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怀念的 | 李政道先生逝世一周年
发布时间:2025-08-04 08:00 浏览量:1
李政道先生辞世已届周年。
先生逝世以来,
各类新闻报道与追思文章千余篇。
当我们再度追忆这位伟大科学家时,
其精神风范与不朽事迹,
仍在时光中回响,历久弥新。
特此从众多追思文章中撷取片段,
管窥其传奇不凡的一生。
谨以此文,缅怀物理巨擘李政道先生。
打破既往认知界限的物理巨擘
诺贝尔奖,心通天宇,细推物理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这 是李政道先生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标签。1956年10 月,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发表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发现经吴健雄等多位科学家的实验被证实,彻底解开了困扰物理界的“θ-τ之谜”,打破了物理学界长期以来的固有认知,成为 20 世纪最重大的科学突破之一,为粒子物理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年仅31岁的李政道先生因为这一重大发现,与杨振宁先生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创了华人获得诺奖的历史。此后数十年如一日,他始终活跃在学术最前沿,致力于拓宽人类物理学的认知边界,对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7年,哥伦比亚大学普平物理实验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宇称守恒定律被推翻
李政道先生常说, “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即便在荣退后,他也仍然保持思考物理问题的习惯。李先生代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王垂林研究员在采访中提到,“李先生在退休后,还经常重读自己年轻时代写的论文,回忆当时是如何思考攻克一个一个难题的。同时也常常思考当前前沿领域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能的破解方向。 ”[1]李政道先生“忘年至交”、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在2024年8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悼念追思会上,全面梳理了李先生的学术成就:从194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到2010年, 在李先生长达62年的学术生涯里共发表了321篇论文。“这些成果中,除了有6项诺奖级成果之外,在许多领域也都是奠基性的贡献。”[2] Nature杂志在追思文章中也总结了李先生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涉猎领域之广令人惊叹,包括 天体物理、流体力学、基本粒子理论、量子场论、核物理以及统计力学等。”[3]
2012年,李政道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普平物理实验室办公室
李政道先生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跨越了几所著名的学术机构。其中,有近六十年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度过的,他于29岁时就成为该校建校后最年轻的正教授,至2011年才正式荣休。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米努什・沙菲克(Minouche Shafik)在公开声明中高度肯定了李先生对学校的突出贡献,“ 他是深受爱戴的教师和同事,哥伦比亚大学的几代人都将永远感激他。”[4]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发表的纪念文章中,细数了李先生对实验室做出的贡献,“他协助组建研究中心、策划实验项目, 有力促进了中美日欧之间的科学协作。"[5]
育人为本、甘为人梯的一代师表
学识高深,方法科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
李政道先生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李政道先生的博士生、哥伦比亚大学前物理系主任诺曼·克里斯特(Norman Christ)在采访中提到,“对那些来寻求有关物理学理论和可能的实验建议和支持的同事或者学生,每一个他都会认真地提供帮助,其中包括许多他没有直接参与的项目。”[6]1979年春,李政道先生 在北京科学会堂开展了为期2个多月的讲学,开设“统计力学”与“场论简引和粒子物理”两门课程,成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回国系统讲授研究生基础课程的科学家。曾多次采访李政道先生的新华社记者顾迈男女士回忆起当年讲学的情景:报告厅里天天座无虚席,不少人干脆挨近讲台席地而坐,“听众们对李政道教授讲学的评价是: 学识高深、方法科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7]
1979年,李政道先生与参加培训的学生交流
在人生的后半程,李政道先生将大部分精力投注到祖国下一代科学家的培养中。1972年9月,在中美关系刚刚解冻之际,李政道先生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国之旅。目睹了当时祖国人才断档的严重危机状况,他忧虑万分:“如何 帮助祖国建立一支新的、年轻的科学工作者队伍,是我1972年回国后感触最深、忧虑最深的问题。”[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促成建立,是他在促进国家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上的第一次突破性尝试,为创新人才的个性化成长开辟了培养的新路径;他创立了 “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CUSPEA)项目,在1979年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每年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沟通联络,成功帮助近千名物理学优秀人才赴美国顶尖大学深造;为纪念夫人秦惠䇹,他与家人以个人积蓄在六所高校设立 “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 (䇹政基金),鼓励大学本科生勇于探索,积极科研;他倡导建立 中国博士后制度,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学者提供了进一步深造和研究的平台,在培养和使用中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他建议并力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倡导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各年龄层次、各发展阶段、各研究类别的基础研究人员提供了有力资助,对科学基础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4年,李政道先生与恩师吴大猷合影
为何李政道先生对年轻人如此上心?他曾在回忆文章中道出原由:“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的推荐,我获得了中国政府的一笔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物理学方面继续深造……我对于1946 年的这一机遇的珍视,是促使我近年来组织CUSPEA考试的主因之一, 希望更多类似的机遇能够光顾其他年轻人。”[8] 因为深知机遇的重要,所以李先生为年轻人创造了更多机遇,给整整一代的中国科学家开拓出一条学术大道,而 “薪火相传”则是他对后辈们最大的希冀。1982届CUSPEA学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在采访中表示,“先生一直是我的榜样,现在我也尽量多培养学生,希望用我所学为年轻学子搭建一个平台。”[9]
科学与艺术跨域融合的智慧使者
