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为上铸丰碑一一记人民公仆王廉清
发布时间:2025-08-08 21:16 浏览量:4
人民公仆王廉清,
民本为上执政明。
为官一任办实事,
丰碑永立邓州城。
赵宗礼所著《民本为上》一文在《人文邓州》发表后,如一石激起千重浪,迅速被邓州文友转发称道。文章聚焦六十年代初,王廉清到邓县任县委书记时,坚决落实中央甄别右派的指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秉持实事求是原则,为一批因涉世未深说错话而被错划的右派摘帽平反。即便面对省地“钦差大臣”的压力,他仍据理力争、力排众议,坚定为这些人纠错正名。这种化“敌”为友、让受冤者放下包袱回归人民队伍、变“废”为宝的担当,正是他“民本为上”为官之道的生动体现,也让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与人民的深深信赖。多年后,他离休回邓州探访故友,受到百姓热情接待,上演了“人走茶不凉”的感人场景。
城郊乡原乡长王达祥,是位求真务实的军转干部。当年王廉清回邓访友时,他受时任邓州市委组织部部长王廉委托,与城郊乡党委书记王道德共同负责接待。奇妙的是,这“三王相会”竟十分投缘。早年间,王廉清在城郊乡槐树大队蹲点时,该大队恰由王达祥分包。他从干部群众的言谈中,深切感受到王廉清深入基层、注重实际的作风,对这位老书记“民本为上”的廉洁执政理念由衷敬佩。
我与王达祥的交际,源于一次带头上访。当时我向他反映村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他核实情况后,实事求是地为我们村减免了15000斤公粮任务,相当于每个村民少交50斤。后来,二高中校长陈荣强向他反映学生生活困难(当时二高中属城郊乡管辖),他当即责无旁贷地为学校划拨了10000斤返销粮。我也因此从“上访户”成了他的好朋友。
当我把《民本为上》一文转发给王达祥后,他特意打来电话,与我长谈近一个小时。他说,王廉清与范仲淹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受贬后来到邓州的知识型干部,都深谙“民本为上”的真谛,也都为邓州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提议,应在花洲书院增设王廉清纪念馆,让新到任的官员先到这里接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为上”教育。我深表赞同,两人一拍即合。
我曾有一本原宣传部副部长周学忠所著的《闲说廉清》,送予王达祥品读。书中以“闲说”形式,讲述了诸多王廉清体察民情、求真务实的事迹。比如他结合当时群众缺吃少穿的实际,提出“多种粮食少种烟,棉花种得只够穿”的工作方针,切中民生要害。那时民间流传的顺口溜:“邓县来个王廉清,百姓公粮猛一轻”,正是邓州百姓对这位父母官爱戴与信赖的朴素表达。
“文革”期间,不明真相的青年人将王廉清抓回游乡批斗,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次上午游斗到城西南某公社时,一位老农捧着一大碗黄酒,假装怒视王廉清骂道:“好你个走资派王廉清,想让我们贫下中农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今天就让你尝尝这‘马尿’的滋味!”造反派信以为真,真让王廉清喝下了这碗“马尿”。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群众以假乱真、感念好书记的暖心之计。口干舌燥的老书记喝下黄酒,不禁潸然泪下,由衷感慨:邓州百姓重情重义!这也成了他“人走茶不凉”之说的由来。
《闲说廉清》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可惜这本书经老领导们传阅后,如今已不知流转到何处。若能再版此书,想必会深受邓州人民喜爱——因为在大家心中,王廉清是真正的好党员、好公仆,值得永远爱戴与怀念。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言中。”历代官员的功过是非,往往在离任后才见真章。任职时,人们或许会碍于官威而言不由衷;但当官员调走或退休后,百姓的评说才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正如“路从绝处开生面,人到后来看下台”所蕴含的深意,邓州人民对已离邓28年的王廉清仍有如此高的评价,正是最真挚的民心民意。
这便是那位在邓州有“万民伞”之称的离任书记,在人民心中矗立的不朽丰碑!
- 上一篇:民间故事:乱点鸳鸯谱
- 下一篇:M站76分!《四海兄弟:故乡》媒体中评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