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一次老党员老干部情怀的拜访方知“红色保德是那样红”
发布时间:2025-07-27 20:13 浏览量:1
在“晋西北革命老区编辑部”基础上于2010年在山西太原公开成立的“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是山西省一级学术研究社会团体、学术研究机构。“研究会”成立十五年来,坚持“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挖掘革命历史资源、赓续民族精神血脉”为己任,与全国各地晋绥老领导、老将军、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及其家属子女凝结下深厚的感情。2013年,被纳入忻州市委老干部局“涉老协会党支部”。
7月末尾8月临近的2025年7月26日上午,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优秀退役军人郝文俊、保德县南下干部子女高晋勇代表“研究会党支部”登门拜访在忻州市93岁的保德县籍老党员、老干部杨万续。
杨万续:1932年9月出生,1950年10月参加工作,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保德中学红旗班班主任、县委统战部秘书、保德县化树塔公社书记、县文化局局长、县广播电视局局长等。
杨万续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他虽年逾九旬,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才思涌泉,笔耕不辍。他对党无限忠诚,对工作满腔热情,是保德县老干部的杰出代表。在职期间,他先后从事教育、农村、文化和广电等工作,政绩出色,有口皆碑。
1971年冬天,保德县林遮峪大队社员在修大寨田时,发现了铜贝、礼器、兵器等珍贵文物,时任县文化局局长的杨万续,闻讯后亲自带领局里的工作人员,不顾山陡路险,步行8小时摸黑赶到现场,逐一清点盘查,精心收集保护,最终将这批文物毫发无损地送到省博物馆。后经专家鉴定属于商代武乙、文丁时期的文物。他在县广播电视局任职期间,建成全县第一座电视差转台,为活跃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热衷写作,对摄影艺术也情有独钟,笔记本、相机是他随身携带的配件,先后记载了20余万字的笔记资料和部分影像图片,为发掘保德地方文化底蕴铺下了重要基石。
退休后的杨万续,生活更加充实,身上的头衔数不胜数,先后担任县城退休干部党支部常务副书记、县老干部新闻中心主任、县夕阳红文艺队队长、县老促会常务理事、县文学会常务理事、县“五老”宣讲组组长、《中华颂歌》《爱我中华》特约编委、《黄河风》编委、《和谐中国》特约记者、县老干部微信公众号《夕照林涛》顾问、县政协特约信息员、县关工委委员、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等职。每一项工作,他总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且有声有色。每年协助县委老干部局组织老干部参观学习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接受新事物,开阔眼界;重要节日一同与县局同志深入离退休干部家中嘘寒问暖,送上慰问品,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落实到每个老干部身上。
孝亲敬老的张晓琼,是退休干部陈维学的儿媳,杨万续发现她的感人事迹后,及时在《忻州日报》《山西妇女报》上宣传,弘扬其美德,使尊老爱老、孝敬老人的新风广为传诵。与县电视台联合举办“夕阳无限好”电视专题节目,及时宣传报道老干部中的先进典型事迹,推动老干部奋发进取、奉献余热积极作为。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杨万续同志亲自组织“夕阳红文艺队”连续7天开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情系灾民,人人有责”的义演活动。他带头捐款捐物,缴纳特殊党费600元,平时的党费他总是一分不少按时交给所在支部。他积极参与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协同县关工委副主任王尚行组织“五老”进学校、进社区宣讲,并在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对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新风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杨万续亲自挂帅,成立了由20多名离退休干部组成的老干部新闻中心。20多年来,在他的辛勤工作下,写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稿件的数量质量不断提升。近几年发表在各级媒体上的稿件达1000余篇。