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时代”的落幕
发布时间:2025-08-02 16:54 浏览量:1
《太平公主和她的时代》作者:蒙曼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联手推翻了韦皇后集团。这场政变虽然成功地挽救了李唐王朝,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借此羽翼渐丰,开始了针锋相对的权力斗争。这是太平公主政治实力最强劲的时候,当“红妆时代”的其他女性纷纷落幕,太平公主的命运又会归向何处呢?让我们继续来听。
睿宗让位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激烈斗争,让夹在中间的睿宗李旦十分难受。左边是从武则天时代就生死与共的亲妹妹,右边是李唐王朝的皇室血脉,手心手背都是肉,惹谁不高兴都不是。争来争去,好人都让他们做了,锅全让他这个皇帝背了,他们名望日盛,自己这个皇帝威望却一天不如一天。最关键的是,他们这样的龙争虎斗,不仅没给自己带来好处,还把政局搞得一团混乱,大唐国力也日渐削弱。
睿宗毕竟是一个负责任的皇帝,为了李唐王朝的未来,他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打破鹬蚌相争的局面,加强太子李隆基的实力。怎么加强呢?睿宗决定,索性直接让贤,把皇帝之位让给李隆基算了。
睿宗这一辈子,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让”。第一次当皇帝,觉得斗不过母亲,就主动让位。当皇嗣时,看见母亲把哥哥李显接回来了,又让,把太子之位让给了三哥李显。李显当皇帝了,让他当皇太弟,再让,只愿当亲王。现在第二次当皇帝了,看到儿子和妹妹争个不停,出于对李唐王朝的前途考虑,决定再让,把皇位传给李隆基,自己变成太上皇。
本来第一次提出让位时,李旦留恋权力,还有点犹豫,不想太平公主派术士进谗言,说天象有变,恐怕太子要当天子了。太平公主的本意,是借天象挑拨父子二人关系,让睿宗憎恨太子,谁知这让李旦借坡下驴,直接让位了。这下李隆基继位,让太平公主遇到了从政以来的最大挫折。
巅峰对决
她当然心有不甘,便劝说睿宗:隆基太年轻了,接班难免心情紧张,您这做父亲的总要骑上马再送一程吧。睿宗刚做了两年皇帝,本来也不是很甘心退位,就接受了妹妹建议,只给了李隆基很少的权力。
与其同时,太平公主借助这个空当,开始在朝中培植亲信,一时间,“七位宰相,五出其门”,风光无限。如此太平公主的羽翼一下子丰满起来,上有太上皇撑腰,下有若干宰相支持,她在朝中的话语权大大增强。
李隆基当然不能容忍太平公主在朝中做大做强。正是因为她,父亲李旦才有了依傍,处处制约自己。大臣们更是如此,要是没有太平公主横插一刀,大臣们肯定死心塌地支持自己。李隆基恨透了太平公主,想要借政变除掉她。谁知政变还没谋划好,就被手下走漏了风声。太上皇对此极为生气,自己都已经退位了,你小子竟然还不知足,还想政变除掉姑姑,那下一个要清算的,是不是就是自己了。
于是,李旦毅然决然和太平公主站到了一起,打算让李隆基作为皇帝到边疆巡行。皇帝出京,很有可能是被废的前兆,这道诰命像一把利剑悬在头顶,随时都有可能掉落下来,斩断他的皇帝生涯,乃至他的性命。
李隆基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他在出京前发动政变,软禁了太上皇李旦,杀死了太平公主手下的得力干将,全盘瓦解了太平公主的势力,还给太平公主扣了顶政变谋逆的帽子。
经过这场腥风血雨,太平公主从声威赫赫的镇国太平公主,变成了一个半老徐娘、孤家寡人。她仓皇逃到终南山上的一座寺庙,在那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天后,太平公主平静地回到家里,接过三尺白绫,毅然赴死。
属于她的时代结束了,她活着时,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自由翱翔;失败了,也不愿像麻雀一样苟且偷安。她如英雄一样从容赴死,结束了自己叱咤风云的一生,享年不到五十岁。
何以失败
至于太平公主为什么会失败,蒙曼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太平公主的身份不如武则天。在父权制的传统下,女儿只是娘家的客人,媳妇才是家里的主人。人们会允许武则天替丈夫、替儿子持家,但不会允许女儿替父亲持家,妹妹替哥哥持家,这一点上,太平公主不如武则天,甚至不如韦皇后。
第二,太平公主的政治实力不如武则天。武则天长期执政,用人得法,惠民有方,在官民之中都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太平公主势头虽然强劲,但实际参政的时间很短,心腹也只限于高层,缺乏真正的社会基础,导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第三,太平公主的对手远比武则天的对手强大。武则天的对手是两个儿子,且政治能力都远逊于武则天,所以武则天对付他们毫不费力。但太平公主的对手是侄子李隆基,政治能力冠绝大唐,所以太平公主的失败也不足为奇了。
