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沙市汉剧团的兴衰史

发布时间:2025-07-29 20:46  浏览量:1

沙市是汉剧的摇篮之一。1949年底,况且领导的“复兴汉剧社”(原中国人民解放军49军146师政治部汉剧队)从湖南来到沙市演出于“鄂西大舞台”。是时江丽萍、黄宝飞、刘长文、熊春山等汉剧艺人演出于“沙市大戏院”。1950年5月沙市人民教育馆将两戏班合并,组成“沙市文艺汉剧社”,此间,尹金鹏、江金钟、孙月樵、胡鑫培、何芙蓉等先后加入该社。

1951年“沙市文艺汉剧社”改名为“文艺汉剧团”,况且任团长,尹金鹏任副团长。

1954年3月,“沙市市汉剧团”正式成立,并先后派专职文艺干部韩林森、周传志等任辅导员驻团工作,全团演职员连同随团学员达108人。沙市汉剧团在“文革”中于1970年10月撤销。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恢复为沙市京剧团汉剧队,1979年9月重新组建沙市汉剧队。

1980年10月15日重建沙市汉剧团,初由市政府定编40人,后又增编15人共55人。1998年4月与市京剧团、歌舞团合并成为荆州市艺术剧院。

1949年至1953年,沙市汉剧团团址在鄂西大舞台,地址在沙市丝线街。1953年,迁入毛家巷新建的沙市汉剧院,“文革”期间更名为东方红剧院。1980年,沙市市革命委员会将中山公园内的人民会场划拨给沙市汉剧团。1998年,荆州市政府又将人民会场划归中山公园,将川主宫划给荆州市汉剧团,后3团合并成为荆州市艺术剧院(现为荆州市戏曲传承院)院址。

1950-1954年3月,沙市汉剧团属集体所有制,实行演职员等级分成制。1954年3月定为“民营公助”,演职员改分成制为月薪制,1954年8月30日,经市政府批准为地方国营。1962一1970年,重新改为集体所有制。1978年恢复后属全民所有制,纳入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沙市汉剧团前身并无健全机构,袭用旧戏班管理方式管理剧团,建团后设立了3个委员会:

(1)团委会:设团委9人(含正副团长3人)管理全团工作。

(2)经委会:设经委3人(含副团长1人)处理剧团经济事务。

(3)艺委会:设艺委9人(含副团长1人)负责剧团创作、排练、教学、演出等业务工作。另外设立了6个行政组,包括3个演员组和学生组、布景组、音乐组。

1980年汉剧团再次建立后,变为三级机构。即全团设立团委会、艺委会;增设业务、政工、行政3个组;下设演员、乐队、舞美、学员等行政小组,各行政小组时有调整。

沙市汉剧团成立之初,因为其演员均由本地与外地来沙艺人组合而成,因而行当齐全,艺术力量雄厚,颇有声望的演员亦不乏其人。

演员中,有曾受汉剧名艺人余洪元熏陶的王长顺,他唱腔有力,念白抑扬顿挫,尤以道白做工见长,其代表作《扫雪打碗》在武汉享有“三鼎甲”之称;

女老生胡鑫培,嗓音洪亮,行腔流畅,唱工婉转多姿,独具风格;

生角演员江金钟,嗓音圆润甜亮,行腔起伏顿挫自如,在观众中享有较高声望;

花旦江丽萍,兼擅青衣,其表演细腻传神,解放前就以艺名“灵芝草”誉满荆沙;

青衣李艳琴,能唱善演,唱腔清丽,音色醇净甜美;

文武花旦何芙蓉承“同乐班”名师郭金翠之技艺,刻画人物以妩媚俏丽见长,尤擅演现代戏中“媒婆”、“鸨母”等角色,在观众中有“活马娘”(即鸨母)之称;

文武小生黄宝飞,文武兼备,气度潇洒,技艺精湛;

末外兼工演员尹金鹏,曾受名师吴天保、周天栋之熏陶,表演朴实无华,细腻入微,所演《六部审》、《打芦花》、《清风亭》、《李广三奏》等剧,以人物性格洒脱,形象鲜明著称。

此外,建国初期尚有孙月樵、刘长文、熊春山、汪汉青、彭志奎、费奎英、陈可韵、沈天全等一批颇有造诣的名老艺人,20世纪50年代初由他们言传身教的随团“文”字科班学生中,亦有一批新秀。

如花旦沈文慧,文武兼擅,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所演《穆柯寨》、《柜中缘》等剧颇获好评;

丑角李文新,功底扎实,动作明快,表演诙谐机趣,所演《打花鼓》、《扫秦》等剧,绕有艺术魅力;

生角王文华,嗓音高亢洪亮,表演一丝不苟,其《坐宫》、《铡美案》、《男绑子》等剧目,在观众中颇有影响。

此外还有唱腔缠绵,动作优美的武旦李文斌及嗓音清亮、表演生动并以唱工见长的李文玲等,皆为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

