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书?
发布时间:2025-07-26 18:14 浏览量:1
大林子拿它当作案头卷,小胡子拿它当作枕边书。马基雅维利被称为暴君的帝师,他的《君主论》几乎被所有的政客和野心家都奉为圭臬。
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英军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拿破仑的随军物品中便有一部由他亲笔写满批注的《君主论》。
1494年,美第奇家族被推翻,佛罗伦萨进入了共和时代。 18年之后,美第奇家族卷土重来,佛罗伦萨又重新进入了君主时代,随后马基雅维利被捕入狱。
1513年出狱后,马基雅维利写出了两大著作:《君主论》和《论李维罗马史》。前者耐心的教导君王,如何获取并维持权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后者却苦心歌颂共和,警告世人要小心呵护来之不易的自由。马基雅维利的经历,或许可以解释他的两大著作,为何如此矛盾。
马基雅维利被称为西方的商鞅或者韩非,商鞅和韩非被骂了2000多年,马基雅维利被骂了500多年。他们的确该被骂,但是当我们翻开《君主论》,就会发现一个更为复杂深刻的真相:《君主论》只是一位知识分子对权力本质的洞察,它撕开了权力运作的幕布,把它置于大众的目光下审视,至于是让它肆虐人间,还是把它关进笼子里,这显然是大众的责任,不应该只由马基雅维利、商鞅或者韩非来承担。
马基雅维利的贡献在于,他彻底分离了政治学与伦理学。在传统的政治学里,君主的仁慈、正义、诚实等等,是君主统治的基石,但马基雅维利却冷峻的指出,这不对!统治与道德无关。一个君主,他统治的越稳定,越说明他不可能做了好人应该做的所有事情。君主的生存和安全,才是他至高无上的目的,手段的善恶不是关键。也正如韩非子所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的“气和力”,被马基雅维利拆分成权术和力量。他指出,君主要像狮子一样勇猛,像狐狸一样狡猾。
所谓“狮子”,就是枪杆子,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个把枪杆子摆到桌面上的政治家。在此之前,所有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因为道德的问题,几乎不涉及这个话题。马基雅维利指出,君主要掌握军队,一个君主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就永远不会安全。
所谓“狐狸”,就是权术。为此,马基雅维利总结了五招。
一是让人恐惧。他指出,要设立严刑峻法,对待敌人要斩草除根,君主被人惧怕比被人爱戴,更安全。
二是集中权力。他指出,君主应当大权独揽,不择手段提升实力。平常要不露声色,凡事装作懵懂无知,避免让下属了解自己,但对下属要了如指掌,随时操控他。
三是控制经济。商鞅的“国强民弱”、德川家康的“让农民半死不活”,这些都非常露骨。马基雅维利则擅长语言腐败,他提出了一个词,君主要吝啬,因为民众同样欲壑难填,今天吃饱饭,明天就想坐龙椅。
四是擅于伪装。他指出,君主要善于掩盖自己的兽性,总会有人为君主的背信弃义涂脂抹粉,也就是君主再邪恶,都有大儒替他“辩经”。
五是怀疑一切。他指出,君主要怀疑所有人,不可对别人吐露真心,不能指望别人对你忠诚,君主要组织耳目暗中监视,网罗党羽排除异己,设置职权相互牵制。
马基雅维利抛弃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家观,他也彻底否定了古典哲学的“人性本善”,他有一个名言: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损失还要快。马基雅维利从人性之恶出发,以历史事实和传统经验为依据,从权力的基础,到策略的执行,再到哲学的反思,这就是《君主论》的核心——马基雅维利主义。
《君主论》的复杂价值在于,它既是权力运用的说明书,也是照见权力本质的显微镜。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的评价:他诚实地描述盗贼,不等于赞美盗窃。
马基雅维利的最大警示在于,在他之后,西方社会再也不对权力抱有天真的幻想。他迫使每一个思考权力之人,都必须直面那个核心的问题:在追求秩序和安全的同时,人们能够容忍权力多大的“必要之恶”?又必须在何处划下不可逾越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