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绣娘夜遇蒙面贼,书生舍身护义母
发布时间:2025-07-26 19:20 浏览量:1
第一章 寒巷孤灯
江南水乡的雨,总带着一股子缠绵悱恻的湿意。青石巷的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油亮,倒映着两侧斑驳的木楼轮廓。巷子深处,一盏昏黄的油灯在窗棂后摇曳,那是苏绣娘的家。
十八岁的沈砚秋背着半篓草药,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积水里。雨丝斜斜地打在他的粗布衣衫上,顺着棱角分明的脸颊滑落。他紧了紧背上的竹篓,加快了脚步。巷口那棵老槐树的影子在暮色中张牙舞爪,像极了小时候欺负他的顽童。
“砚秋,今天回来得晚啦!”隔壁卖豆腐的王婶探出头来,脸上堆着慈爱的笑,“你娘又在灯下等你呢。”
沈砚秋点点头,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朗:“王婶,今天山里雨大,耽搁了些时辰。”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扑面而来。苏绣娘正坐在窗边的绣架前,指尖捏着银针在绸缎上游走,昏黄的灯光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听到动静,放下针线转过身,脸上立刻漾起温柔的笑意:“回来了?快烤烤火,别着凉了。”
沈砚秋放下竹篓,走到炉边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娘,今天采到了不少艾叶和当归,能换些钱给您买新丝线了。”
苏绣娘嗔怪地看了他一眼,摸索着给他倒了杯热水:“娘的丝线还够用,你自己多买些笔墨纸砚。再过半年就要乡试了,可不能耽误了功课。”
沈砚秋接过水杯,暖意顺着喉咙流进心里。他看着苏绣娘鬓边新增的白发,鼻尖微微发酸。十年了,自从他被苏绣娘从河边救回来,这个原本可以改嫁的寡妇,就靠着一手精湛的苏绣技艺,硬生生将他拉扯长大。如今她的眼睛越来越花,却还在日夜不停地刺绣,只为供他读书。
“娘,等我考上功名,就让您再也不用做针线活了。”沈砚秋轻声说。
苏绣娘笑着拍了拍他的手:“傻孩子,娘做惯了针线,闲着反而难受。你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清官,娘就心满意足了。”
窗外的雨还在下,敲打着芭蕉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沈砚秋坐在灯下看书,苏绣娘则继续刺绣,偶尔咳嗽几声。昏黄的灯光下,母子二人的身影温馨而宁静,仿佛这世间的风雨都与他们无关。
第二章 往事如烟
沈砚秋并非苏绣娘亲生。十八年前的一个清晨,刚失去丈夫和儿子的苏绣娘在河边洗衣时,发现了襁褓中的他。那时他发着高烧,气息奄奄,身上只裹着一块绣着墨竹的锦缎。苏绣娘心善,不顾族人反对,将他抱回家中悉心照料。
族人都说她傻,一个寡妇带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将来日子怎么过?劝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干脆扔掉。苏绣娘却铁了心,抱着沈砚秋说:“这是老天爷赐给我的孩子,我不能不管。”
为了养活沈砚秋,苏绣娘没日没夜地刺绣。她的苏绣技艺是祖传的,绣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在当地小有名气。可即便如此,一个女人带着个孩子,日子过得依然十分艰难。冬天没有炭火,她就抱着沈砚秋整夜不睡,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他;夏天没有蚊帐,她就坐在床边整夜扇扇子,自己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
沈砚秋五岁那年,高烧不退,郎中都说没救了。苏绣娘抱着他在佛前跪了三天三夜,磕得头破血流,祈求佛祖保佑。或许是她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沈砚秋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从那以后,苏绣娘更加坚信,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陪伴她的。
随着沈砚秋渐渐长大,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明白了苏绣娘的不易。他小小年纪就懂事,帮着苏绣娘做家务,上山砍柴采药补贴家用。晚上则在油灯下苦读,他知道,只有考上功名,才能报答苏绣娘的养育之恩。
苏绣娘将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常常对着丈夫和儿子的牌位喃喃自语:“你们看,砚秋多懂事啊,将来一定有出息。”
岁月如梭,转眼沈砚秋长成了挺拔的少年。他不仅读书刻苦,而且孝顺懂事,街坊邻居都夸苏绣娘好福气。可只有苏绣娘自己知道,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沈砚秋成家立业,而不是为了照顾她这个瞎眼的老娘,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第三章 祸起萧墙
乡试的日子越来越近,沈砚秋更加发奋苦读。苏绣娘则比以前更加忙碌,她想多攒些钱,让沈砚秋去省城考试时能体面些。
这天傍晚,沈砚秋刚从山上采药回来,就看到王婶慌慌张张地跑来:“砚秋,不好了!你娘被人欺负了!”
