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必须遵循圣贤标准
发布时间:2025-07-28 21:52 浏览量:1
*节选自《群书治要・孔子家语》第八集
(全文共974字,阅读需4分钟)
“修身以道”,用什么来修身?很多人说:“我很善良,我是个好人。”其实都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得出的结论。“善”也是有标准的,古代人说《十善业道经》,你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这“十善”?不论别的,就论简单的《弟子规》,这是一般人最起码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标准,我们是不是做到了?所以要按照圣贤人的标准,这个才叫“道”。“道”实际上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只不过圣人把它给观察、总结出来,记载在经典之中。概括起来讲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你按照这些来修身,修身才有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成圣成贤,那就是“明明德”。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弟子规》中说:“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很多人说:“我只要心好就行了。”他所认为的心好,往往是以好心办了坏事,而且还是以自己的标准评价自己心好,这是不行的。所以,必须学习《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用这个来衡量自己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才是修身的基础。
“修身以道”的结果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论语》上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就没有学道。你学道修身,能够心怀坦荡。《说文解字》上对“德”的解释:“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你走到哪里,受人恭敬、受人赞叹、受人肯定,自己内心也胸怀喜悦,不会怨天尤人,不会烦恼重重、压力不断,这是最起码的标准。
在《中论》中指出:“故人君苟修其道义,昭其德音,慎其威仪,审其教令,刑无颇类,惠泽播流,百官乐职,万民得所,则贤者仰之如天地,爱之如其亲,乐之如埙篪,歆之如兰芳,故其归我也。犹决壅导滞,注之大壑,何不至之有乎?”如果君主、领导者修明道义,彰显自己美好的声誉,谨慎自己的言行、威仪。慎重地颁布教化、政令,刑法没有偏颇、邪僻之处,恩泽广泛地流布,百官都安于自己的本分,以尽职尽责为乐,万民百姓各得其所、安居乐业。那么贤德的人敬仰他,就像敬仰天地一样;爱戴他就像爱戴自己的父母亲人一样;快乐得就像听到了埙篪合奏出的美妙音乐。“埙”是陶制的乐器,“篪”是竹制的乐器,这两种乐器配合,能奏出美妙的音声。快乐得就像听到了埙篪合奏的美妙音乐,愉悦得就像闻到了兰草的芬芳。所以贤德的人归附,就象是除去了水流的壅塞,就像水流出大坝一样通畅。如果这样做了,哪会有贤德之人不来归附的道理?这就是“修身以道”所得到的结果。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