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广可能被大家误解了?

发布时间:2025-07-28 07:01  浏览量:1

最近迷上了历史,被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所吸引,有很多人创立了创世之功,也有很多人沦为了历史的笑柄,遗臭万年。

今天我们要说的人物是汉代的李广。

很多人对于李广的印象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怀才不遇的感慨,还有很多人对于李广的印象是攻打匈奴,因迷路贻误军机,因拒绝“刀笔吏”的审讯而选择自杀,亦或被其气节所打动,疑惑对其未完成任务的不解,还或者是觉得李广没啥功劳,为啥受到这么重的推崇感到不解。

李广作为陇西李氏出身,先祖是秦朝的将军李信,他的家族世代精通骑射,故而李广的作战能力是比较强的,个人战斗值也是比较高的。

他在汉文帝时期,就以良家子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斩杀敌人较多,被授予中郎。

汉文帝时,提倡休养生息,不主张打仗,李广就没有打仗的机会。

有次跟随汉文帝狩猎时,猎杀猛兽,汉文帝感叹他“生不逢时,若在高祖时必封为万户侯”,足见其勇猛。

在景帝时期,面对七国之乱,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跟随周亚夫去平定七国之乱。

李广在昌邑之战中夺得叛军军旗,因此立下大功,本可以封侯。

机缘巧合的是因汉景帝的弟弟梁王非常欣赏李广,李广又不懂政治,私自接受了梁王刘武将军印,这种做法违反汉朝廷的法令,还得罪了汉景帝。

虽然战功卓越,加上汉景帝心胸不那么宽广,就没给他赏赐。

其后,李广被调任到上谷、上郡、雁门等边境地区,去担任太守。

这时,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多次击退匈奴。

从这一点来看,李广也干得不错,“力战之名”传遍了边境,李广的威名在这时就得到了彰显。

在汉武帝统治前期,"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还有就是,史料记载“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足见李广的个人魅力。

率军出击匈奴,因寡不敌众,受伤被匈奴俘获,好在他装死、夺马,才得以逃脱,回到汉朝。

我们前面也了解过汉武帝的王霸之气,面对下属的失利,他自然不能忍,就将李广贬为庶人。

其后,汉武帝又复用了他,让他担任右北平太守,据史料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这时期匈奴因其脱困时,如“飞走一般”,非常畏惧,数年不敢犯境,李广”飞将军“的称号就来源于此。

李广在智谋上也是很出众的,比如他摔百骑遭遇数千匈奴兵,他表现得也是临危不惧,“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下马解鞍,用示弱的疑兵策略,吓退了匈奴兵。

虽然,漠北之战中,因无向导,迷路未能参战,贻误军机。

但不得不说,李广确实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军,并不是很多人说的能力平平。

只是我们也知道,汉武帝时期,他重用外戚,对于其他将领,就算有很高的威名,也得不到重用,自然李广作为主将的机会就少了。

加上李广性格又很正直刚强,汉武帝、卫青等人自然不大待见他。

相对于卫青、霍去病等传奇军事将领,李广确实没有他们出名,但其谋略、军事才能都是一等一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他善于机动战术与心理战,个人勇武突出,他的战功主要集中于战术层面防御为主,以及小规模遭遇战,这是他的优势。

但他在治军方面比较松散,他的部队无部伍编制,导致部队多次覆没,从这一点来看,确实是管理上存在诟病。

你要知道,汉代对于封侯,需要满足“斩首虏率”硬指标,也是有KPI考核的。

对于像李广率领的部队,经常杀敌数不够,也没有做明确的斩首记录,加上他多次的全军覆没,要想封侯是很难的。

还有就是他缺乏大规模指挥能力,也缺乏像卫青、霍去病一样的战略性的胜利,比如,他五次出征匈奴均无功而返(两次未遇敌、两次败北、一次迷路),确实给他人生留下了遗憾。

李广清廉爱兵,他与士卒同饮食,得到的赏赐也都分给部下,因此,他深受士兵的爱戴,从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位仁爱的将军。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李广在个人能力、军事才能上都是有他独特的优势的,并不是无能的泛泛之辈。

他精于骑射,又沉着机智,爱护士卒,具备良将的素质。

他守边数十年,面对匈奴的入侵,多次击退,战功卓著,威名远播,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引而避之,负有名将的声望。

李广自言“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即经历了征伐匈奴的全过程,具有夙将的资历。

他骁勇善战,机智勇敢,胆略过人,从容镇定,临危不惧,使匈奴闻风丧胆。

他轻财爱士,身先士卒,忠实诚信,深得广大将士的敬重;虽屡建奇功,但处境坎坷,蒙受委屈,然仍忠于职守,辗转疆场。

不免让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