作为男权社会里的女强人,太平公主的结局带着宿命般的悲凉。她的落幕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章,更成为一个时代的分水岭。此后,女性参政的浪潮戛然而止,唐朝再也没能出现左右朝局的女性政治人物。同时,外戚干政的隐患也在历次政变中被彻底清除,皇权重新集中于皇帝手中。数十年的权力内耗之后,大唐终于步入正轨,迎来了繁华的“开元盛世”。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太平公主呢?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太平公主是李唐王朝的功臣。从武则天晚年到睿宗即位,她两次出手,发动两次政变,确保了皇位在李唐皇室的延续。正如蒙曼老师所言:“大唐王朝能够薪火相传,绵延近三百年,有太平公主的功劳。”
其次我们要承认,太平公主是一个有政治才华的人。她的用人眼光,远胜于两个哥哥唐中宗和唐睿宗,堪比一代女皇武则天。而且史书记载,太平公主仗义疏财,经常接济士人,因此在士人中拥有很高的威望。
但太平公主生活奢侈,与民争利也是事实,因此她也没能真正受到百姓的爱戴与认同。正因为如此,虽然太平公主为李唐王朝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她没有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影响历史,赢取人心。她的影响力,也随着她的失败,在历史舞台上烟消云散。
太平公主的落幕
好,讲到这里,《太平公主和她的时代》这本书的共读也就接近尾声了。跟随着蒙曼老师的讲述,这一周,我们见证了太平公主的一生。
那是千恩万宠的一生。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自呱呱坠地起,太平公主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受着独一无二的待遇。与第一任丈夫薛绍那场盛大的婚礼,足以彰显她在父母心中的分量。这份千恩万宠的开端,为她的人生奠定了与众不同的基调。
那是勇敢坚韧的一生。年少时,她穿上武官服在父母面前起舞,用独特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择婿的心意,为自己争取到婚姻的自主权。中年时,丈夫薛绍离世,她虽悲痛却未沉沦,勇敢面对人生的变故,坚强承受被迫改嫁的命运。动乱之际,她更是挺身而出,参与神龙政变、策划唐隆政变,用一次次的行动守护李唐王朝,在一次次政治风云变幻中,她的勇敢坚韧展露无遗。
那是大放异彩的一生。武则天时期,太平公主初涉政坛,深受母亲重用,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武周末年,她在权力格局中崭露头角,并通过神龙政变支持三哥李显复位,成为政坛上不容忽视的力量。韦后乱政时,她倾心谋划、坐镇后方,以唐隆政变助力四哥李旦继位。睿宗一朝,她的权势达到顶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在政坛大放异彩。
那是智慧的一生。她深谙处世之道,知荣辱、懂进退,精准地扮演好每个阶段的角色。武则天执政时,她是忠心辅政的好女儿。李武两家争锋时,她立场坚定地站李家。中宗李显猜忌功臣时,她隐藏锋芒,韬光养晦,最大程度保护了自己。韦后乱政时,她毅然出击,避免了第二个武则天的出现。睿宗时,她审时度势,利用各方矛盾,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
那是身不由己的一生。尽管贵为公主,太平公主却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身在皇家,从出生起,她就被皇权裹挟。父母、兄弟、丈夫、侄子,身边的亲人都陷入对权力的疯狂追逐中,亲情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连自己的婚姻也成了政治工具。在政治漩涡中,她也常常身不由己,被各方势力推动着前行,无法停下脚步,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那也是被权力遮蔽的一生。生于乱局,权力起初是她的护身符。可随着深陷其中,权力成了吞噬她的魔障。她沉迷追名逐利,失去为民之心,最终在权力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迷失了自己,并最终为权殉身。
太平公主的一生,璀璨明亮,波澜壮阔,堪称传奇。但她的人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千恩万宠与身不由己相互交织,勇敢智慧与权力欲望接连碰撞。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复杂与脆弱,也让我们对唐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那个曾在父母膝下撒娇的公主,最终活成了权力场上的角斗者。她的荣宠与血泪,何尝不是盛唐权力游戏的缩影?武则天的铁腕、李显的懦弱、李隆基的决绝,都在她生命里刻下深深印记。合上书页,长安的风仿佛还在耳畔,那个被权力裹挟的身影,终究没能走出时代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