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记载了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以下是一些主要人物的介绍
发布时间:2024-11-24 05:26 浏览量:1
帝俊
身份地位:帝俊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天帝,被视为日月之父、始祖神,是大量东方部族的始祖神,他的神系源头和脉络独立于炎帝和黄帝两大神系之外,在《山海经》中构成了第三个重要的神话体系2 。家族关系:据《山海经》记载,帝俊的妻子有羲和与常羲,他与羲和生下了十个太阳神儿子,与常羲生下了十二个月亮神女儿。此外,他还生有中容、黑齿、季厘等后代,建立了中容之国、黑齿之国和季厘之国等国家。形象流变:在早期神话中,殷商先民把帝俊视为玄鸟。随着时间的推移,帝俊的形象逐渐与其他神话人物所融合,近代以来,学术界普遍认同帝俊、帝喾和帝舜实为同一神祖的三种不同称谓文化影响:帝俊与凤鸟和音乐、舞蹈紧密相连,其儿子晏龙创造了琴瑟,带动了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在商代,殷商人将帝俊视为最高天神,用青铜鼎来祭祀,祭品丰富,且有特定的祭祀仪式和场所。《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上古奇书,其中记载了众多令人神往的历史人物。
帝俊在《山海经》中地位极高,一半以上的上古邦国都是帝俊的后代,黄帝、西王母、羲和、常羲和后羿都臣服于他。许多专家认为,帝俊就是《诗经》中的 “昊天上帝”。
西王母是掌管西方世界的正神,地位仅次于天神帝俊。在《山海经》中,她是昆仑山众神的首领,掌握着 “不死药”。后来,西王母逐渐演变成道教神话人物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帝一起掌管天庭。
大羿是帝俊的臣子,他射落九个太阳,还除掉了凿齿、窫窳、九婴、大风、修蛇和鸷鸟等 6 只上古异兽,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英雄和战神。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大羿与 “嫦娥奔月” 中的后羿是两位不同的神话人物。
夸父带领部落民众从遥远的渭水流域东迁到山东地区,与蚩尤结盟对抗黄帝,最终被应龙和女魃击杀。现代专家认为,夸父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东迁的事迹反映了东夷族群与华夏族群的历史渊源。
女魃在涿鹿之战中帮助应龙战胜了风伯和雨师,击杀了蚩尤和夸父。但她也是一位悲剧性的神话人物,最终变成旱灾的象征,成为僵尸始祖之一。
大禹是夏朝的创立者,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最早出自《山海经》。在治水期间,大禹曾变身为熊,体现了他和黄帝家族的渊源。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是一只白色的九尾狐。
夏耕是夏朝将军,在章山抵抗商朝军队的进攻,被商汤斩去头颅。夏耕和战神刑天的形象相似,是一位无头的上古英雄。
此外,《山海经》还记载了女娲,《大荒西经》记载上古 10 位大巫师都是 “女娲之肠” 化身而来。有人认为 “娲” 是某种器官的象形字,是由生殖崇拜衍生而来的神灵,并非实有的历史人物。但也有观点认为女娲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用特殊的方式将女娲族的文化信息传递给了黄帝族,帮助黄帝开启了璀璨的华夏文明。
总的来说,《山海经》中的这些人物充满了神秘色彩,他们的故事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山海经》中,帝俊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帝俊的子孙后代遍布天下四方,许多氏族,包括姜、姬、姚姓在内都是他的族裔。上古的重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比如十个太阳、十二个月亮都是他的儿女。帝俊是类似女娲的创世神,上古四方神是他的后裔,黄帝、炎帝和蚩尤都是他的晚辈。帝俊不仅在血脉传承上影响深远,其统治范围也极为广泛,东南西北都有他的踪迹。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这体现了他作为日月之父的神性。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帝俊的地位远超其他神祇,是上古神话中最为神秘且强大的存在之一。他的存在代表了上古时期人们对天地万物创造者的崇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权统治的认知。帝俊的形象和事迹,为后人研究上古神话体系、社会结构以及人类信仰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最初的形象是半人半兽,“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此时的西王母带有明显的动物特征,形象怪异且带有凶神的特质,兼具兽性、人性和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神话的发展,西王母的形象逐渐发生变化。