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雪域筑天路 军民鱼水谱新篇 作者:王珍 制作:袁武学(铁兵缘)
发布时间:2025-07-29 05:52 浏览量:1
铁军雪域筑天路 军民鱼水谱新篇
王珍
在祖国广袤的西部版图上,一条钢铁巨龙蜿蜒盘旋,它横跨巍峨的昆仑山脉,穿越神秘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越雄伟的唐古拉山,最终抵达日光之城拉萨。这就是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铁道兵修建青藏铁路的壮举,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更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赞歌。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 1956 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被誉为“天路”。青藏铁路建设,责任之重、难题之多、困难之大、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这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它途经海拔 4000 米以上地段 960 公里,最高点唐古拉山站海拔5072 米。作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其建设历程跨越半个多世纪。从 20 世纪 50 年代因国防需求启动规划,1958 年一期工程开工,至 2006 年二期工程全线通车。期间,因经济、技术、政治及生态保护等因素,多次停复工。地方铁路施工单位、青海省军区 8121 部队 242 分队、铁道兵第十师、铁道兵第七师以及后来的中铁建建设者们历经冻土攻关、顶住国际质疑,突破技术难关。这条铁路通车后,彻底改变了青藏高原的交通格局,促进区域发展降低物流成本,带动旅游增收,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彰显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铸就了挑战高原极限的“青藏铁路”精神。
“1974 年 3 月 4 日,中央军委批复同意铁道兵第十师由襄渝铁路调往青海省,担负青藏线哈尔盖至格尔木段修建任务。铁十师师部于 7 月 20 日离开陕西省安康,7 月 23 日进驻青海省乌兰县城,全师于 3 至 8 月分批开进青海。1975 年 5 月23 日,根据中央军委批复,铁七师担任青藏线连湖至格尔木段施工任务,铁七师指挥所进驻青海省格尔木(资料来源:铁道兵老兵战友袁武学大校提供《青藏铁路哈尔盖至格尔木段复工修建大事记》)”
青藏铁路,是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线、生命线,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的战略线。青藏铁路的建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为西藏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政治层面,青藏铁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的建成加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祖国边陲安全。青藏铁路的开通,使得内地与青海、西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青藏铁路也为国防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增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控能力,维护了祖国的和平与稳定。青藏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是铁道兵战士们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朽丰碑,它的建成,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铁道兵将士们传承着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始终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担负青藏铁路建设的铁道兵第十师、铁道兵第七师正在施工的哈尔盖至格尔木六百五十四公里。在青藏高原上修铁路,工程异常艰巨。许多施工地区海拔二千七百米到三千七百米,空气中含氧量只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没有到过青藏高原的人,很难想象它的雄浑苍茫和严酷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了解青藏铁路的人,很难体会建设这条铁路的人,很难体会建设这条铁路需要何等的决心和勇气;未到过青藏铁路建设现场的人,更难想象铁道兵们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和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
在艰苦奋战青藏铁路期间,铁道兵部队始终牢记人民军队的 根本宗旨,多次协助地方救火救灾、抗旱防洪、救护草原和牲畜,为铁路沿线各族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支援青海龙羊峡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工程建设,奉铁道兵第十师师部命令,铁道兵第四十九团下属三支施工连队自 1979 年 10 月 28 日至 1979 年 12 月 30 日担负了电力部第四水电工程局参与施工的龙羊峡水库导流洞钢筋混凝土浇注任务。经过铁道兵指战员 60 多天的强体力劳动,共完成浇注钢筋砼 37000m³,按期并超额完成了施工任务,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青海龙羊峡水电站 12 月底前胜利截流。
