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精神的颂歌|刘运德(安徽)

发布时间:2025-08-09 09:02  浏览量:3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上海“牛夫人·牛肝菌”杯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大赛启动议式,亲耳聆听了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主席朱超群同志关于今年3月组织上海作家走访西双版纳“牛夫人·牛肝菌”基地情况的介绍,以及部分作家和企业家代表的发言。一睹纪开萍女士那精干、坚毅、睿智的风采,以及她与牛肝菌精彩的故事和PPT课件介绍,深为她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研发人工“牛肝菌”的感人事迹和奋斗精神所敬仰。

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迎接牛年茶话会上的讲话:要求全国人民“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我不禁把纪开萍从事的“牛肝菌”事业和“牛夫人”冠名与“三牛”精神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认为她是云南大山里走出来的“孺子牛”,科技领域里的“拓荒牛”,生活在人民群众中的“老黄牛”。

甘为人民“孺子牛”

“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宠爱。鲁迅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孺子牛”,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做无私奉献的人。纵观纪开萍成长的足迹和曲折经历,她践行的就是“孺子牛”精神。纪开萍长期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深刻体会到山区百姓的贫困,从小立志为改变落后面貌作贡献。她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座右铭,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的本领,一次次实现身份的华丽蜕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从小生活在云南边陲的小山村,尽管没有英语课,但仍坚持自学,于1984年考入云南省热带植物学校,走出了封闭落后的山区。中专毕业后,她被挑选分配到云南省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成为一名研究橡胶病虫害的技术员,实现了由农民到国家公务员身份的蜕变。

参加工作后,为了掌握更深层次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科研水平,她先后进修大专和本科课程,于2004年获得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本科文凭,成为一名理论知识扎实、专业资质过硬的科研人员。

进入二十一世纪,她受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让人民吃饱饭”的影响和启发,毅然投身到“牛肝菌”的人工驯化培育之中。她吸取从小在山里采蘑菇的经验,深入山区考察,采集“黑牛肝菌”母体,制作实验标本,研究菌丝特点,摸索进化规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上千次的实验,终于破茧成蝶,成功研发出了“黑牛肝菌”的人工“袋栽技术”,菇房种植达20万袋,林下推广种植400余亩,荣获4项牛肝菌授权发明专利,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为“牛肝菌”的人工驯化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第一、世界唯一的“牛肝菌”研究专家。同时,她被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全国及云南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云南省第十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以超强的能力为山区甘洒热血,真正成了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勇当创新“拓荒牛”

纪开萍作为大山里走出来的姑娘,本身就具有持之以恒、拼搏奋进的精神品质。她严格锤炼自己,争当改革的开拓者,勇做创新的“拓荒牛”,先后在“牛肝菌”的研发中,取得三次历史性的突破。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进入深水区。纪开萍经历了省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曲折磨炼,深感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科研单位受条条框框、经费投资、开发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不易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很难让“牛肝菌”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时,中央为了将改革开放进一步引向深入,专门下发文件,鼓励体制内科研人员走向社会。纪开萍如沐甘霖,在知青企业家石建同的引领、帮助下,大胆提出申请“自动离职”省热研所的决定,瞬间像一颗炸弹在全所引爆。有的领导和同志规劝她保持“谨慎”“持重”“冷静”态度,有的人指责她是“骄傲”“背叛”“忘本”的表现,她视若无睹,满不在乎,毅然决然地将国家公务员的“铁饭碗”、研究专家的“金头衔”、工资福利的高待遇和所有的名誉地位清零,义无反顾地与上海宏博集团合作,在云南省景洪市成立了民企——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由“公务员”到“自由人”的突破,为人工“牛肝菌”的深入研发和将“知识转化为力量”铺平了道路。

接着,纪开萍全身心地投入到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黑牛肝菌”人工批量生产的研发中。她心里始终燃烧着一团火,决心突破重重困难,把牛肝菌引进千家万户,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并推广全国,走向全世界。她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为了提高工厂化栽培模式,成立研发部门育种小组。简易的生产车间既是她的实验基地,又是她生活、休息的家。为了实验,她曾经半个月里吃住在实验室,排除一切干扰,通过返利纯化菌种、优化培养基、模拟原生态环境等手段,掌握了牛肝菌“自然规律”与“科学培育”的融合点,攻克了菌种的瓶栽模式难题,为机械化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另一方面,着眼形成“牛肝菌”工厂化、大规模、集约式生产,建设现代化、自动流水生产车间,摸索封闭式、机械化、立体化、周年栽培的模式,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温、湿、风、光控设备自动化调节环境,加快生产步伐,缩短实验周期。原计划“十年磨一剑”的目标,仅用8年就形成了“牛肝菌”规模化、周年化、满负荷生产的企业,实现全球第一家“牛肝菌”集约化生产的突破。