杨老虽然年纪最大,但投稿数量却最多,每年在各级媒体上发表的作品达60多件。他相继编著出版了《寨墕村志》《世和堂纪事》《晚晴录》等30余万字的村志和散文集,并主编了《夕阳映辉》《秋晖夕照》《抗战烽火录》《爱民深情化甘泉》等近100万字的四部专著,既填补了保德县乡村志空白,又展示了老干部风采,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杨老组织专人撰写反映保德发展的文章60余篇,发表在《新世纪之声》《中华颂歌》《山西老年》《老友报》等专刊杂志上。并亲自编写了《保德是个好地方》《山河美》《三个代表指方向》《喜看今日暖泉村》《夸县官》等众多文艺演唱脚本,经老干部夕阳红文艺队演出后,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中的《三个代表指方向》《夸县官》被山西省政协原主席薛延忠主编的《群众文艺集锦》一书中收录。
杨万续老同志虽年事已高,但他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一颗炽热的爱心和一股使不完的狠劲。退休30多年来,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求索,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在繁忙中体现人生价值,在奉献中品味人生乐趣。他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先后被忻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被省文明办、省关工委和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在国家组织的“新世纪之声”征文活动中连续三年荣获金、银、铜奖牌各2枚,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奖。
近日,杨万续老同志将自己数年来积累的220多首杂诗和10余篇散文、回忆录,分类编排,推出个人诗文集《晚晴记忆》,全书分为7个版块:即“起笔新章”“心韵诗笺”“厚德家声”“赤旅诗行”“雅颂诗章”“礼赞诗集”“念友思记”,收纳华彩乐章228首,其中“赤旅诗行”版块129首。他在“厚德家声”版块中把亲情至爱刻画的淋漓尽致,给子孙后代留下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礼赞诗集”版块中,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率真朴实的人物。在“念友思记”版块中,杨万续老同志对故去的挚友、同事、学生抒发了深厚的感情,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感情真挚,感人至深。
杨家家训
张维庆同志给杨万续题字
胡富国同志书法
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英同志主编的《红色保德》一书
在杨万续老同志家室,“家训”彰显着家庭教育和家风;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主任张维庆的题字高度评价了杨万续老党员、老干部的信念坚定、担当有为、勤政爱民的工作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杨万续老同志顺手拿起桌上的《红色保德》一书深情地说:“这是咱们研究会王洪英主编送来的《红色保德》书,这是一本好书,是全面反映保德县军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位置与伟大贡献的好书,很有教育意义”。
交谈中,杨万续老同志随手打开他的电脑手机版,《贺龙指挥电台住我村》、《忆晋绥》两篇文稿惊奇了我们:
贺龙指挥电台住我村
保德/杨万续
我家住在晋西北保德县南乡寨墕村,村庄坐落于一个簸箕湾之上,地势较高,视野极为开阔,是通往兴县魏家滩的重要交通要道。记得在我十一岁那年,大约是1942年的夏天,日本鬼子向晋绥解放区首府兴县发动扫荡,妄图袭击我党政机关。为了有力打击日寇,我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部分晋绥机关和军队转移至保德南乡。最终,日军被我军围剿堵截,包围于兴县田家会村,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被我军全部歼灭。
当时,我们村里一得到消息,便迅速行动起来,实行空舍清野,全体村民都到村外躲避,以防被敌人突袭。晚上,村里空无一人。次日清晨,我跟着父亲回村打探消息。没想到,进村的道路上都有身着灰色军装的军人站岗,一看便知是自己的队伍,我们顿时放下心来,说明自己是本村村民,回村看看情况。经过确认后,站岗的士兵才放我们通行。
