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唯一幸存者:17岁失去四肢和左眼,如今92岁活成传奇!

发布时间:2025-07-28 17:02  浏览量:1

7月27日,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岁月的指针指向这个特殊时刻,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毅然奔赴战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如巍峨高山,屹立不倒,成为民族精神的脊梁;总有一些故事似璀璨星辰,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朱彦夫,便是这样一位用生命书写传奇的英雄。

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贫困落后的家乡,再到艰苦创作的书斋……他的一生,是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14岁投身解放战争,历经无数战役,战功赫赫;17岁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中,与敌人殊死搏斗。全连战友牺牲,他身负重伤后奇迹生还,最终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用半副残躯换来了“活着的烈士”称号。

然而,身体的残缺并未击垮朱彦夫的意志,他拒绝成为国家的负担,回到家乡,用顽强的毅力学会自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60岁时,他用嘴咬笔,写出了33万字的《极限人生》,用文字铭记那段烽火岁月;在子孙绕膝时,他用溃烂的残肢指着朝鲜地图说:“这里,埋着你们该记住的人。”

朱彦夫,这位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以钢铁般的意志,诠释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成为我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01

烽火淬炼:长津湖的生死答卷

1933年7月,在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取名朱彦夫。日子虽苦,一家人聚在一起平安快乐,也是一件幸事。

朱彦夫10岁那年,日寇的铁蹄踏碎了他短暂的安宁与幸福,父亲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下。为了保家卫国,他执意要参军,却被母亲含泪拦下,她请求儿子再等一年。

一年后,朱彦夫参军的愿望更加强烈,14岁的他扛起枪投身革命。

他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及解放上海的战役。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他孤身一人炸掉了敌人的三座碉堡,可谓是战功赫赫。

炮火连天中,朱彦夫踏着战友的血迹冲锋,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钢铁意志。面对尸横遍野的战场,这个沂蒙汉子从未后退半步,用血肉之躯在弹雨中开辟前进道路,将“不怕牺牲”四个字刻进了每道伤疤里。

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本有机会退役回乡,但此时朝鲜战争爆发。听到国家的号召后,他毅然决定再次披挂上阵。

1950年寒冬,朱彦夫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他所在的连队被部署到长津湖战区最险恶的250高地——这座白雪覆盖的山峰如同出鞘的利剑,直插美军咽喉要道。地势险要,是我军和美军激战的关键区域。

长津湖的冬天相当寒冷,尤其到了夜晚,温度甚至达到几十年难遇的-40℃。

战斗开始后,朱彦夫所在连队趁着夜色占领了250高地,但拂晓时分,美军炮群骤然咆哮,整个山头瞬间陷入一片火海。

激战几天后,全连战士死伤惨重,守护阵地的只剩下了遍体鳞伤的朱彦夫。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年仅17岁的朱彦夫没有感到害怕,他迅速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放到了不同的位置,不断换位射击,消灭了很多敌人。

但毕竟敌众我寡,在一次给机枪上子弹时,美军的几颗手榴弹落在了朱彦夫的身旁,他迅速拿起一颗朝敌人扔去,当他拿第二颗的时候,身边的几颗手榴弹发生了爆炸,朱彦夫瞬间被炸得昏迷了过去。

等他醒过来时,四周一片寂静,他身上压着厚厚的雪花,左眼已经被炸飞,肠子也流了一地。他准备继续战斗,却发现自己的手已经被冻僵,视线也一片模糊。饥寒交迫下,他随手摸到了身边一个异物吞了下去,后来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弹炸飞的左眼球。

朱彦夫咬着牙,将肠子塞回了肚子,用衣服缠住身体,强忍着剧痛朝阵地外爬去,身后拖着一道触目惊心的血痕。

剧痛使他数次昏厥,又被刺骨的寒风刮醒。当救援部队发现他时,这个钢铁般的躯体已经与冰雪融为一体,唯有微弱的鼻息证明着生命最后的倔强。由于伤势过重,他被紧急送回国。

02

归来不是终点:用残躯征服生活

长津湖的暴风雪没能带走朱彦夫顽强的生命。在经历了93天昏迷、4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手术后,这位战斗英雄睁开了仅存0.3视力的右眼。昔日能单手炸毁敌堡的双手,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臂膀;曾经在战场上健步如飞的双腿,永远停在了膝盖之上。

这个在枪林弹雨中从未退缩的硬汉,无法接受“废物”般的自己,内心彻底崩溃,一度想寻死。他宁愿长眠在长津湖的雪地里,也不愿以这副残缺的身躯苟活。

部队领导得知情况后,亲自过来劝慰。朱彦夫想到昔日牺牲的战友,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后来,朱彦夫被组织转到山东泰安荣军休养院,生活有专人照料,但他不想在国家的保护下度过余生。4年后,他主动放弃了特护待遇,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年迈的母亲看到手脚全无的儿子泣不成声。

朱彦夫决定靠自己站起来,他将自己关在一个房间,开始学着自理:为了能走路,他给自己装上假肢一遍一遍地练习;为了学会做饭,用嘴咬住菜刀背,再用断臂去压菜刀切菜;因为没手,只好把饭菜倒在桌子上,用嘴去舔……

那段日子,朱彦夫摔碎了140多个饭碗,40多个餐碟,50多个茶碗,饭菜泼洒到身上不下百次。为了练习走路,摔跤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身上伤痕累累……

最后,因为受伤差点儿一命呜呼的朱彦夫,被送到了离村四十里外的一家医院。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生命中的爱人——陈希永。

