兴地拍了拍她的肩膀,眼里满是期待。

高考那天,王哑牛一大早就起来了,给盼安做了她最爱吃的鸡蛋面,又给她准备了准考证、铅笔、橡皮等考试用品,用手比划着让她别紧张,正常发挥就行。

盼安走出家门时,王哑牛一直跟在她身后,送她到村口的大路上。看着女儿上了去镇上的班车,王哑牛还站在原地,久久没有离开。

考试那几天,王哑牛每天都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坐立不安。盼安考完试回来,说自己发挥得还不错,王哑牛这才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等成绩的日子是漫长的,王哑牛每天都去村口等邮递员,希望能收到盼安的录取通知书。终于有一天,邮递员带来了一封来自省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王哑牛激动得手抖,小心翼翼地拆开,虽然看不懂上面的字,却知道女儿考上大学了。

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在村里走了一圈又一圈,逢人就用手比划着,炫耀自己的女儿考上了大学。村里人都为他感到高兴,纷纷向他祝贺。

盼安要去省城上大学了,王哑牛心里既舍不得又自豪。他给盼安准备了满满的行李,把自己攒了一辈子的钱都塞给她,用手比划着让她在学校好好照顾自己,别惦记家里。

送盼安去车站的那天,王哑牛一直紧紧拉着她的手,眼里满是不舍。汽车开动时,盼安从车窗里探出头,对王哑牛说:“爹,你放心吧,我放假就回来陪你。”王哑牛听了,使劲点了点头,眼里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

第五章 大学毕业归,父女相守度晚年

盼安在大学里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很快就成了学校里的佼佼者。她经常给王哑牛写信,告诉她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还寄回自己的照片。王哑牛把女儿的信和照片都小心翼翼地收好,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心里满是欣慰。

盼安大学毕业后,有很多机会留在省城工作,可她却毅然决定回县里工作,她说:“我爹年纪大了,我要回去照顾他。”

盼安回到县里,在一家中学当了老师。她把王哑牛接到了县城,和自己一起住。父女俩终于又团聚了,每天一起吃饭、聊天,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盼安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她还利用业余时间给王哑牛织毛衣、买新衣裳,把他打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王哑牛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心里乐开了花,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几年后,盼安结婚了,丈夫是她的同事,一个善良、稳重的男人。结婚后,盼安和丈夫商量,把王哑牛也接过来和他们一起住。丈夫很支持她的决定,说:“爹把你养这么大不容易,我们应该好好孝顺他。”

王哑牛搬到了女儿和女婿家,过上了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盼安和丈夫工作都很忙,但他们总是抽出时间陪王哑牛说话、散步,周末还会带着他去公园玩。

王哑牛看着女儿、女婿和可爱的外孙,心里充满了幸福。他虽然不会说话,却能用眼神和手势表达自己的爱意。盼安知道爹心里的想法,总是笑着对他说:“爹,我们都爱你。”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王哑牛就八十多岁了。他的身体还很硬朗,每天都会在院子里晒太阳、养花种草。盼安和丈夫也都退休了,他们把更多的时间都用来陪伴王哑牛,带着他去各地旅游,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王哑牛坐在院子里的摇椅上,看着女儿和外孙在院子里玩耍,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一生虽然平凡,却很幸福。因为他拥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女儿,拥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

盼安看着爹幸福的笑容,心里也充满了感激。她知道,是爹的爱和付出,让她拥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她会永远铭记爹的恩情,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爹的养育之恩。

这个曾经被人称为“哑巴”的汉子,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父爱,什么是善良。他虽然不会说话,却用行动温暖了身边的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岁月不负纯良人,王哑牛的晚年生活幸福而美满,这是他应得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