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去饭馆吃饭,服务员大喊暗号:一十!得知含义后陈毅当场发火
发布时间:2025-05-19 14:28 浏览量:3
那是五十年代初的上海,一家普通饭馆里,市长陈毅悄然步入。他刚找了个位置坐下,只见店内服务员突然大喊:"一十!一十!"餐厅立刻忙碌起来。陈毅感到奇怪,询问后才知道这是针对"特殊客人"的暗号,意味着要端出最好的菜肴、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一向厌恶特权的陈毅霎时脸沉如铁。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处理这一幕的?
陈毅,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艰辛,目睹了旧社会的不平等与黑暗。1919年,他参加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并于1922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异国他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192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在战争年代,陈毅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从不享受特殊待遇。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走来,陈毅始终保持着"一杯清水的共产党员"本色。即使在担任新四军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等重要职务时,他也从不摆架子,不讲排场,经常与普通战士一起吃饭、聊天,深受部队官兵的爱戴。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陈毅被任命为上海市市长兼上海军区司令员。初到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面对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各种诱惑,陈毅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他的办公室布置简单,家具陈旧;他的衣着朴素,多年来一直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他的日常饮食也很简单,从不追求山珍海味。
当时,上海市政府为领导安排了专门的工作餐厅,但陈毅常常不去,他更喜欢到普通的饭馆去吃饭,既是为了了解市民的生活状况,也是为了避免特殊化。他曾明确要求上海市各级机关干部:"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不是特权阶级。与市民同甘共苦,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1951年,陈毅向市委提议减少领导用车,并带头将自己的一部分座车交公,改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有一次,他到一个区县视察工作,当地领导准备了丰盛的接待宴席,被他严词拒绝,只吃了食堂的普通工作餐。陈毅说:"我们刚解放上海,百废待兴,应该多为人民办事,不要搞铺张浪费的事情。"
陈毅不仅自己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也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他的夫人张茜同志也是一位老革命,同样朴素节俭。他们的子女从小就被教育要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陈毅常对子女说:"你们是普通人的孩子,不是官家子弟,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不能搞特殊化。"
正是这样一位一贯反对特权、追求平等的共产党人,在一次普通的饭馆就餐中,遭遇了令他愤怒的"一十"暗号事件。
1953年春天的一个周末,陈毅没有提前打招呼,穿着普通的中山装,带着一名警卫员,来到上海市南京路附近的一家普通饭馆吃饭。这家饭馆生意很好,市民们排队等候就餐。陈毅像普通市民一样排队等候,随后找了个位置坐下。
就在陈毅刚坐下不久,一名服务员发现了他,脸色突变,快步走向柜台,对着里面大声喊道:"一十!一十!"这一喊声引起了整个饭馆的骚动,柜台里的人立刻忙碌起来,厨房也开始紧张地准备着什么。
陈毅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变化,疑惑地问警卫员:"'一十'是什么意思?"警卫员也摇头表示不知道。陈毅便招手叫来刚才喊话的服务员,和蔼地问道:"同志,请问你刚才喊的'一十'是什么意思?"
服务员有些紧张,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就是厨房的暗号。"
陈毅坚持问道:"具体是什么暗号?为什么我一来就喊?"
服务员看陈毅态度诚恳,终于说出了实情:"是我们饭馆对特殊客人的一种称呼代号。'一'代表第一等的客人,'十'代表十分重要,合起来就是最重要的客人。看到您来了,我们要准备最好的菜肴,提供最好的服务。"
原来,这家饭馆和当时上海不少餐饮场所一样,对不同级别的领导有不同的服务标准,甚至形成了一套暗号系统。"一十"是最高级别,代表市委书记、市长等顶级领导;"二十"代表区县级领导;"三十"则是一般的处级干部。级别不同,菜品、价格和服务态度都会有所差异。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旧社会等级观念在新社会中的延续,是与共产党人平等为民的宗旨背道而驰的。当陈毅了解到"一十"暗号的真实含义后,脸上的表情由疑惑转为严肃,最后变得十分愤怒。
听完服务员的解释,陈毅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他平时笑容可掬的面容此刻严肃得令人生畏。餐厅经理闻讯赶来,满脸堆笑地说:"陈市长,我们已经准备了小包间和特别菜单,请跟我来。"
陈毅摆摆手,声音低沉而坚定:"不必了。我就在这里吃普通的饭菜。"
经理有些慌乱:"但是,陈市长,我们有规定,对您这样的领导......"
陈毅猛地一拍桌子,声音提高了几分:"什么规定?谁定的规定?我陈毅是人民的公仆,不是什么特殊人物!我吃的饭应该和普通市民一样,付的钱也应该和普通市民一样!"
饭馆里一下子安静下来,顾客和服务员都朝这边看过来。陈毅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然后对经理说:"请你叫所有服务员都过来,我有几句话要说。"
很快,饭馆里的服务员都聚集在陈毅的桌子旁。陈毅站起来,环顾四周,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新中国成立才几年,我们就忘了革命的初衷了吗?在旧社会,有钱有权的人可以享受特权,老百姓受尽欺凌。我们共产党打江山、闹革命,不就是为了推翻这种不平等的制度吗?现在我们当了公家人,就变成了新的特权阶层了吗?"
服务员们低着头,不敢吭声。陈毅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们是好心,想给领导提供更好的服务。但这种差别对待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对革命理想的背叛。我们共产党人讲求的是平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享受特权。"
接着,陈毅转向饭馆经理,语气坚定地说:"从今天起,取消这种暗号制度。不管是谁来吃饭,都按照正常程序,提供一样的服务,收取一样的费用。这不是请求,这是命令!"
经理连连点头:"是,陈市长,我们一定改正。"
陈毅摇了摇头:"不要叫我陈市长,叫我同志,或者顾客。现在,请给我一份普通的菜单,我要像普通市民一样点菜用餐。"
这一幕被饭馆里的顾客看在眼里,大家纷纷为陈毅的言行鼓掌。陈毅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坐下来,点了几个家常菜,与普通市民一样享用了一顿简单的午餐。
事后,陈毅把这件事向市委作了汇报,并提议在全市开展一次反对特权思想的教育活动。他要求各级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这次事件后,陈毅更加注重以身作则。他经常不打招呼,直接去各个机关食堂、街边小店吃饭,了解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他还定期检查市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作风,严厉批评那些铺张浪费、追求享受的行为。
1954年,陈毅作为上海市代表团团长,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他作了一个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他说:"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绝不能脱离群众,绝不能把自己当成特殊人物。要牢记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今天,当我们重温陈毅的"一十"暗号事件,仍然能够感受到那种振聋发聩的力量。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反对特权思想、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不能丢。
陈毅元帅的反特权思想,不仅是他个人的政治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今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永远做人民的忠实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