铁道兵第十师四十七团在青藏线施工过程中,团党委十分重视“双拥”工作,经常对部队进行拥政爱民优良传统和政策纪律的教育,大力开展为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做好事活动,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赞誉,也为施工任务如期顺利完成营造了宽松、融洽的外部氛围。驻防天竣县关角山下的机械连,1982、1983年为地方修理汽车、拖拉机、抽水机等58台件,为牧业队洒药灭鼠1500多亩,为驻地各族群众治病300多人次,理发106人次,在洪水中救出地方2名汽车司机。驻防天竣车站的3营部党支部先后3次组织人员到天峻车站候车室、站台等处清理打扫环境卫生,为到站旅客送开水送温暖,接待夜间下车旅客。1983年初,关角公社草原失火,部队闻讯后,机械连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奔赴火场,和消防官兵、当地群众一起扑灭了大火,保住了草原和牧民牛羊安全。四十七团宣传股股长殷明和协调车辆200多台次,为天竣县电影管理站和电影院解决影片接送问题,从而保证了天峻县居民正常观看电影。一营营长吴德安带领部分官兵为驻地牧民解决饮水困难,团卫生队长杜栓盈为学校师生做健康检查等,受到当地政府和驻地各民族群众好评和爱戴。
1978年7月19日上午10时50分,青海湖农场突然起火,倾刻浓烟滚滚,大火冲天。驻农场附近的铁道兵第十师四十九团汽车二连、四连和团机关的指战员闻讯后,迅速组织80多人,派汽车14辆、挖土机1台赶赴现场。全团参战官兵发扬我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把火场当战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紧张的灭火战斗中。
青海湖农场灭火斗争取得胜利后,青海湖农场的领导多次来到部队和医院看望伤员,并派出最好的医生给铁兵勇士们治疗,组织人员给战士洗衣服、被子。广大群众也被铁道兵军人英勇顽强的精神所感动,大家交口称赞:“铁道兵战士思想红、作风好,处处为人民着想,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这场灭火战斗,生动展现了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铁道兵部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使命担当。
在广袤无垠的高原之上,雪山巍峨耸立,草原辽阔壮美。在这片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挑战的土地上,铁道兵战士们身着绿色军装,肩扛建设铁道的重任,却又常常化身白衣天使,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心,为高原雪山草原的牧民们驱散病痛,带来希望与温暖。高原的环境恶劣至极,稀薄的空气、多变的气候,不仅考验着每一位在此生活的牧民,也给前来修建铁路的铁道兵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面对困难,铁道兵们从未退缩,他们在修建铁路的同时,还时刻关注着当地牧民的健康。当他们看到牧民们因为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在病痛中苦苦挣扎时,内心涌起了强烈的责任感。于是,铁道兵的医疗队伍便活跃在了高原的各个角落。他们传承着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军民一家亲”的理念。铁道兵在高原雪山草原上治病救人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成为一曲动人的赞歌,歌颂着他们的无私奉献与大爱无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温暖与希望的篇章。
铁道兵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绽放,用自己的力量为牧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高原,奉献给了那些淳朴善良的牧民。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日复一日地为草原和大山深处牧民们治病救人,但正是这份坚守和付出,诠释了救死扶伤的伟大精神,成为了高原雪山草原上最美的风景,在牧民们的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金珠玛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二月五日,整整昏迷了七昼 夜的藏族青年华宝终于清醒了,他麻木的脸上现出痛苦的痉挛。此刻,一直守候在他身边的铁道兵八九三四七部队卫生队的军医和他的亲属都松了一口气,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那是 1983 年 1 月 29 日中午,海西州天峻县快尔玛公社组织民兵集训。二十岁的华宝在紧张的训练中,不慎落马,被甩出几米远,当即昏迷过去。在当地医院的抢救过程中,华宝被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建议迅速送往西宁抢救。这对于护送华宝的人来说犯难了,不但交通工具有困难,而且这样长途颠簸,华宝的生命安全也难以保障。
正在为难之中,他们想到了驻军铁道兵八九三四七部队卫生队,决定请求亲人解放军帮助抢救。群众的信任,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使卫生队的同志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一重任。但是,这样重的颅脑损伤,自从部队进高原近十年来,还没有遇见过。负责检查的卫生队队长杜栓盈此时也面有难色,精心护理。华宝大小便失禁,可是,当他的目光与华宝的老阿爸无限信赖的目光相遇时,他拿定了主意,决心知难而上,为群众解除痛苦。他们当即成立了抢救小组,首先研究确定了止血、预防颅里感染和消除水肿等综合治疗方案。