沈砚秋心里一紧,扔下竹篓就往家跑。只见家门口围了一群人,一个满脸横肉的壮汉正指着苏绣娘骂骂咧咧。那是镇上的泼皮李三,平时游手好闲,专爱欺负弱小。
“你个老寡妇,欠我的钱什么时候还?再不还钱,就把你这破房子卖了抵债!”李三唾沫横飞地喊道。
苏绣娘气得浑身发抖:“我什么时候欠你钱了?你不要血口喷人!”
“哼,去年你儿子看病借我的钱,难道忘了?”李三皮笑肉不笑地说。
沈砚秋怒火中烧,冲上前护住苏绣娘:“我娘什么时候借你钱了?你再敢胡说八道,我就报官了!”
李三看到沈砚秋,眼中闪过一丝忌惮,但很快又嚣张起来:“哟,这不是快要考秀才的小书生吗?怎么,想管你娘的闲事?我告诉你,今天这钱不还也得还!”
说着,李三就要伸手去推沈砚秋。沈砚秋虽然是个书生,但常年上山砍柴,力气也不小。他一把抓住李三的手腕,怒目而视:“我再说一遍,我们不欠你钱!”
李三本想倚强凌弱,没想到沈砚秋力气这么大,一时竟挣脱不开。围观的街坊邻居也纷纷指责李三无理取闹。李三见状,知道讨不到便宜,恶狠狠地瞪了沈砚秋一眼:“好,你有种!咱们走着瞧!”说完,悻悻地溜走了。
沈砚秋扶着浑身发抖的苏绣娘进屋,心中又气又急。他知道,李三绝不会善罢甘休,以后恐怕还会来捣乱。
“娘,您别怕,有我在呢。”沈砚秋安慰道。
苏绣娘叹了口气:“都怪娘没用,让你受委屈了。”
沈砚秋摇摇头:“娘,等我考上功名,就没人敢欺负您了。”
那天晚上,沈砚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知道,光靠读书是不够的,他必须想办法保护苏绣娘。
第四章 雨夜惊魂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沈砚秋从镇上卖草药回来,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大雨。他加快脚步往家赶,心里惦记着苏绣娘有没有关好门窗。
刚走到巷口,就看到两个黑影鬼鬼祟祟地在苏家门前徘徊。沈砚秋心中一紧,悄悄躲在树后观察。只见那两人撬开苏家的门锁,溜了进去。
“不好!”沈砚秋心中大喊一声,抄起路边的一根木棍就冲了过去。
他刚冲进院子,就听到屋里传来苏绣娘的惊叫声。沈砚秋怒火中烧,一脚踹开房门。只见李三和另一个地痞正将苏绣娘按在地上,抢夺她放在桌上的钱袋。
“住手!”沈砚秋大喝一声,举起木棍就朝李三打去。
李三没想到沈砚秋会突然回来,慌忙躲闪。另一个地痞见状,掏出一把匕首就朝沈砚秋刺来。沈砚秋侧身躲过,挥起木棍反击。
屋内顿时一片混乱。沈砚秋虽然身手不错,但毕竟是个书生,对付两个凶悍的地痞有些吃力。李三趁机抓起桌上的烛台,狠狠砸向沈砚秋的头。
沈砚秋只觉得眼前一黑,倒在了地上。
苏绣娘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砚秋!我的儿啊!”