陈希永是医院的护士,了解了朱彦夫的事迹后深受震撼,对他充满了敬佩和爱戴。经过深思熟虑,她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陈希永跟父母说要辞掉护士工作,去朱彦夫生活的山村老家照顾他,不用说,这个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

那时陈希永才22岁,身材高挑,长相漂亮,未来前途光明。但陈希永已经决定此生跟定了朱彦夫,她说:朱彦夫为国家和百姓付出了一切,我也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就这样,陈希永带着简单行李走进了朱彦夫家,成了他的妻子。

陈希永犹如一道光,照亮了朱彦夫的世界。

在妻子的鼓励和陪伴下,朱彦夫更加刻苦地锻炼。渐渐地,他学会了吃饭、刷牙洗脸、穿衣脱衣,就连大小便也不需要别人帮忙了。到后来还学会了烧水、做饭、切菜、扫地等,再后来,他可以自己读书看报、搬石头、垒地堰和蹬三轮……

重生后的朱彦夫并不想止步于此,他想带领长期过着贫困日子的乡亲们致富。

他拿出每个月36元的抚恤金,在村里建了一个图书室,还办起了农民夜校。陈希永全力支持,只要有时间,她就会陪伴在朱彦夫身侧。

后来,朱彦夫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农民夜校的第一位老师,带领乡亲们在村里建成了1500米暗渠,修整了40亩良田,还请来了水利专家在村里打出了三口大井,彻底解决了乡亲们喝水难的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朱彦夫拖着重达17斤的假肢,乘火车到上海、南京、陕西等地找材料,为村里建起了电线,让村庄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电灯泡的村……

朱彦夫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干了25年,磨坏了7副假肢。在他的带领下,张家泉村成为全县第一个拥有拖拉机,第一个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全乡人均收入最高的“富裕村”。


然而,在相依相伴55年后,陈希永因肺癌于2010年去世。这个在战场上被敌人追着打都没掉泪的硬汉,趴在妻子身上大哭道:“希永,你不能抛下我啊,你走了,我也要去找你,天上地下,我们都要在一起。”

妻子去世后,朱彦夫像小辈送长辈一般,为妻子披麻戴孝送葬。他想用这个方法表达对妻子的尊敬、感谢和不舍。

妻子不仅重塑了他的人生,更给了他再生的机会。

03

迟到的战场记忆:用笔完成最后的冲锋

朱彦夫曾说过:“人活着,就是要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

因常年超负荷操劳,朱彦夫身上那些在战火中留下的旧伤,还没等痊愈,就又添上了新的伤痛。

198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如狂风般袭来,将他狠狠击倒。尽管经过悉心治疗,病情有了好转,可他的身体却已大不如前,就像一台历经沧桑、磨损严重的机器,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高效运转。于是,他怀着对乡亲们的不舍与牵挂,主动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一职务。然而,他的“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

他永远忘不了指导员对他的嘱托——把战场记下来。他要将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事迹记录下来告诉子孙后代。如今,村民已经富裕了,他可以全心全意来做这件事了。他决定写一本书来记录战友们的事迹。

他将全家人召集到身旁,语气坚定而肃穆:“我是26军的战士,我要完成指导员的遗愿,将战斗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儿女们深知父亲的脾性——他言出必行,一旦下定决心,便会倾尽全力去达成。因此,他们并未出言阻拦,而是选择全力支持父亲的创作。

可以想见,他面临的创作挑战是何等艰巨。然而,他毅然选择独自承担。

朱彦夫用嘴衔笔、断臂抱书、单臂缚笔三种方式交替书写,4本字典被翻得破旧不堪。他每日的写作进度可能仅几个字、数十字,却如战士匍匐前行般坚韧不拔,用掉的稿纸超过半吨……

耗时七载,朱彦夫终于完成了33万字的自传体巨著《极限人生》,让世人得以更真切地感受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与牺牲精神。

当朱彦夫手捧自己新出版的书籍,独自步入房间,在书的扉页上,一笔一划地写满在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全连指战员的名字。随后,他缓缓点燃书籍,以这独特而庄严的方式,向逝去的战友们致以最深切的缅怀。那一夜,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终于卸下了压在心头多年的千斤重担。

两年后,朱彦夫再度发力,又一部24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横空出世,续写着他的传奇人生。

后来,朱彦夫在一次报告会上突然中风,右侧身体完全瘫痪,只能躺在床上休养,但他并未向病魔屈服,每天准时起床、休息,合理饮食,坚持锻炼,身体竟奇迹般好转。

进入21世纪,朱彦夫先后获得了国家授予的“时代楷模”“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社会各界掀起了向朱彦夫学习的浪潮。在他的教育下,6个子女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着自己的贡献。

曾有记者采访朱彦夫时问道:“您幸福吗?”老人笑着回答:“我把肢体的一部分献给了祖国,还有机会用剩下的部分发挥余热,我不仅很幸福,而且还得到了双份的幸福。”

今年,朱彦夫已经92岁高龄,老人家的生活依旧非常自律,在进行疗养的同时,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建设,仍然在思考自己还能为国家做点儿什么,他穷尽一生都在思索生命的终极意义。

04

写在最后

朱彦夫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与广度;幸福不在于享受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时光流转,长津湖战役那惨烈悲壮的场景,始终深深烙印在祖国人民的心间,从未被忘却。朱彦夫的英勇事迹宛如一颗璀璨星辰,闪耀着动人心魄的光芒,成为熠熠生辉的华彩篇章。

参考资料:

淄博日报:致以最崇高的敬礼,“人民楷模”朱彦夫再次感动中国

大众日报:“时代楷模”朱彦夫:未来属于年轻人,但沂蒙精神不能丢
文明十堰:“永远的战士”朱彦夫:奋斗着,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