之后,纪开萍开始向“牛肝菌”食用性的冲刺。原来,“牛杆菌”批量生产以后,受人工菌种基因的影响,“土腥味”太浓,缺乏“山野的气息”,不受群众欢迎,曾一度滞销。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她没有气馁,开始了新的攻坚克难,组建了“风味公关专项小组”和“品鉴敢死队”,喊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破釜沉舟”“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口号,凝心聚力把目光焦距在菌丝体的微观形态和代谢产物分析报告上,定位在“菌肉紧实度”“鲜味物质(鸟苷酸/肌苷酸)强度”“土腥味物质阈值”“特有芳香浓郁度”等十多个维度上。她曾七天七夜没有离开攻关室,经过近千次配方迭代和工艺优化,终于突破重围,关键风味指标全部达标,没有了土腥味,鲜味强度媲美顶级野生品,实现了“牛肝菌”人工驯化食用性难题的突破,打开了“牛肝菌”的销路。

宁为吃苦“老黄牛”

纪开萍深知,“牛肝菌”人工驯化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要想全国人民都吃到这一珍品,直至走向世界,还需要继续艰苦的努力奋斗。因此,她始终保持“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牛脾气”,在普及“牛杆菌”的事业上继续拼搏,实现三个精彩美丽的绽放。

一是扩大生产规模,使“牛肝菌”之花在百姓中绽放。纪开萍通过石建同推荐,得到了上海建筑行业大亨宏博集团老总石建极的大力支持,使石总以独到的眼光和宏伟的气魄,先后投入2.2亿元的巨额资金,联合成立了上海宏臻菌业联合研发中心和建设云南景洪、贵州贞丰两个生产基地,先后就业附近农民一千余人,涵盖11个少数民族,为我国西南边远山区扶贫帮困工程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发展活力。经过智能化的生产改造,第五代栽培系统成功问世,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精确控制每个培养箱的环境数据,使“牛杆菌”从接种到采收只需45天,效率是野生环境下的8倍以上。从2020年开始,日产黑牛杆菌10吨。目前,我国东西部协作重点扶持项目的两个“牛肝菌”生产基地第二期工程即将竣工,总投资3.5亿元,占地160余亩,规划面积44431平方米,四个厂房的主体吊装结构及基础全部完成,预计年底开始投产,达到日产24吨、年产量8700吨、产值超5亿元的宏伟目标。同时,在老百姓中启动“牛肝菌”“散种”活动,为家家户户的“牛肝菌”栽培养育创造条件,使山区人民分享宏臻企业科技红利,尽快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为共同走向小康生活铺平了一条致富之路,让“牛杆菌”之花绽放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二是打造“牛夫人”品牌,使“牛肝菌”之果在社会绽放。“牛杆菌”科研成果声名远扬,引起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并与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成立联合研发中心,以“宏臻生物”为实体,正式冠名为“牛夫人”商标,向国家申报批准了专利。“牛夫人”商标,内有镂空的纪开萍上半身侧像和3株“牛肝菌”形象,充分诠释“技术领先的高端有机牛肝菌国民品牌”含义,又体现宏臻生物实现“牛肝菌”工厂化栽培的牛元素,更传递“夫人”品牌对绿色食品安全的极致追求、亲民属性和日常健康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人工“牛肝菌”技术成果全面向社会绽放。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使“牛杆菌”之誉在全国、世界绽放。纪开萍和几位老总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选择”,大力宣传人工“牛肝菌”的产品优势,增强其声誉、影响和魅力。在第19届SIALCHINA中食展上,她参加的“牛夫人”品牌以安全、绿色、专业的“牛肝菌”专家形象轰动了业界,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立即有500多家餐饮企业与之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批量供应高端餐厅和超市,成为业内领先的全年无休新鲜“牛肝菌”供应基地。同时,她又主动出击,远征欧洲、美洲、亚洲等国家的业界,通过广泛交流,使“牛肝菌”的独特外观、深邃色泽、细腻口感、丰富营养和药用价值等,受到外国朋友的青睐,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牛夫人”品牌还荣获2018年“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一等奖”和“创新奖”,2019年“奥食卡世界美食文化之星金奖”,“第15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等。

宏臻生物、宏博集团采取文企结缘的方式为企业造势。今年五月,聘请上海著名文学大师朱超群为文化顾问。接着,组织上海市二十余位作家前往云南宏博集团景洪“牛夫人·牛肝菌”品牌生产基地考察采风,撰写了数十篇纪实文学和诗歌。特别是袁德礼、徐一化、梅常青、宋长星、王雅军等老师的长篇报告文学,将纪开萍和“牛夫人·牛肝菌”的发展过程翔实推向全国。

6月26日,“牛夫人·牛肝菌”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启动仪式,邀请了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余名作家参加,短短一个月,编发300余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生动活泼的散文、小说、诗歌、童话故事、电影剧本等,分别在各级报刊杂志、网站平台发表,开启了文企互动新路,共绘文经交融画卷,合奏起“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交响曲,既是新时期文企共享的文学盛宴,又是“牛夫人·牛肝菌”声誉惊世绚丽的绽放。

作者:刘运德,笔名“文武”,安徽省界首市公安局退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化报社(网)》副总编,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南国文学社》副主编,《青年文学家》《文笔精华》杂志社理事等。先后有650余篇诗、文,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网站平台发表,获奖90余篇。出版《剑与盾》《警魂》《忠诚》三部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