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师有多顽固?覆灭前曾暗中约定:以摇白毛巾为暗号,找机会反水
发布时间:2025-06-29 16:52 浏览量:2
1947年6月中旬,军委向我军全国的各大战区分别下发了一份情况通报,通报末尾,军委专门提醒各战区,一定要严加注意。
这份情况通报,是关于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歼灭的国军整编74师的,而按照以往惯例,只要不是涉及到比较大的敌情变化和战略调整,像这种仅是被俘敌军的情况通报,是很少下发到全国各个战区。
那么是什么情况让军委会通报各大战区,还提醒各战区务必注意呢?
一、俘虏“三少四多”
孟良崮战役后,华野首长极为罕见的下令,“俘虏一个都不能放”。
而我们都知道,按照我军以往的政策,对待俘虏通常是在教育之后,愿意加入我军的热烈欢迎,不愿意的则发放路费放走,但在歼灭74师后,华野司令员陈毅却决定,包括轻伤兵在内的所有俘虏,一个都不放。
期间,六纵曾不经批准就放走了74师的两个团级干部,陈毅得知后极为恼火,在大会上狠狠的批了六纵一通。
俘虏为什么不能放?很简单,74师的俘虏,与一般的国军俘虏不一样。
74师是国军精锐王牌,该部士兵除了装备好、待遇好之外,战斗力也相当凶悍,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该部受反动思想影响极深,因此在思想上就极为顽固。
孟良崮战役中有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从孟良崮战役打响,到最后张灵甫阵亡,74师哪怕是在陷入绝境之后,依然没有出现过成建制投降的情况,而是一直与华野死战到底。
其中在16日上午,在华野的全力进攻下,74师已经是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但尽管如此,74师依旧在负隅顽抗,以至于九纵在向陈毅汇报进度时,陈毅告诉许司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打掉多少部队,给你补充多少部队”。
这种大势已去依旧死命顽抗的情况,在其他国军部队中是很少见的。
除此之外,在战斗结束时,粟裕根据各纵队的报告就发现,74师的俘虏人数对不上,恰好华野情报处通过技术侦察,发现在孟良崮的一处山坳里,有微弱电波在活动。
而经过搜查,结果让粟裕倒吸一口凉气,就在这个山坳里,有足足7000人的部队藏在一处,一声不响也一动不动,若不是华野技术侦查到了其电台波动,还真可能把这波人给漏了。
7000人藏在这里干什么?自然是想找机会反咬华野一口,由此就可见,74师直到这个时候,依旧是极为顽固。
而这种思想极为反动和顽固的部队,若任由其被俘官兵各自离去的话,那么势必会重新组成一支反动队伍。
正是因为74师在思想上极为顽固和反动,加上战斗力相当凶悍,所以陈毅在经过考虑之后,认为“放虎归山”的危害更大,因此才做出决定,俘虏一个都不放。
不放俘虏,当然也不可能杀了,这不是符合我军的政策,如何处理呢?那就是通过改造,希望能将这些被反动思想影响极深的74师官兵改造过来,好为我所用。
但说起来容易,真正改造起来就困难重重,还没等改造开始,就遇到了一个问题。
为区别俘虏身份方便有针对性改造,华野对74师近两万名俘虏进行了一一甄别,结果在经过几轮甄别后就发现,这些俘虏“三多四少”。
三多,普通士兵多、医生看护多、书记文书多、后勤军需多,四少,即军官少、特务少和政工人员少。
这种比例,显然是不正常的,也说明有不少在74师中担任关键岗位的军官、特务等,隐瞒了自己的身份。
针对这种情况,华野又费了大力气再次逐一甄别俘虏身份,而在这一轮的甄别之中,华野从一些俘虏嘴里,得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消息,正是因为这个消息,才有了军委罕见的向各大战区进行通报的事情。
二、约定暗号、伺机反水
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对俘虏进行审查甄别期间,原74师51旅的部分士兵就供述,在孟良崮战役即将接近尾声,即74师眼看大势已去之际,该旅旅长就曾对士兵做了一番“特殊”动员。
动员的内容,就是要求士兵一旦被俘,可假意听话投诚,等到被编入解放军的部队后,找一个合适时机,“以白毛巾为记,携带枪械来归”,意思是在战场上提前带上白毛巾,到时候方便辨认,然后适时带着枪重新回到国军部队。
而这还只是其一,51旅的俘虏供述的另一个情况,更是把74师的反动暴露无疑。
据士兵说,该旅旅长还要求部下,在“携枪械来归”时,最好能找个机会,尽可能的杀伤解放军干部。
