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共计耗时2年,在这2年时间内,庞大的军费开支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25-07-28 14:26 浏览量:1
1934年秋天,湘江河水冷得透骨。中央红军不得不跨出了根据地,迈入长征这段两年生死路。8万人,跨越25000里。外人都只知他们被日夜围追堵截,却不曾想过这么大的队伍,点灯吃饭、穿衣打仗,每一分每一秒都需要花钱——这些钱,哪儿来的?
很多人觉得,红军“纪律严明,一针一线不取群众”。既然不乱拿,军饷军衣子弹饭菜,天天得有,要是我来算账,头皮都麻了。这不是只能靠天上掉馅饼吗?可偏偏事实,比小说还拧劲。到底是哪条路子撑住了队伍,又是谁在关键时刻敢于动歪脑筋?我不信谁绝对清清白白。
头三个月,红军还靠着“打出来”的东西硬撑。湘江血战,步枪机枪炮弹,敌人的东西抢到就是自家的。这种办法成本巨大,一仗下来死人流血,缴获再多也是刀口舔血。有人统计,那会儿一次战斗产出够几十天用的弹药,但下一场啥时候来,没人能打包票!有个老红军事后还说:那时候子弹堆在简易山洞,有人高兴得跳起来。可光靠缴获,你猜后面怎么办?
战利品也包括粮食、干粮、敌人罐头。有红军写日记,说打下一个地方没几天,眼巴巴望着补给队伍进来。根本熬不住,饼干罐头算是救命稻草。可慢慢发现,大仗越打越难,国民党堵得紧,只想靠缴获撑全程,简直天方夜谭。这会儿你问我怎么办?真没啥两全法。
许多老照片里,红军战士衣服补丁摞着补丁。有时候抢到的不是士兵制服,是地主丝绸长衫或者奇形怪状的羊皮坎肩。穿上出发,管他好看不好看,能遮风挡雨就是宝贝。有谁会想到,战争最残酷的一面有时就是“人活着,穿的都是死人身上的东西”。
但缴获来的终归有限。军备一少,生活用品更难。兵工厂成了救命稻草,大凉山、川西、甚至金沙江畔,哪里能抢到铁矿、废枪,修好了能打一发就是一个希望。老魏修炮修弹,常年裹着棉袄捣鼓,熬夜修到脸色发青。可造一个手雷得拆五门老火枪,想象一下那种抽丝剥茧。可你说只靠工匠和巧手多能翻出几千军饷?压根不够花!
有的人说红军纪律死板,不拿一根草绳。可物资紧张了,冷着饿着能坚持几个月?我也想信人心齐泰山移,可关键时,还得有人出奇招。没收地主,筹款土豪,这事已经脱口而出。四川小镇,传来“邓小平要打张地主”的故事,不光是真没粮,是张地主压榨乡亲有凭有据。红军撂狠话,张家咬紧牙关。终究还是交出了“家当”。有个农民还夸红军有理,没人动“老百姓的柴火”;可真就没个逆耳杂音?谁信都高兴?
不是每个地主都心黑,贵州的大绅士,乐善好施,村民爱戴。红军两难,真要抢?伤伤和气没法落脚;不抢,战士没饭吃。最后,协商来了个折中。捐点粮布,老绅士还帮着动员乡亲。至今有老故事,说“红军识大体”,只是偶尔,“识大体”到底是策略还是底线?我自己都混乱了。谁敢拍胸口说一刀切就行?
有些历史说辞“没收”的是恶霸豪强,实际操作总有差错。到底凭啥硬区分?毛泽东亲自作解释,说要让社会更公正些,而且只动“不义之财”。可“公正”“不义”的界线,谁敢说了算,有时静下心来想想,其实都有模糊。
兵靠粮,马靠草,红军靠着沿路慈善。还有啥办法?军需不足,“以劳换物”,农活、筑路、修房子。四川山村一头老牛掉进沟,红军拉上来,老百姓扛几把玉米回赠。“帮忙干活就管顿饭”,你说是有情有义也好,是没办法也罢,这就是活生生的选择。战士们下田干体力活,村民拿点红薯鸡蛋,一来一往,关系暖了,口粮也混个着落。
大伙一起修房盖屋,傍晚教娃识字,学堂摆在树底下。孩子们咕咚咕咚跟着认字唱歌,红军战士自己也是头一遭教书。晚上聚在一起,村民带菜红军演节目,这种场面温情又滑稽——敌人要是突然杀过来,谁都有命悬一线的提心吊胆。靠劳动换米换衣服,养活几百几千人还成,要是十几万大军一同“互助劳动”,怕不是村民自己都吃不饱?
谁说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呢?红军最绝望时刻,还捞过“国际友人”一把“救济”。1935年,苏联秘密渠道援助,伊万特使带来物资。那是以茶叶包作掩护,在老王茶叶铺子搞暗号对接。国民党巡逻队差点查包,情急下端来热茶蒙混过关。最后一箱步枪、医疗物资运进去,红军战士激动得两眼流泪,说“终于能续三个月的命”。资金也有,换成银元要靠当地商会会长和地下党暗中联合,冒着迟早要掉脑袋的风险。这事成了,周恩来笑着说:“有了这笔钱,日子能过下去了。”可你说可以一直抱大腿——我看不见得。
历史往往说到这里就完了,其实很多问题根本说不明白。外援哪能常有?最后怎么办?打仗总得自己琢磨后路。到了陕北,红军琢磨出新花样:合作社。再不能每打下一个地方就伸手要资源,必须学会自己养活自己,这才是“长久之计”啊!
毛泽东高谈合作社,杨家岭一试,村民起初一脸不信。老张干部拉话解释,大伙终于有人站出来尝试。头年遇上大旱,合作社统一调配劳力和水源,庄稼没死,产量反而比单干户高。消息传遍,越来越多人入伙。南泥湾后来成了大合作社,不光种粮,还搞养殖、药材。红军白天种地,晚上站岗。有的农民说:“没想到当兵的还会种地!”你见过军人开荒种地吗?那时候怕是没人愿意当“种田兵”吧。
南泥湾变了模样。庄稼、果树、羊群,红军战士和农民算是一家子。合作社成功驱动了经济自转,这么想也不全对。谁敢说以后红军就能彻底不求人?到了后来新中国,合作社模式也是一波三折。
所以你问我,红军长征的军费到底从哪儿来?其实每一步都靠人琢磨、靠命拼、靠智慧撑着。缴获、没收、劳动、外援、合作社,哪一种不是在悬崖边上摸索?如果有人现在拍板说哪个最好,我都想翻个白眼——当年他们压根没想得这么明白。真让人服气。
这些年总有人总结出一套“最优解”,可真放进历史现场试试,必然有瑕疵。红军解决军费可不是程式化,都是走一步算一步。真相其实没那么纯粹,也没那么完美。到最后,谁说不是“凭人心、靠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