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老照片:铁路工程师陈宜禧、九世班禅、西藏主权交涉现场
发布时间:2025-07-31 19:26 浏览量:1
摊开这组老照片,像掀开了一床压着百年风尘的旧棉被,这些边角发脆的影像,拼出的哪是简单的老照片?分明是一个王朝垮台前的最后几瞥,和一个新国家站起来前,那些既别扭又鲜活的试探。
这两张照片中的主人公是清朝铁路工程师陈宜禧 。
照片里,陈宜禧头戴官帽,身着一袭长袍官服,颈间挂着长长的朝珠,尽显清末士绅与官员的装扮风格。站立的那张照片中,他双手置于袖口,身姿挺拔,透着一股沉稳坚毅的气质;而坐着的照片里,他坐在椅子上,身旁的小桌上摆放着插有鲜花的花瓶,整体场景多了几分雅致 。
陈宜禧出生于广东台山,自幼赴美谋生,在铁路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怀着“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力,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功”的壮志, 他回到家乡主持修筑新宁铁路。这条铁路从筹备、集资到建设,克服了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地方势力干扰等重重困难。陈宜禧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坚定决心,历经多年努力,终于建成了新宁铁路。
这张照片中的人物是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 玛 。他头戴毛茸茸的帽子,身着绣有精美龙纹图案的华丽服饰,尽显庄重与威严。
曲吉尼 玛在西藏宗教与政治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领袖,他致力于弘扬佛法,广建寺庙、讲经说法,深受信众的敬仰与爱戴。
这张照片拍摄于大清光绪三十一年,画面中是时年七十四岁的崇善,字佑庭。他端坐于画面中央,身着厚重的黑色长袍,外罩裘皮大衣,头戴传统瓜皮帽,颈挂长长的朝珠,脚蹬一双黑色便鞋。
崇善身旁摆着一张雕花小桌,桌上放着花瓶等器物,为画面增添了几分雅致。背景是绘有花鸟图案的屏风,花鸟栩栩如生,彰显出中式传统美学韵味 。照片两侧配有文字,左侧标注了拍摄时间“大清光绪三十一年崇佑庭七十有四小照”,右侧则罗列了他的诸多头衔,诸如“尚书衔军功花翎 福州将军闽海关监督大臣 世袭奉恩将军 兼署闽浙总督兼福建盐政大臣”。
这张合影定格在1909年前后,中间端坐的是唐绍仪,左边随员裹着长袍马褂,右边却站着西装笔挺的留洋派 。彼时他刚觐见法国总统,正率随员考察法国宪政、市政。
1909年清廷病急乱投医,派这位留美幼童出身的“洋务通”去法国抄宪政作业,想靠学西方议会续命。结果呢?清朝没等来宪政救场就垮了,唐绍仪后来成民国总理。
这张老照片里,左三穿缎面长袍的是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左二深色长褂的是奉天巡抚唐绍仪,左四穿西装拎帽子的,就是日本奉天总领事荻原守一 。
那会儿是1907年前后,清廷刚把东北改成行省,派徐世昌、唐绍仪这些北洋系大佬来“镇场”——一边想搞新政强省,一边得跟日俄抢地盘。荻原守一呢,就像日本安在东北的“眼线”,成天盯着铁路、矿山这些利益,表面跟徐、唐客客气气合影,背地里为南满铁路扩权、商埠开放吵得面红耳赤 。
这张1905年的合影,定格了晚清西藏主权交涉的关键现场,左三为谈判主使唐绍仪(清末外交重臣,后任民国首任总理),左一为参赞张荫棠(后续查办藏事、推动新政),画面中还有早期随唐历练的梁士诒(“五路财神”,北洋系核心幕僚)。
此时英国强推《拉萨条约》妄图割裂西藏,唐绍仪团队“改约十之七八”(删去侵犯主权条款,坚持“西藏属中国”),甚至以中断谈判施压英方。这场博弈虽未立刻定局,却为1906年《中英续订藏印条约》挽回部分主权铺路。
袁世凯的英文翻译
这张老照片里的人物,是清末民初将领姜桂题 。他身着晚清高级武官制服,透着当年的权位气派。
姜桂题早年当过捻军,后来叛投清军,跟着僧格林沁、宋庆四处镇压捻军、攻打陕甘回乱,仗打得凶,还在攻甘肃酒泉时身负重伤。朝廷一高兴,先赏他“长勇巴图鲁”,后来又换授满文“霍伽春巴图鲁”,算是把“卖命军功”钉上了荣誉牌。
甲午战争时守旅顺(虽战败却因“死战”留名),后来投奔袁世凯编练新军,又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护驾慈禧、光绪“西狩”并接驾回宫,终于坐到直隶军事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