凌晨,嘹亮的军号在军营还没有吹响,杜队长他们就来到了华宝的床头,深夜十一点多钟,他们还没有离开华宝,为研究处最好的医疗方案,一天至少要碰三次头。在华宝昏迷的七天里,抢救小组的同志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担任护理工作的卫生员梁和平、韩炳发,每人每天十二小时值班,不分昼夜地守候在华宝的身边精心护理。华宝大小便失禁,拉屎拉尿都在床上,他俩不怕脏,不怕臭,及时换洗床单、被褥。他们每天坚持为病人擦身、按摩,并向他的亲属介绍护理、营养等知识。在小梁、小韩的精心护理下,预防了褥疮和其它并发性炎症的发生,为辅助治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开初,据华宝伤情分析,在他伤愈后,可能出现呆傻等后遗症。为此,抢救小组对每一种药的性能、特征,都仔细进行研究,以确保每一种药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1983 年 2 月 12 日阴历除夕上午,华宝出院了。他的身体虽然还有点虚弱,神志却完全清楚,逢人就用他那半生不熟的汉话说:“是亲人金珠玛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75 年5 月铁道兵第七师记所属医院移防到青海省格尔木市后,就把地处偏僻,医疗条件较差的哈萨克族聚居区,作为巡回医疗的定点地区。他们数年如一日,坚持巡回医疗,受到当地政府和哈萨克族群众的赞扬。
哈区有五百多户牧民,散居在二百多平方公里的阿尔顿曲克草原上,为了方便牧民群众治病,医疗队的同志们坚持乘车巡诊。这里沼泽地带多,每年春末道路翻浆,汽车无法通行,医疗队就骑马或骆驼,坚持为哈萨克族群众送医上门。医疗队的同志都把为群众防病治病当作自己的责任,对经治的病人,经常挂在心上,不治愈不松手。部队有个军医,自己刚做完阑尾手术不久,想到她上次巡诊时经治的一位患肺炎的老大娘还需要继续治疗,便不顾自己尚未痊愈的刀口,坚持和大家一起巡诊,为那位大娘治疗。当大娘得知她动完手术不久就来给她看病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医疗队在巡诊时,处处为病人负责,只要发现有危重病人,他们就及时接到医院治疗。仅去年,群众住院治疗的就有八十四人次。一次,他们在巡诊中,得知哈萨克族姑娘巴哈提汗经常右下腹部痛。经检查,她患慢性阑尾炎急性恶化,必须立即住院手术。巴哈提汗住院后,在领导和医护人员照顾下,很快就病愈出院了,她的父母看到姑娘病好了,感动得连声称赞:“太感谢解放军同志了!”
凛冽的寒风从风火山山口吹过,带着雪山高原格桑花的香气,也带着铁道兵《志在四方》军歌的余韵。那蜿蜒铁轨在阳光 下闪闪发亮,那是铁军与青藏铁路沿线人民群众共铸的璀璨星河,在世界屋脊上,流淌成永不干涸的暖流。风火山,被誉为“世界第一高隧”,海拔高、气温低、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宛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横亘在铁路修建的征途之上。在那巍峨耸立、终年积雪的风火山下,有一段历史,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铁道兵与当地民众之间深厚的鱼水情。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曲军民团结、携手共进的赞歌,至今仍在雪域高原上久久回荡。铁道兵们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义无反顾地踏入这片荒芜而又充满挑战的土地。他们不畏严寒,不惧缺氧,传承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向风火山发起挑战。在青藏高原的风火山上,驻着铁道兵第十师五十团十三连和地方的气象站等单位。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支援,情深似海,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拥军爱民的新歌。
风火山海拔在五千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是个“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的地方。七月的一天,十三连指战员和某研究所的职工在一起执行施工任务。突然,狂风骤起,乌云翻滚,倾盆大雨夹着乒乓球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脑地打来。工地离帐篷还很远,突如其来的袭击,叫人躲闪不及。测量工人为了保护国家财产,急忙脱下棉衣盖在仪器上。工人阶级这种崇高的革命品质,给了正在打混凝土的战士们很大教育。他们急中生智,抄起打灰用的钢板,向测量工地跑来,用人顶起钢板,遮盖住仪器,出现了一派军民团结战斗的景象。
象这种情形,在风雨莫测的风火山上,就是在六、七、八月的施工的“黄金季节”里,一天至少也要遇到四、五次。连长陈仕富心想:冰雹这样频繁,工人们经常挨雨淋雹打,容易把身体拖垮,能否在工地上盖间躲雹雨的棚子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家,战士们几天来也在琢磨这件事。经陈连长这么一提,不约而同拍手称好。在陈连长的带领下,大家顶着风沙干起来,齐心合力搭起了一个芦席棚子。从此,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雹降落,大家就在这个临时“家”里躲一躲。
在这芦棚里,人们还传说一段佳话哩。一次暴风雨和冰雹一起扑来。战士们忙着帮工人们把仪器运进芦棚,因棚子小,他们让工人躲在里面,而自己却站在外边。有的用铁锹遮着头,有的顶着草袋。工人们不忍心,就脱下棉衣给战士们盖在头上。看到这情景,有个工人风趣地说:“解放军,好榜样,雷锋精神大发扬;风火山,莫逞狂,军民团结力量强。今天芦棚躲冰雹,来日定叫你投降!”