这个要求,可以说是相当恶劣和严重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华野在将这一情况上报给军委之后,军委认为事关重大,有必要提醒各大战区对这种情况有个防范,尤其是要注意和预防被俘的国军士兵,是不是假意归顺,实则为找机会反水。
而从这个情况中也能看出,74师是如何的反动顽固,尤其是这个51旅,更是顽固反动到了极点。
不过,尽管有军委一再提醒,但原74师的俘虏叛逃的情况仍有发生,比如在1947年7月,也就是孟良崮战役后不久,因为华野的一连串失利,不少被编入华野的“解放战士”就趁乱纷纷逃跑,并且在逃跑的过程中还向华野开火,企图趁乱制造伤亡。
还有在1949年5月前后的沂蒙山区作战中,就有一个“解放战士”在战斗中突然反水,手握两颗手榴弹跳了出来,大喊“要为孟良崮的弟兄们报仇”,然后径直向华野的火力点冲了过去。
华野七纵政治部所编的《政工通讯》中也提到过,部分74师俘虏“表面装老实,实际上一直在找机会逃跑”。
正是带着这种思想的74师俘虏有不少,这就让原74师副师长邱维达在重建74师,收拢了不少74师老兵,据邱维达后来回忆,当时他收拢的74师的老兵就有两千多人,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在被俘之后,找机会逃出来。
这些人中,不仅有大量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同时还有不少团、营级军官,而这些人,就成了74师重建后的中坚力量。
重建之后,74师虽不如张灵甫时期,但也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毫不夸张的说,邱维达时期的74师,在当时的战斗力,几乎可以比肩注了水的新1军,甚至还要强一些。
比如在济南战役中,曾给华野造成极大伤亡的邮电大楼战斗,就是重建后的74师一部(七个连)打出来的。
当时该部对阵的是华野“攻坚老虎”三纵8师,要知道三纵8师的一支作风相当硬朗的部队,但在邮电大楼一战中,8师却付出了极大代价,师长王吉文也因此战而牺牲,最后还是动用了地下爆破手段,这才拿下了邮电大楼。
而74师的那七个连,在此战中极为死硬,期间为了反击,甚至一度把已经战死的士兵尸体推到窗口当掩体,最终战斗结束时,该部几乎全部毙命,无一幸免。
三、艰难曲折的改造终获成功
尽管在改造74师俘虏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出现了部分74师俘虏反水、试图暴动等情况,但我军干部始终以最大的耐心,以及多种多样的灵活方式,来感化和教育这些俘虏,用最大的努力,来让他们从歧途中走出来。
比如对74师的士兵,我军干部主要采取的是培养阶级感情,毕竟这些人的反动思想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大部分是因为长期受到反动教育,所以才会看不清老蒋的反动本质。
在情况下,我军改造俘虏的法宝“诉苦教育”就大显神通,通过“诉苦”,这些俘虏慢慢的意识到穷苦人为何会被剥削的真相,而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再改造就容易多了。
与此同时,利用各种机会让这些俘虏感受什么叫做官兵一致、打仗时干部身先士卒等,都让这些人触动很大,有俘虏就说,“我在国民党部队中也当了好多年兵了,还是第一次见到军官带头冲锋的”。
除了这些方式,我军干部也会适时的让这些俘虏参与到帮助群众的活动中,通过帮助群众,去感受群众对解放军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拥护,让这些人明白到底应该为谁而战。
而在感受过这些之后,有俘虏就极为感慨的说,“蒋军《军人手册》第一条是“为长官而死”,而解放军是为人民服务,跟着这样的部队干,才最光荣也最有前途。””
从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结束,改造74师俘虏的工作就开始进行,而在经过艰难曲折的改造后,不少原74师俘虏都转变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战士”。
淮海战役期间,就有来自74师的“解放战士”在阵前通过向对面喊话,成功让对方放下了武器,事后,上级为这名“解放战士”记了一个大功。
74师在历史上,是一支立下过大功的抗日武装,尽管解放战争时期其曾误入歧途,但经过我军改造,不少74师官兵最终弃暗投明走上了正途,曾经为民族立下大功的他们,又为人民解放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