沙市汉剧团坤生江金钟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沙市戏校汉剧科新转入剧团的学员,也迅速成长,技艺日增,涌现了一批艺术骨干,如旦角李书珍、生角李发新等,1994年11月,李书珍的4个折子戏专场演出,就得到了省文化厅领导和汉剧名家陈伯华的认可,为国家一级演员。李发新20世纪80年代初扮演的《西安事变》中的周总理,在沙市戏剧舞台上,首次较好地塑造了人民爱戴的中国领导人的形象,深受观众欢迎。

沙市汉剧团的演员阵容中还有在地方党委与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招收的少年学员和1990年3月从省戏曲学校沙市汉剧班毕业后全部安排充实进剧团的学员。其中青年演员邓伟以《滚灯》在湖北省1997年中青年演员会演中获“优秀戏剧新人银奖”。

解放初期,沙市文艺汉剧团(社)就以连台戏《薛丁山征西》、《孟丽君》等,作为争取经济收入的主要上演剧目,其后连续演出了移植的《九件衣》、《红娘子》、《闯王进京》等新剧目,使沙市汉剧舞台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当时,剧团平均每年演出380余场。

1951年2月,剧团演出了第一个革命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由剧团辅导员韩林森导演,团内外反映热烈,艺人感触尤深。同年10月至1952年春配合“镇反运动”演出了湖北省汉剧团创作、尹金鹏导演的大型现代剧《血债血还》,场场满座,社会反映强烈。

在以“三改”(改人、改戏、改制)为内容的戏剧改革中,汉剧团提出了“改革旧戏,发展新戏”的口号,排演了大量的现代戏。如在“镇反”运动中排演了《血债血还》、《枪毙张友三》,在“民主改革”时上演了《千年冰河开了冻》,“合作化”时上演了《不能走那条路》,“民主建政”时演出了《小女婿》、《僧尼缘》、《夫妻之间》、《新事新办》,“抗美援朝”时演出了《模范夫妻》、《双送粮》、《光荣灯》、《好军属》、《唇亡齿寒》和《消灭细菌战》,“三反”“五反”中又创作了《方贵记》等新型剧目和《青年先锋李光珍》,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创作了《方烈英》。为此,市委市人委还给剧团和主创、主演人员记了大功。

在编演现代戏的过程中,剧团对汉剧音乐(唱腔)进行了改革尝试。1955年首次用西洋乐器伴奏移植演出了朝鲜名剧《春香传》(尹金鹏导演)、历史剧《屈原》(胡少庭导演),获得了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1958年,在“创作大跃进”的口号下,剧团74人中有58人参与创作,仅上半年就创作大、中、小型剧目25个。为此当时荆州地区文化局在剧团巡回演出地的公安县召开了现场会,号召全地区专业剧团学习沙市汉剧团抓创作的经验。从而坚定了剧团领导大抓剧本创作的决心。此后剧团又相继写出了《女工》、《向秀丽》、《妈妈放了心》、《方烈英》、《秋瑾》、《朵朵红云飞向东》、《青浦激战》等一批较有质量的创作剧目。其中《女工》曾参加湖北省第三届戏剧会演;《向秀丽》一剧连演百余场,反映较好。1960年6月由省文化主管部门推荐沙市汉剧团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汉剧团书记董昌秀代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65年,剧团以重点改编剧目《许云峰》专程赴武汉汇报演出,得到各界及名家好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密加凡主持座谈会,肯定剧团演现代戏的方向和改革创新精神。

1980年,剧团又创作演出了反映新四军五师革命斗争题材的现代剧《赤血春花》,1981年参加湖北省中青年比赛演出了《古城会》,黄远金(饰美羽)、望南星(饰马童)均获三等奖。

1982 年,移植改编演出的《西安事变》,演出30余场,影响很大;后来又相继移植改编了《贺龙买桥》、《陈毅说媒》等现代戏,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展现于舞台。1985年创作了古典神话剧《牡丹魂》,参加了鄂湘两省在沙市举办的“振兴汉剧”演出周,受到与会同行和观众的肯定和好评。1990年至1991年移植改编的歌颂金融卫士、当代刘胡兰式的女英雄潘星兰、杨大兰的大型现代汉剧《兰花赞》,在湖北、湖南两省演出百余场,获省文化厅表彰(鄂文艺字1991第85号文)。1992年4月,参加湖北省首届汉剧艺术节,演出了由本团与市艺术研究所合作的《映山红》,获创作奖、演出奖,后又参加省创作剧目汇演,李文玲获表演一等奖。

1993年11月至1994年6月,由本团创作排演的现代戏《一个死囚的忏悔》演出满百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获省文化厅颁发的“演出百场奖”和奖金5000元(鄂文艺字1994第251号文)。

1995年参加全省戏剧展演,演出了由荆州区创作,与京、歌两团合作的大型历史京剧《樊姬》。1997年创作演出《小巷风情》,在全市汇演中,获创作一等奖和演出奖。

沙市汉剧演员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