寒冬腊月,大雪封山,公路交通不便,物资供应困难。当时九班,留在风火山上执行任务。战士们和工人们互相关心,互相支援,亲如一家,大家有了青菜一起分着吃,有了煤一块生火烤。青海省气象局风火山站的站长季炳发,知道这些战士是第一次在风火山上过冬,经常来问寒问暖。一天晚上,夜幕已经降临,季站长来到九班驻地,只见大伙儿摸黑围着火炉,借着火光在学习毛主席著作。季站长不由得一惊:“怎么,战士们连照明的灯都没有了?”他暗自责备自己调查研 究不够,就悄悄返回站里,拿起几捆蜡烛给九班送来。蜡烛闪闪亮,军民情意深。打这以后,战士们就围在蜡烛旁学习,劲头更加高涨。
过了些日子,季站长想战士们的蜡烛可能快用完了,这时,站里的蜡烛也不多了。他就到九十多公里外的一个供销社,买回了一些煤油灯。战士们在山上报纸少,听不到广播。季站长也记在心里。晚上,就和几个工人带上报纸、收音机和五盏灌满了油的灯,一起给战士们送来。九班长张荣娣也想着要去买煤油灯,接过这些东西,无比感激地说:“季站长,我们想到了的,你已给办到了,我们还没想到的,你也给送来了!”后来,气象局给风火山站拨了台发电机,从此风火 山上一片通明。在明亮的电灯下,战士们打开收音机,红色电波传来了北京的声音。此时,他们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赞颂到:“明灯闪闪寄深情,军民一家亲又亲。脚踏巍巍风火山,火红青春献人民。”
一天,十三连指战员们就要离开风火山去到别处执行任务了。工人们一清早就赶来送行,在一个大冰池旁,工人们和整装 待发的战士一一握手告别。一位年近半百的工人无比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啊,解放军同志!过去你们在这里,天天为我们送冰;现在要走了,又给我们留下了一池冰。”这是怎么回事呢?还得从春上说起:春天,祖国内地正是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时节,而在风火山上却仍是千里冰封的“银色世界”。别看到处是冰雪,可是因为风沙大能化水的冰还很难找哩。驻地附近的冰都吃光了,战士们就到七、八里外的河沟里去搬冰块,一次他们发现工人们吃的水是用冰冻土化开的。这一桶冰冻土,化开后只有半桶沙泥半桶水。战士们心想工人们在山上忙,没空到远处去找干净冰来吃。于是就订了个制度,每天外出找冰,回来也要给工人们送一些去。找冰要跑很远,但运冰更困难。山洼里,别说汽车开不进去,就是连架子车也用不上,艰苦奋斗是我军的政治本色,战士们硬是用麻袋装,翻山越岭,靠肩扛回来。工人们见战士背点冰这么不容易,就不让他们送。但战士们还是坚持天天送。工人们后来没有办法,就在外出工作时把门关上,不让战士们进屋,但战士们还是想方法把冰送去。
夏天来了,风火山上冰雪消融。河沟里有水了。战士们又挑起水桶经常给工人们送水。十三连干部战士眼看所担负的任务快要完成,在入冬之前部队要撤走。同志们为了给工人们解决吃水问题。乘天气暖和时挖了一个积水池。然后把水灌满,到了九月份。一池水就变成了满满一池冰。战士们告别风火山走了。每当工人们来到冰池旁,心头总是升起一种怀念的情感。他们说,“这留下的不仅是一池冰。留下的是子弟兵对咱工人阶级的一片心啊!”
昆仑山做笔,青海湖为墨,记录见证着英雄铁道兵与青藏铁路沿线各民族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过往。从 20 世纪 50 年代直至 80 年代,铁道兵在青藏高原筑路的征程中,与铁路沿 线各民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这条横亘世界屋脊的铁路,最终成了刻在大地上壮美的诗行,每一节钢轨都写着军爱民,民拥军,鱼水情深。这份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似璀璨星辰,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为时代画卷增添绚丽光彩。铁道兵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就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在建设过程中,当地群众为铁道兵提供物资支持、生活帮助,而铁道兵则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抗击灾害,这种军民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赞歌。
时光流转,铁道兵的番号虽已成为历史,但英雄铁道兵与各民族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却永远流传。在蜿蜒的铁道线上,英勇无畏的铁道兵以铁镐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山河间书写壮丽篇章;铁道兵第十师、第七师指战员们与当地各民族群众携手并肩,用真挚的情谊,编织出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军民鱼水情,是岁月的沉淀,是情感的升华,是永恒的赞歌。岁月流逝,曾经的铁道兵或许已经脱下军装,但那段军民携手修铁路的岁月,那段深厚的鱼水情,永远镌刻在钢轨之上,成为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作者:王珍
1974年12月入伍,原铁道兵10师48团服现役数年,退伍后在青海省海西州工作,先后任车间技术员,子弟中学班主任兼历史教师,厂职工学校初、高中化学教师。1987年调入中水四局,企业干部,工程师职称,07年病退。
有着浓厚的铁道兵情怀,撰写的回忆文章曾在《老兵原创之家》、《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网站》、《铁道兵战友》、《今日头条》、《英雄铁道兵》、《新华网》等网站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