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军旅摄影人高粮、李晞在连队拍摄的一组照片

发布时间:2025-07-27 05:03  浏览量:1

1953年军旅摄影人高粮、李晞在连队拍摄的一组照片

这张经典的照片就是高粮前辈拍照的

我整理的下边这组《华北解放军》报纸上,高粮和李晞拍照的连队一个班的照片,因为是报纸画面,像素很低,但是能够看明白,还有文字注释,应该也是高粮写作的。虽然有些照片是摆拍,但是我认为还是突出主题,反映实际的,不像后来的摆拍,完全忽略了现实。

向战士们致敬,向老前辈致敬!

高粮(1921年-2006年),生于河北省易县。生前曾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老摄影记者联谊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政府津贴。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有特殊贡献荣誉奖杯”。1944年始投身新闻摄影事业,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火洗礼与锻炼,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大量战斗场面的照片,成为我党我军文献史上有价值的珍品。1955年调《人民日报》社任摄影组长,负责中央新闻报道工作。举办过“历史的脚印——高粮摄影作品展”等。

高粮,1922年出生,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任晋察冀军区画报社摄影记者。他在战争年代拍摄的大量照片,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宝贵记录。他还是一名有作战经验的指挥员,在1947年解放石家庄战役中立下了战功。他坚持在战斗现场拍摄照片,为新闻摄影记者树立了榜样。高粮同志于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出生背景高粮同志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军旅摄影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政府津贴)。1921年生,河北省易县人。1936年在读中学时便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华民族先锋队。 1937年9月受党指派到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同年12月转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期间高粮同志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文书、书记、指导员、教导员、支队政委、团政委等。其间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大龙华血战”、“雁宿崖、黄土岭战役”、“百团大战中的井陉煤矿攻坚战和东团堡战斗”等,对日寇作战百余次,屡立战功,多次负伤。高粮同志师从我军早期摄影事业的开拓者沙飞学会摄影,成为八路军中最早的军事摄影记者, 高粮同志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我党、我军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44年由于抗日形势的需要,高粮同志在任晋察冀第一军分区涞源支队副政委时奉命调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担任战地摄影记者,从此开始了他作为优秀摄影家的一生。他在此期间历任股长、科长、晋察冀三纵八旅73团政委、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特派记者等职,拍摄了大量的、宝贵的历史照片。

1946年被派到往军调部任第五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团特派记者,参加了古北口事件和安平事件的调查,运用手中的相机为揭露美帝支持国民党挑起内战的阴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做出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期间在解放战争期间,高粮同志既是新闻记者又是战斗指挥员,曾在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第四纵队多次代理团政委,驰骋华北先后参加了绥远自卫战、怀涞保卫战、保满战役、青沧战役、大清河北战役、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察南战役、解放张家口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太原战役等重大战役。在我军撤离张家口时曾组织警卫员和随行记者共同用步枪击落蒋匪军一架飞机。《冲进敌军部》。

特别是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在主攻团团长政委全部触雷牺牲的情况下,受纵队政委胡耀邦同志指派,指挥该团首先突破敌市区防线,突入敌军部,并拍摄了著名的“突入敌军部”的珍贵历史画面,成为享誉一时的“双枪将”。在平津战役期间,高粮同志新婚之夜即奉命任聂荣臻司令员的新闻秘书,随聂司令员穿越敌占区赶赴平津前线指挥部,参加平津战役。北平入城式 [3]在解放天津战役中,高粮同志紧跟步兵冲锋,拍摄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其中包括我军活捉守敌司令陈长捷的照片。在北平和平解放时他组织并亲自拍摄了解放军入城式解放以后全国解放后,高粮同志作为华北军区画报社采访科科长参加了开国大典,拍摄了著名的“天安门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及大阅兵的宏伟场面。

随后高粮同志主动请缨,随志愿军第20兵团入朝作战,在三年抗美援朝战斗中,指挥180余人的记者大队,爬冰卧雪钻坑道,始终战斗在前线,参加了粉碎美军范佛里特秋季攻势、文登里反击美军坦克劈入战、上甘岭战役、金城反击战等战斗,再次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和严酷洗礼。

在粉碎美军“秋季攻势”的战斗中受命兵团杨成武司令员率兵团警卫营反击五零零高地消灭了美军一个加强连。他还用手中的相机真实地记录下许多重大的战斗场面。如“上甘岭反击战”、“用祖国人民捐献的高射炮击落美国飞机”、“金城反击战”等。他的许多作品已成为我党我军珍贵史料,并编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大型画册中。回国后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化读物社副总编(副师职),编辑出版了《战友报》、《战友杂志》、《战友丛书》,为部队正规化建设,提高指战员文化水平,丰富军营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55年高粮同志调到人民日报,担任摄影组长,负责中央新闻的报道工作。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长期生活战斗在火热的斗争第一线,因此,他具备了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他以娴熟的技巧和艺术构思,用镜头忠实地记录下我国领导人在各个重大政治活动中感人的场面,如“毛主席接见苏加诺总统”、“邓小平会见伏罗西洛夫”、“周总理在群众中”、“宋庆龄的风采”、“毛主席接见女青年代表”、“我们的好市长彭真”等。他的摄影作品朴实无华,充满生活气息,把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完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新闻性和感染力,在摄影界留下了很高的声誉。

1957年以后,正当高粮同志年富力强之时,被错划为“右派”,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被迫离开了自己深深热爱的新闻事业长达20多年。在“下放”到内蒙古农村期间,他始终对党无限忠诚,无怨无悔,坚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以一名老党员和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克服重重困难,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维护了共产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体现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无私贡献的精神。1979年,在胡耀邦同志和耿飚同志的亲切关怀及胡耀邦同志直接过问下,历经沧桑的高粮同志不图权贵,谢绝了军委的工作安排,重新回到了人民日报社。他在花甲之年重新背起相机,在宣传改革开放的岁月里又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以百倍的热情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不辞辛劳地继续奔波。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1983年1月,高粮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同志和《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同志的支持下,在《经济日报》第一版发表了《河套农民怕‘六虎’》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引起中央的重视在全国开展了查处“六虎”的活动。高粮同志顶着极大的压力为农民伸张正义,得到了河套农民的衷心爱戴,农民们高兴地说:“有共产党撑腰,咱农民再也不怕这虎、那虎了。”高粮同志以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维护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再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高尚地情操和无私地奉献精神。高粮同志关爱青年,提携后进,在晚年热心培养了大批年轻的摄影工作者。

个人作品播报编辑高粮从事新闻摄影50多年来,发表消息上千篇,通讯数百篇,并都配有自己的摄影作品,此外,还出版了《高粮通讯选集》、《高粮回忆录》、《历史的脚印》、《高粮摄影作品选集》、《高粮诗影集》等著作。他的很多作品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在中央档案馆和军事博物馆收藏并被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多册国家领导人大型画册选用。

战士的皮鞋,没有刻意去清理准备,这才真实

那时我们的陆军使用的步枪

这张经典也是高粮老前辈拍照的

没有找的李晞前辈的更多文字,但是有文字记载那张:一把炒面一把雪的照片就是李晞老前辈拍照的。不知道是不是下边这张照片:

但是后来北京市50年代的好多照片出自李晞前辈的镜头:

1956年, 六铺坑的新住宅。李晞摄

1959年,百万庄小学学生在美化居民区,在路旁植树。后边的那座楼,我有印象的。

1956年,体育爱好者在未竣工的东单体育场打球。李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