李三和地痞见状,慌忙抓起钱袋逃跑了。
不知过了多久,沈砚秋悠悠转醒。他摸了摸头上的伤口,黏糊糊的全是血。昏暗的灯光下,苏绣娘正抱着他痛哭流涕。
“娘,我没事。”沈砚秋挣扎着坐起来,安慰道。
苏绣娘见他醒来,喜极而泣:“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沈砚秋看着满地狼藉,心中又气又恨。他知道,李三他们绝不会就此罢休,必须想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麻烦。
“娘,我们报官吧。”沈砚秋说。
苏绣娘摇摇头:“报官又能怎么样?他们没有证据,最多关几天就放出来了,到时候只会变本加厉地报复我们。”
沈砚秋沉默了,他知道苏绣娘说得对。像他们这样的平民百姓,根本斗不过地痞流氓。
“娘,您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保护您的。”沈砚秋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第五章 偶遇贵人
第二天,沈砚秋头上缠着绷带,去镇上请郎中给自己和受了惊吓的苏绣娘看病。刚走到镇口,就看到一群人围着看告示。沈砚秋好奇地挤进去一看,原来是知府大人张贴的悬赏告示,说最近城里发生了几起盗窃案,失窃的都是一些富商巨贾,知府大人悬赏一千两银子捉拿盗贼。
沈砚秋心中一动,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他仔细看了看告示上描述的盗贼特征,觉得和李三他们有些相似。如果能抓住李三他们,不仅能为民除害,还能得到悬赏,解决家里的经济困难。
但他也知道,凭自己的力量很难抓住李三他们。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忽然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
“沈砚秋?你怎么在这里?”
沈砚秋回头一看,原来是他的同窗好友,县太爷的儿子张公子。张公子看到沈砚秋头上的绷带,关切地问:“你这是怎么了?”
沈砚秋犹豫了一下,把昨晚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张公子。张公子听后,气愤不已:“岂有此理!李三这伙人太嚣张了,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
“张兄,我想抓住他们,为民除害,可凭我一己之力恐怕难以办到。”沈砚秋说。
张公子想了想说:“我父亲最近正在追查城里的盗窃案,说不定可以帮你。你跟我来。”
沈砚秋跟着张公子来到县衙。县太爷听了沈砚秋的叙述,又结合最近发生的盗窃案,觉得李三他们嫌疑很大。但苦于没有证据,无法抓人。
“沈公子,如果你能找到李三他们盗窃的证据,本官一定严惩不贷。”县太爷说。
沈砚秋点点头:“大人放心,我一定尽力而为。”
离开县衙后,沈砚秋心中有了计划。他知道李三他们贪婪成性,一定会再次作案。他决定暗中跟踪他们,找到他们藏匿赃物的地方。
第六章 雨夜追踪
接下来的几天,沈砚秋一边照顾苏绣娘,一边暗中观察李三他们的动向。他发现李三和那个地痞经常在镇上的一家赌坊出入,而且出手阔绰,显然是发了不义之财。
这天晚上,沈砚秋看到李三和地痞鬼鬼祟祟地离开了赌坊,便悄悄跟了上去。两人一路来到城外的一座破庙前,左右张望了一下,走了进去。
沈砚秋悄悄来到破庙窗外,屏住呼吸偷听。只听李三得意洋洋地说:“这次干得漂亮,那老寡妇家里的钱虽然不多,但那几件首饰可值不少钱。”
地痞笑着说:“还是三哥厉害,那小书生被你一烛台就打晕了,哈哈哈。”
“哼,敢跟我作对,简直是找死!”李三恶狠狠地说,“等过几天风声过了,咱们再去捞一笔,然后就离开这个鬼地方。”
沈砚秋听到这里,心中怒火中烧。他悄悄拿出张公子给他的火折子,点燃了随身携带的艾草。艾草燃烧产生的浓烟顺着窗户缝飘进庙里,很快就引起了李三和地痞的注意。
“什么味道?怎么这么呛人?”地痞咳嗽着说。
李三也觉得不对劲,打开庙门想出去看看。沈砚秋趁机躲到一旁,等两人出来后,悄悄溜进庙里。只见地上放着一个包袱,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是一些金银首饰和钱财,其中还有苏绣娘最喜欢的那支银簪。
沈砚秋心中一喜,正准备带着赃物离开,突然听到外面传来脚步声。他赶紧把赃物藏在佛像后面,自己则躲到供桌底下。
只见李三和地痞又回来了,原来他们并没有走远,只是去附近查看了一下。
“奇怪,明明闻到烟味,怎么什么都没有?”李三疑惑地说。
地痞眼珠一转:“三哥,会不会是有人故意搞鬼,想引我们出去?”
李三恍然大悟:“有道理!说不定是那个小书生干的!走,我们去看看赃物还在不在。”
两人来到佛像前,发现赃物不见了,顿时慌了神。
“不好!有人来过了!”李三惊呼道。
地痞四处张望,发现供桌底下有动静,大喊一声:“在这里!”
