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陂赵氏—陈毅赠扇赵雨琴

发布时间:2025-05-16 23:13  浏览量:5

赵雨琴(1884-1980年),又名赵鹤、赵鹤琴,安徽桐城人,桐陂赵氏二十三世,谱名赵厥佑,字与琴,又字雨琴。出生于桐陂赵氏诗书世家,其父辈在大关街开设 “赵春和堂” 药铺,家境宽裕。受乡风濡染,他自幼蓄志笃学,10 岁入私塾,16 岁考取县学文生。后因停科举兴学堂,18 岁辍学回家办私塾两年,20 岁游历江西吉安等地,后保送至江西官立法政学堂学习。

清授奉政大夫,五品衔,候选直隶州州判。民国初期,赵雨琴先后历任湖南、福建、山东、直隶等军民两署科长秘书、咨议、忝议、军法官,任江西铜鼓、湖南浏阳及河北大名、巨鹿等县县长或代理县长。在任期间,他廉洁奉公,关心百姓疾苦,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

1928 年,赵雨琴脱离政界,走 “实业救国” 道路,在上海中国农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任职董事兼教学总务主任。在当时的十里洋场,他风流潇洒,才华横溢,洁身自好,人缘甚好,与其交往者多为社会名流。在上海期间,他与陈毅相识,结为至交。

1929 年,陈毅从苏北到上海进行秘密革命活动,经友人介绍,与赵雨琴相识。赵雨琴见陈毅英俊练达,能诗能文,气宇不凡, 非等闲之辈; 陈毅见赵雨琴思想开明,举止儒雅,能高瞻远瞩,两人一见如故,相识恨晚,两人一见如故,饮酒赋诗,相处甚洽。不久,陈毅的行踪引起国民党上海当局的注意,进行秘密侦察。一次,陈毅被特务跟踪,陈只能藏于赵雨琴深宅。未几,大批警察前来搜查,情急之下,赵雨琴将陈毅藏于银行金库中,赵雨琴大义凛然, 镇定自若, 亮出 “银行重地, 任何人不得进入” 的杀手锏, 斥责搜查者速速退去,使陈毅免遭逮捕。陈毅完成任务后离开上海,辞行前,特赠给赵雨琴一把白折扇,扇面有陈毅亲笔题诗,此扇现存于安徽省博物馆。

扇面云: “不识南塘路, 今知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 野竹上青霄。谷口旧相得, 濠梁重见招。 平生为幽兴, 未惜马蹄遥。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 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 香芹碧涧羹。翻疑柁楼底, 晚饭越中行。 归山深浅去, 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雨琴仁兄雅正 弟 陈毅赠。

陈毅赠赵雨琴折扇(现存安徽省博物馆)

抗日战争期间,赵雨琴卸任回家乡,在桐城大关街蛰居,家人以小买卖维持生计。乡人对赵雨琴当年在任回故乡大关街,由省府安庆北上桐城至白沙岭即下轿步行,遇乡人鞠躬作揖礼贤下士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对赵雨琴当年将俸薪倾囊捐助抗日, 桐城大旱及平日常对乡里施舍钱粮等善举,迄今犹津津乐道。1956 年春,安徽省有关部门根据他的经历,聘请他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随后任桐城县第一届政协委员、第二届县人大代表。

1961年,陈毅前往安庆视察,期间提出,次日路过桐城时,想要会见曾在上海法租界热心帮助过自己的老友赵雨琴。抵达桐城后,陈毅关切地询问赵雨琴的近况,深情讲述了二人在上海的难忘过往,并坚持亲自前往探望。但鉴于当时正值饥荒年代,政治环境复杂,相关部门以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为由婉拒。陈毅表示愿意步行前往,对方又告知赵雨琴年老多病、卧床不起。因公务在身,陈毅无法久留,只得遗憾地委托县委向赵雨琴问好,并嘱咐若其有困难,务必尽力解决。最终,陈毅短暂停留后怅然离去,两位故友近在咫尺,却未能相见 。

赵雨琴生活清简,靠省文史馆每月30元补贴度日。他不因与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旧谊提任何要求、炫于人前,亦少通信打扰忙于国事的陈毅,专注履职政协委员与文史馆员,心系家国发展与统一大业。日常与教师谈诗论文,教导孩子读书报国,“吾门之高第,将来增北峡之光”。

赵雨琴与陈毅元帅的情谊,历经岁月洗礼,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从上海相识时的一见如故,到危难时刻赵雨琴舍身相救,再到陈毅即便身居高位仍对这份友情念念不忘,都成为了一段佳话。那把承载着陈毅题诗的白折扇,如今静静陈列在安徽省博物馆,见证着二人深厚的友谊,它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友谊的象征,彰显出真挚情谊超越时空、地位的力量 。

赵雨琴出身桐陂赵氏诗书世家,他说“吾赵氏固诗书世族也!自十五世祖常山公致仕归田,即卜居桐城之北峡关(大关旧称)”,家族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自幼笃学,在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下,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仕途上,他廉洁奉公,所到之处皆为百姓谋福祉,将家族的责任与担当融入为官理政之中;卸任后,无论是回乡蛰居时对乡邻的帮助,还是任职政协委员与文史馆员时对家国的关切,都展现出其心系苍生的胸怀 。他教导孩子 “吾门之高第,将来增北峡之光”,激励着后辈传承家族精神,积极进取、报效国家。赵雨琴先生的故事,连同桐陂赵氏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坚守正义、重情重义、心怀家国,在岁月长河中持续散发着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