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色足迹中汲取奋进力量 —— 记 “量子星火” 志愿宣讲团平原县红色探访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31 04:21  浏览量:1

7 月 10 日上午,德州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量子星火” 志愿宣讲团继续在平原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次,我们踏上了红色寻访之路,在与五老志愿者的深度交流和烈士墓前的庄严缅怀中,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温度,让 “两弹一星” 精神在真实的红色记忆里愈发清晰。

抵达平原县王凤楼镇水务村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见到了五老志愿者牟书会。在他的讲述中,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红色故事仿佛重现眼前。他小心翼翼地展示着自己多年来收集的乡歌、红嫂照片、旧物件,还有那份字迹工整的入党志愿书以及闪耀着荣光的 “光荣在党 50 年” 勋章。

每一件藏品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坚守。乡歌里唱着乡民对共产党军队的深厚爱戴,照片中红嫂的笑容里透着支援前线的坚定,旧物件上的斑驳痕迹记录着抗战岁月的艰难。牟书会告诉我们,收集这些史料的过程充满波折,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这些是历史的见证,是精神的传承。

看着这些珍贵的资料,听着牟书会生动的讲解,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年乡民们淳朴的情怀和对党的赤诚,与 “两弹一星” 研制者们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的精神一脉相承。正是这份深植于心底的家国情怀,让无数人在不同的年代里,为了国家和人民默默付出。

离开水务村,我们来到胡窑村烈士墓。站在庄严肃穆的抗日英雄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师生整齐列队,向革命先烈默哀致敬。那一刻,周围寂静无声,只有对先烈的崇敬与追思在心中涌动。

默哀结束后,我们仔细观摩了纪念碑后的碑文,了解到这座纪念碑的由来和意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英勇无畏的战斗历程;每一行文字里,都饱含着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而不惜牺牲的决心。

宣讲团成员代表张永春在发言中说道:“正是无数先烈的牺牲奉献,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肩负起强国使命。” 这句话道出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声。我们深知,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而传承他们的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次红色寻访活动,让 “量子星火” 志愿宣讲团的成员们收获颇丰。与牟书会的交流,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从散落的史料中拼凑历史的全貌,感受平凡人身上蕴藏的伟大力量;在烈士墓前的缅怀,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 “两弹一星” 精神的信念。

同时,这次活动也提升了成员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大家在与牟书会的互动中,学会了倾听与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志愿服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精神的传承。

下午,团队在当地党建公园进行了“两弹一星”精神认知调查,针对不同年龄、职业的群体设计了差异化的互动方式。当调研时,我和其他宣讲员会结合公园红色墙上的历史影像,引导他们回忆“两弹一星”研制时期的社会记忆,比如氢弹试验成功时群众的反响,调研问卷采用填空、选择与开放式问答相结合的形式,既收集了“研制时间”“代表人物”等基础数据,也记录了大家对“精神对当下的意义”等个性化表达,这些都为后续宣讲内容的优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调研完毕后我们转场到龙门街道金河源社区暑托班,给孩子们开展了“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宣讲。我们以“认知—情感—行动”为逻辑主线,先通过精心制作的PPT梳理“两弹一星”的发展脉络,把复杂的科技史实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叙事;接着设置了故事抢答环节,围绕“两弹一星精神”“邓稼先隐姓埋名”等经典事例设计问题,还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我在现场观察到,儿童抢答正确率随着宣讲的推进逐步提升,这也印证了“具象化教学”对红色精神传播的有效性。

最后,我们为大家展示了学院自主研发的特色机器人。机器人能完成各类复杂动作与。当机器人完成这些高难度动作时,小朋友发出惊叹声与热烈掌声。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志愿者让每位小朋友都进行了亲自动手操控机器人,此环节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热爱科技的种子。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突破传统宣讲单向输出模式的实践价值。通过前期调研,我们精准定位了不同群体的认知盲区,再以老年群体的历史记忆、青年群体的现实关切、儿童群体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让“两弹一星”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大家可感知的生活关联。这种“按需定制”的传播方式,既避免了“内容同质化”的困境,也让精神传承有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当看到社区老人主动向孩子讲述“当年的故事”,当孩子们把实验收获分享给家长时,我知道,红色精神已悄然完成了一次代际传递。

未来,“量子星火” 志愿宣讲团将带着这次寻访的收获,继续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 “两弹一星” 精神与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融入更多人的心中,激励新时代青年以更昂扬的姿态,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