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
李政道先生热爱中华文明,热爱中华艺术,是倡导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智慧使者。他曾经这样解读科学与艺术——“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创新的准确的观察和抽象,这抽象的总结就是自然定律。艺术是用创新的方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作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李政道先生解读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李政道先生是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的坚定躬行者, 开启了科学与艺术巅峰的精彩对话。在李先生主持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期间,为了将抽象的科学思想以具象的艺术之美呈现,并激发科学家的灵感与哲思,他亲自邀请了包括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等艺术大师,为中心举办的国际科学学术会议创作主题画,躬行科学与艺术融合,留下诸多内涵丰富、意蕴隽永的传世佳作。他本人亦创作了两幅作品,分别是为“用并行机的格点规范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创作的主题画《格》,和为“粲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创作的主题画《粲》。这些作品后来都收录在《科学与艺术》一书中。
1987年,李政道先生创作的主题画《格》与《粲》
李政道先生非常关注 科学与艺术学科交叉探索的发展。他与吴冠中先生一同发起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并倡导推动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的建立。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缅怀文章中总结到,“李政道先生以其卓越的思想和智慧,以及学术号召力和影响力, 使中国的艺术与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和学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迎来了新世纪中国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创新高潮,为此作出了杰出贡献。”[10]2013年,李政道先生捐资设立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以科学为题,举办科学专题研讨会及艺术作品大奖赛,培养科艺融会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推动科学与艺术互融的创新文化形式向更高、更深层次迈进。
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炎黄赤子
情系华夏,赤子之心,魂归故土
1985年,李政道先生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工地
李政道先生还倡导成立并亲自领导了多个重要科研机构。1986年10月,在世界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支持下,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创立,旨在推动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李政道先生担任终身主任,指导中心多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加速了中国科研学术界与国际接轨。 此外,李先生还促成了 北京大学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浙江近代物理中心的成立,进一步构建了国内基础科研网络。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原宁在2024年8月11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开的“李政道先生追思会”上回忆到,李先生“先后提议在北京大学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和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并亲自担任两个中心的主任,促进粒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领域的青年学者培养和国际合作研究。”[13] 在李先生建议下,2016年11月,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正式成立,旨在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科学研究机构,推动中国基础研究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
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成立
李政道先生对祖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为中华民族振兴和祖国科技崛起倾注了满腔热忱。 “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这是李政道先生在生命最后几天留下的话。李先生长子、李政道图书馆馆长李中清教授在悼念追思会上深情回忆,这句话既是说给家人的,更是说给“他多年来的各位老师、同道、朋友,永远的科学和祖国。”[2]为祖国科教事业奔走半世纪,李先生的努力早已化作中国科学的基因,融入无数科技追光者的征程里。遵照李政道先生的遗愿,2024年11月,他的骨灰回到故乡, 与夫人秦惠䇹女士合葬于苏州东山镇,叶落归根、芳魂永依。他丰厚的学术遗产,包括他所获得的 诺贝尔奖章原件及毕生所藏手稿、信件、书籍和艺术作品等档案资料和位于上海宛平路的旧居,早已于2011年托付给有“多年友好交往”的上海交通大学。而他的 伟大科学家精神,亦将伴着一代代学子,激励他们向着更高更远的科学疆域无畏挺进。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当我们怀念李政道先生时
我们在怀念什么?
是他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
是他对青年人的帮助关爱
是他对科学艺术融合的创新实践
更是他对祖国科教事业的无私奉献
[1]三联生活周刊. 逝者|李政道,“希望机遇光顾更多年轻人”
[2]上海交通大学. 今天,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交大举行
[3]Nature. Tsung-Dao Lee (1926–2024): Boundary-breaking physicist who was among youngest to win a Nobel prize
[4]COLUMBIA UNIVERSITY. President Shafik’s Statement on the Passing of Tsung-Dao Lee
[5]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Remembering Nobel Laureate Tsung-Dao (T.D.) Lee
[6]新京报-剥洋葱people. 追忆李政道:“他影响了很多人”
[7]新华每日电讯. 根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8]李政道. 李政道文选[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9]中国科学报. 王中林院士忆“命运的齿轮”:永远感念李政道先生
[10]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拓者 深切缅怀李政道先生
[11]科技日报. 李政道逝世!生前为中国这两件事倾注大量心血
[12]科技日报. 李政道先生和中国高能物理发展
[13]新华社. 记者手记:传承弘扬李政道先生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