在后来的记载中,西王母开始脱去兽性,如 “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此时的西王母已成为一位慈祥的长者,具有了贵族妇女的气质,神性和人性更加突出。到了魏晋隋唐之后,西王母的信仰到达巅峰,她被仙化,成为一位 “年三十许”“容颜绝世” 的美丽仙人,与东王公相提并论,成为古代传说中的重要角色。西王母形象的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也体现了神话在传承过程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大羿在《山海经》中有诸多英雄事迹。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射落九日,拯救了世间苍生。当时十个太阳一起跑到天上追逐玩耍,大地江河枯干,土焦物裂。大羿挺身而出,劝太阳们不要危害人间,但太阳们毫不理会。大羿举弓搭箭,射落其中的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为人间照明。此外,大羿还射杀了尸兽窫窳和妖兽凿齿。窫窳本是善良的天界之神,被冤杀后复活变成怪物,为非作歹,吞食人类。大羿找到窫窳,将其箭杀。凿齿居于南方大泽,牙齿特长,形状怪异,喜食人类。大羿在杀了窫窳之后来到南部,将凿齿一箭射入后心。大羿的这些英雄事迹展现了他的勇敢、强大和为了百姓不惜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据一些研究认为,“夸父逐日” 或许并非传说,而是一部自亚洲到美洲的迁徙史。夸父族是炎黄第九世苗裔,在炎黄大战后,炎帝一支的夸父族成为战败者向东北方向败退。炎帝族以太阳为图腾,夸父族在离开夏河、渭河、泾河到达阴山地区后,辗转流回,头领率领族人移居贝加尔湖,留下文物遗迹,形成贝加尔的夸父支族。但夸父族的东迁并未停止,在北方寒冷逼迫下,他们继续向东寻找日出之谷,建立博父国,又分出黑龙江博父支族。在距今约 5500 年至 5000 年的时候,首批夸父人从黑龙江下游沿鄂霍茨克海到勘察加半岛,越过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再至加拿大西海岸,最后居住在了中美洲的汤谷扶桑。夸父族的东迁故事反映了上古时期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探索和适应,也为研究人类迁徙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山海经》中,女魃是黄帝的女儿,一位身穿青衣的女子。她拥有神力,能够带来干旱和强光,所到之处 “赤地千里”。在逐鹿之战中,女魃协助应龙击败了蚩尤。但战后,女魃因为这种神力遭到了盟友的驱逐,被后世视为导致旱灾的旱魃。女魃的形象从最初的美丽青衣女子,在战争后逐渐被魔化,从神女变成了妖魔鬼怪。女魃的神话形象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战争后果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神话中人物命运的多舛。
在《山海经》中,大禹治水是一个重要的传说。大禹吸取了他父亲鲧用堵塞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顺着水流加以 “疏导” 的方法,经过多年的辛苦努力,最终解决了水患问题。传说禹为治水离家奔波十几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忠于职守,吃苦耐劳,公而忘私的精神美德备受国人赞美。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还得到了应龙等神兽的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顽强抗争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夏耕是夏朝的将军,负责镇守章山。商汤伐桀时,夏耕被砍掉了头,但他的灵魂不死,逃到了巫山,成为夏耕尸。他虽然没有脑袋,却依旧手操戈盾,尽忠职守地护卫巫山。夏耕和刑天同是断首之尸,但刑天是不屈英雄,而夏耕则被认为是不堪一击的逃避罪责的懦夫。夏耕的形象反映了上古时期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们对忠诚和勇敢的不同理解。
在《山海经》中,女娲的记载仅有一处,“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五花八门,有人认为画面上应该有女娲和十个人的形象,所谓的 “女娲之肠” 画的应该是女娲的蛇身,那十个人可能是在进行祭祀活动。这表明女娲在远古先民中是祖先崇拜的对象,后来由祖先升格为神。女娲被尊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她的形象通常是人首蛇身,具有创造人类、炼石补天等功绩。女娲的神秘身份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
综上所述,《山海经》中的这些人物各具特色,他们的历史和神话传说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为我们了解上古时期的社会、信仰和人类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