沈砚秋知道自己被发现了,赶紧从供桌底下钻出来,想要逃跑。李三和地痞见状,立刻追了上来。
三人在破庙里展开了追逐。沈砚秋虽然熟悉地形,但毕竟身上有伤,渐渐体力不支。李三趁机抓住他,一拳打在他的肚子上。
沈砚秋疼得弯下腰,李三又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就要朝他砸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外面突然传来一声大喝:“住手!”
只见张公子带着几个捕快冲了进来,将李三和地痞团团围住。
“李三,你们盗窃伤人,证据确凿,还不束手就擒!”张公子厉声喝道。
李三和地痞见状,知道大势已去,乖乖地被捕快们捆了起来。
沈砚秋这才松了一口气,从佛像后面拿出赃物,交给捕快。
“沈兄,你没事吧?”张公子关切地问。
沈砚秋摇摇头:“我没事,多谢张兄及时赶到。”
张公子笑着说:“要谢就谢你自己吧,若不是你机智,我们也抓不到这两个坏蛋。”
第七章 柳暗花明
李三和地痞被抓后,供出了他们之前犯下的多起盗窃案。县太爷依法判处他们流放边疆,永不得返回。青石巷的街坊邻居们都拍手称快,纷纷称赞沈砚秋为民除害。
苏绣娘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拉着沈砚秋的手说:“儿啊,你真是好样的,娘没白养你。”
沈砚秋笑着说:“娘,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经历了这件事,沈砚秋更加坚定了考取功名的决心。他知道,只有拥有权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苏绣娘,才能为百姓做主。
苏绣娘则比以前更加忙碌,她想多攒些钱,让沈砚秋去省城考试时能安心些。她常常刺绣到深夜,眼睛越来越花,有时甚至会把针扎到手上。
沈砚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劝苏绣娘多休息,可苏绣娘总是笑着说:“娘没事,只要你能考上功名,娘就心满意足了。”
转眼到了乡试的日子,沈砚秋收拾好行囊,准备前往省城。苏绣娘把他送到门口,千叮咛万嘱咐:“到了省城要照顾好自己,不要舍不得花钱,考试时不要紧张……”
沈砚秋鼻子一酸,抱住苏绣娘:“娘,您放心,我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您在家要好好照顾自己,等我回来。”
苏绣娘点点头,强忍着泪水:“去吧,娘等你好消息。”
沈砚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踏上了前往省城的路。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考验正在等着他。
第八章 考场风波
省城果然比小镇繁华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沈砚秋找了一家便宜的客栈住下,每天除了温习功课,就是出去打探消息。
很快,他就听说这次乡试的主考官是当朝礼部侍郎,以公正严明著称。沈砚秋心中一喜,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考试当天,沈砚秋早早来到考场外等候。只见考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议论着考试的题目。沈砚秋无心参与,找了个安静的角落,闭目养神。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华丽的公子哥带着几个家丁走了过来,故意撞了沈砚秋一下。
“走路不长眼睛啊?”公子哥嚣张地喊道。
沈砚秋抬头一看,只见这公子哥面色倨傲,眼神轻蔑。他知道这种富家子弟不好惹,忍住怒火说道:“这位公子,是你撞了我。”
“哟,还敢顶嘴?”公子哥冷笑一声,“我看你就是个乡下来的穷书生,也敢来参加乡试?我劝你还是趁早回去吧,省得在这里丢人现眼。”
周围的考生纷纷侧目,有人窃窃私语,有人幸灾乐祸。沈砚秋面不改色地说:“乡试是朝廷开的,只要有才华,无论出身高低都能参加。不像某些人,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就目中无人。”
公子哥被说得恼羞成怒,挥拳就要打沈砚秋。幸好这时考场大门打开,考官走了出来,他才悻悻地收回拳头,恶狠狠地瞪了沈砚秋一眼:“你给我等着!”
