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的一首题壁诗,颔联乃是传世名句,结尾更富有哲理
发布时间:2025-08-09 07:21 浏览量:2
生活充满烦恼,命运极其坎坷,凡夫俗子都有七情六欲,每天都要为各种事情而焦虑。人们或惶惑未来,未雨绸缪,成了负重前行;或纠缠过往,追悔莫及,反成一种枷锁。
天地无比宽阔,乾坤多么精彩,何必牵绊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南宋一位才子也曾遭遇困境,可是当他静下心来,忽然明白何须苦问千秋事,心向山河自有存。下面一起读诗:
题漫斋壁
南宋 · 范成大
汉阴无械可容机,岁晚功名一衲衣。
槁木闲身随念懒,浮云幻事转头非。
三彭已罢庚申守,五鬼从教乙丑归。
富贵神仙两俱累,此心安处是真依。
范成大,苏州人,南宋官员、文学家,27岁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他在任内兴修水利、推行义役,政绩显著、深受爱戴。范成大45岁时曾出使金国,冒死索求陵寝之地,并力争改定受书礼,气节备受赞誉。
范成大的诗歌题材广泛,尤其擅长田园诗,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以清新笔墨,描摹乡村四季生活,被誉为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诗人晚年退居石湖,创作风格趋于恬淡。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人生和功名的思考。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32岁的范成大刚从徽州司户参军任上卸职,正处于仕途初期的短暂间隙时期。“漫斋”乃是其居所的书房,一个“漫”字,暗指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旷达心境。
开篇表达出一种恬淡襟怀,汉水边的农夫不懂机巧之事,诗人觉得随着岁月的流逝,功名就像一件僧衣一样无足轻重。“汉阴无械”化用《庄子》中汉阴丈人抱瓮灌园、拒用机械的典故,表达出对机巧之心的摒弃。
“功名一衲衣”,指出作者初入仕途,便已看透功名本质。衲衣本以碎布拼缝而成,象征简朴、无争。世人趋之若鹜的功名,在作者眼中不过是过眼云烟。
颔联乃是传世名句,进一步深化了超脱心境。身如枯木一般闲适,随性而懒于俗务;美好恰如镜花水月,转瞬即逝。“槁木”依然典出《庄子》,一般指向绝对的虚静,而一个“闲”字,增添了几分灵动,表达出主动从俗务中抽离的闲适。“懒”也非指惰性,而是主动远离繁冗公务。
“浮云”比喻世事无常,“转头非”暗合南宋初期的局势,朝政不断更迭,刚刚还是炙手可热者,很快就可能沦为阶下囚。诗人强调世事宛如浮云聚散,不值得倾注过多执念,这种认知既受佛家诸法无常观点的影响,也源于对他对现实的冷静思考。
颈联以民俗典故,抒写高深哲理,“三彭、五鬼”都是传统民俗中象征烦恼、俗务的说法。前者是指人体内作祟的三尸虫,代指欲望;后者是指传说中作祟的恶鬼,此处比喻烦心之事。
“已罢庚申守”,意指内心欲望已消,即便三尸虫上天告状,也无过可告;“从教乙丑归”,任凭五鬼在乙丑日离去,也无法扰乱作者心绪。庚申、乙丑不仅是干支,而且抒写了人生总有特定时刻被欲望、俗事困扰,但只要内心足够强大,就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结尾富有哲理,表达出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富贵代表儒家世俗追求,必须费尽心机维持;神仙象征道家摆脱凡尘,也要刻意修炼求访。可见两者皆是束缚,唯有内心安宁之处,才是人生真正的归宿。
范成大打破了传统士大夫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二元选择,并提出了第三种可能:不依附于外物(富贵),也不执着于玄虚(神仙),只以“心安”为归宿。诗人化用了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名句,但又显得意蕴深刻,不是依附外物,而是内心自足。
范成大的一首题壁诗,颔联乃是传世名句,结尾更富有哲理。作者不否定功名,只淡化其价值;不排斥俗务,却拒绝被其裹挟。他身处偏安之局,却在方寸书斋中,为自己筑起了比江山更加稳固的“真依”之地,后世读者好像也从中获得了破解焦虑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