进村后,眼前的景象让我们十分惊讶。只见从村东到村西,密密麻麻地架满了电线。村东杨万千的院内,岗哨林立,戒备森严,电线一直延伸到村西杨世禄的院内,那里不断传出滴滴哒哒的声响,士兵们在屋内忙碌地工作着。就这样过了三天,部队不知从何处买来一头牛,村民杨二旦帮忙宰杀。大家吃了炖牛肉后,晚上照常休息。然而,次日清晨起来,却发现队伍已不见踪影,住过的人家也恢复了原貌,就好像他们从未在这里停留过一样,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之后,我们儿童团主动把各个路口打扫得干干净净,让人完全看不出有大队人马行走过的痕迹。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是贺龙司令员的指挥电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指挥中枢,日本鬼子还没等进入要地,就被我军成功全歼。
抚今思昔,心中感慨万千。这片土地十分贫瘠,小米是当地的主粮,在市场交易中,也都以小米作为计价标准。贺龙司令员曾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坚守,即便处境艰难,也从未放弃斗争。他带领部队在这片土地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杀出了一条血路。
晋绥边区的东、南、北三面,都是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封锁线,且有重兵把守。敌人每年都会集中优势兵力,对我们的根据地进行一到两次所谓的“扫荡”,每次持续半月至一月之久,所到之处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原本就贫困的晋绥地区,遭受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到处满目疮痍。
晋绥边区不仅三面受日军威胁,还受到阎锡山军和绥远傅作义军的干扰。黄河西岸是陕甘宁根据地,日军每次来到河岸,都只能望河兴叹,从不敢贸然下水。一旦他们敢于冒险过河,等待他们的只有被全部歼灭的命运。贺龙担任联防司令员期间,成功将陕甘晋绥联成一片,大大增强了抗日力量。
为了一致抗日,村民们白天辛勤劳动,同时全村实行空舍清野政策。只要敌人一来,便会扑个空;而自己的队伍到来时,村民们则全力支持。就这样,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终于在1945年,日本鬼子宣布投降,我们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贺龙司令员堪称一位英勇无畏、足智多谋的将领,他不仅打仗时勇往直前、好胜心强,展现出了一位将军最为可贵的性格特质,就连打球时也同样充满好胜心。他在晋绥边区的作战方略,更是令人由衷地赞叹和佩服。这样一位令人敬重和爱戴的将军,却未能安享晚年,在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就与世长辞,实在是令人无比惋惜 。
2025年7月20日
忆晋绥
保德/杨万续
吕梁巍峨赤帜飘,黄河滔滔颂歌嘹。
核心引领共产党,晋绥边区焕华韶。
全民奋起烽火炽,捷报频传胆气豪。
小米步枪凝伟力,军民勠力政权牢。
贺龙挂帅谁能御,许广达屯保德骄。
农人勤作输公粟,供养诸多革命者。
自力更生兴生产,土改翻身乐陶陶。
赤心传承红色脉,随军勇进大西南。
干部驰援解放地,剿匪安民喜气饶。
华夏黎元-解放,社会主义颂声高。
2025.6.26
忆晋绥
保德/杨万续
吕梁巍峨赤帜飘,黄河滔滔颂歌嘹。
核心引领共产党,晋绥边区焕华韶。
全民奋起烽火炽,捷报频传胆气豪。
小米步枪凝伟力,军民勠力政权牢。
贺龙挂帅谁能御,许广达屯保德骄。
农人勤作输公粟,供养诸多革命者。
自力更生兴生产,土改翻身乐陶陶。
赤心传承红色脉,随军勇进大西南。
干部驰援解放地,剿匪安民喜气饶。
华夏黎元-解放,社会主义颂声高。
--“贺老总在过我们保德县”!高晋勇自豪地说;“《红色保德》原来是那样的红”。挖掘、抢救了30年晋绥历史文化的郝文俊自言自语道。
杨万续老同志文字题材广泛,视野广阔,满满正能量,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极具思想性、教育性、可读性,是不可多得的思想、道德、传统教育教材;杨万续老同志一生乐观豁达,对文学事业执着追求,令我们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全体党员、会员敬佩。
2012年12月22日,郝文俊、王洪英带领晋绥儿女访问老区红色摄影行黄西平、黄蓉、罗旭东、张健等二十余位晋绥儿女从兴县、岚县走进保德县访问时,与保德县老干部代表杨万续(前排左起)戴永明及夫人董卓英在县宾馆合影。
其实,我们“研究会”早已就认识了杨万续老同志,只是没想到杨万续老同志至今还保持着那张珍贵照片,记录着“老区行、晋绥情”。
让郝文俊、高晋勇代表我们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全体会员衷心祝愿杨万续顾问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多指导“研究会”工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飨后世!
《晋绥人文》红色文化集结号:郝洪振 吕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