沈砚秋没有理会他,径直走进考场。他知道,只有考出好成绩,才能让这些人闭嘴。
考试的题目是“仁义礼智信”,沈砚秋心中一喜,这正是他擅长的题目。他凝神静气,挥笔而就,很快就写完了文章。
走出考场时,沈砚秋看到那个公子哥正和几个考官模样的人说话,眼神时不时地朝他这边瞟。沈砚秋心中一紧,隐隐觉得有些不安。
接下来的几天,沈砚秋一边等待放榜,一边继续温习功课。他总觉得心里不踏实,那个公子哥的眼神让他很不舒服。
放榜那天,沈砚秋早早来到榜前。只见榜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考生的名字,他从头找到尾,却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
沈砚秋心中一凉,难道自己考得这么差?他不甘心,又仔细看了一遍,还是没有。周围的考生有的欢呼雀跃,有的唉声叹气。那个公子哥看到沈砚秋失魂落魄的样子,得意地笑了起来。
沈砚秋明白了,一定是那个公子哥搞的鬼。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决定去找主考官评理。
第九章 沉冤得雪
沈砚秋来到主考官的府邸,却被门房拦了下来。
“你是什么人?竟敢擅闯侍郎大人的府邸?”门房呵斥道。
沈砚秋拱手说道:“在下沈砚秋,是本次乡试的考生,有冤情要向侍郎大人禀报。”
门房不屑地说:“哼,落榜的考生多了去了,个个都像你这样,大人还怎么办公?赶紧滚开!”
沈砚秋不肯放弃,一直在府门外等候。太阳越升越高,天气越来越热,他汗流浃背,却毫不在意。
就这样,他在府门外等了三天三夜,水米未进。第四天清晨,主考官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同意见他一面。
沈砚秋来到客厅,只见主考官端坐堂上,神情严肃。沈砚秋跪下磕头:“学生沈砚秋,拜见侍郎大人。学生冤枉啊!”
主考官问道:“你有何冤情?细细说来。”
沈砚秋把考试当天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最后说道:“大人,学生自知才疏学浅,但也不至于名落孙山。恳请大人重新审阅学生的试卷。”
主考官听后,沉吟片刻:“你且起来,本官会派人调查此事。如果真有冤情,本官一定会还你一个公道。”
沈砚秋磕头谢恩:“多谢大人!”
几天后,主考官派人传来消息,让沈砚秋去府邸一趟。沈砚秋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
来到府邸,主考官笑着对他说:“沈砚秋,你的冤情已经查清了。那个公子哥名叫张富贵,是吏部尚书的儿子,他买通了阅卷的考官,将你的试卷换成了他的。本官已经将此事上奏朝廷,吏部尚书被革职查办,张富贵也被取消了考试资格。你的试卷本官看过了,文采斐然,理应高中举人。”
沈砚秋听后,激动得热泪盈眶:“多谢大人为学生做主!”
主考官点点头:“你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也是个有骨气的人。好好努力,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沈砚秋拿着中举的喜报,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第十章 喜结良缘
沈砚秋中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青石巷,街坊邻居们都来道贺,苏家门前热闹非凡。苏绣娘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自己的儿子有出息。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来到了苏家。她就是知府大人的女儿,林小姐。
林小姐知书达理,温柔善良。她早就听说了沈砚秋的事迹,对他十分敬佩。这次听说沈砚秋中举归来,特意前来道贺。
沈砚秋见到林小姐,不由得眼前一亮。林小姐长得眉清目秀,气质高雅,让他心生好感。林小姐也对沈砚秋印象不错,觉得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孝顺懂事。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苏绣娘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她早就想给沈砚秋找个媳妇了,林小姐无疑是个绝佳的人选。
知府大人也很欣赏沈砚秋,觉得他是个可塑之才。当苏绣娘提出想让沈砚秋和林小姐结为连理时,知府大人欣然同意。
很快,沈砚秋和林小姐就举行了婚礼。婚礼当天,青石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沈砚秋穿着大红的喜服,林小姐披着凤冠霞帔,两人站在一起,真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
婚后,林小姐孝敬苏绣娘,和沈砚秋相敬如宾。她用自己的嫁妆资助沈砚秋继续读书,支持他考取更高的功名。
沈砚秋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几年后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县令。他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的爱戴。
苏绣娘则安享晚年,看着儿子儿媳恩爱和睦,事业有成,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个曾经风雨飘摇的家,如今充满了欢声笑语。沈砚秋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苏绣娘的养育之恩,离不开林小姐的支持和陪伴。他会永远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做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称职的丈夫,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
青石巷的雨还在下,但这雨中不再有阴霾和恐惧,只有温馨和希望。沈砚秋和他的家人,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