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天涯饮血悲歌,且看韩信从无名小卒到兵仙的宕传奇

发布时间:2025-08-11 19:40  浏览量:2

本文篇幅有点长,大概阅读时间20分钟,请喜欢的朋友看完点个关注,我将每天更新新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 少年落魄,寄人篱下

在秦末的时代,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淮阴这个地方,有一个少年,他就是韩信。韩信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地生活着。他没有什么谋生的技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为了填饱肚子,他常常到城下的河边钓鱼,希望能靠钓到的鱼换些食物。然而,钓鱼并非总是那么顺利,很多时候他都一无所获,只能饿着肚子。

有一位在河边漂洗丝绵的老妇人,看到韩信饥饿的样子,心生怜悯,便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就这样,一连几十天,老妇人每天都会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对老妇人说:“我以后一定会重重报答您。”老妇人却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我吗?”老妇人的话让韩信既羞愧又感动,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韩信虽然贫穷,但他却非常喜欢佩剑。在那个时代,佩剑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韩信佩剑走在街上,常常会招来别人的嘲笑和侮辱。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屠夫拦住了韩信的去路,他轻蔑地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如果你有胆量,就用你的剑刺我;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看着这个屠夫,心中怒火中烧,但他知道如果和屠夫硬拼,自己可能会吃亏,而且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咬了咬牙,俯下身子,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的人都哄堂大笑,认为韩信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但韩信却不在意别人的嘲笑,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不会因为一时的屈辱而放弃。

### 初入军营,怀才不遇

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熊熊燃烧,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英雄豪杰纷纷响应。韩信也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投身到了起义军的队伍中。他最初投靠了项梁,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在反秦起义中有着很高的威望。韩信希望能在项梁的麾下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项梁并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士兵。韩信多次向项梁献计,但都没有得到重视。后来,项梁在定陶之战中战死,韩信又归属了项羽。项羽是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他力能扛鼎,武艺高强,在战场上战无不胜。韩信认为项羽是一个可以成就大业的人,于是他多次向项羽提出建议,希望能得到项羽的重用。他向项羽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一些战略和战术上的建议,但项羽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去韩信的话,只是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郎中。

郎中这个职位主要是负责守卫和侍从,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韩信感到非常失望,他觉得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在项羽的麾下没有前途。他看着项羽的军队虽然强大,但项羽却不懂得用人之道,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知道这样下去,项羽很难成就大业。于是,韩信决定离开项羽,另寻明主。

### 转投刘邦,终遇伯乐

韩信听说刘邦是一个宽厚仁慈、善于用人的人,于是他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然而,刘邦一开始也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只是让他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韩信感到非常沮丧,他觉得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如此坎坷,总是得不到别人的赏识。

后来,韩信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判了死刑。和他一起的十三个人都已经被斩首,轮到韩信的时候,他抬头看到了滕公夏侯婴。韩信大声喊道:“汉王不是想要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夏侯婴听了韩信的话,觉得他很有气魄,便仔细打量了他一番。他发现韩信长得相貌堂堂,不像是一个普通的人,于是便下令释放了韩信。夏侯婴和韩信交谈了一番,发现韩信很有才华,便把他推荐给了刘邦。刘邦并没有太在意,只是让韩信做了一个治粟都尉,负责管理粮饷。

虽然韩信做了治粟都尉,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时,他结识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善于发现人才,对韩信的才能十分赞赏。韩信多次和萧何交谈,萧何对韩信的见识和谋略深感佩服,他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应该得到重用。

刘邦的军队在南郑的时候,很多将领因为思乡心切,纷纷逃走。韩信看到自己在刘邦这里也得不到重用,也决定离开。萧何听说韩信逃走的消息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亲自骑马去追赶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走了。”刘邦听了非常生气,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又生气又高兴,问他为什么要逃走。萧何说:“我不是逃走,我是去追赶逃走的人。”刘邦问他追赶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刘邦不理解地说:“逃走的将领有几十个,你都没有去追,为什么偏偏去追韩信呢?”萧何说:“那些将领很容易得到,而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才。如果大王只想在汉中称王,那就不需要韩信;如果大王想要夺取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和您商量大事的人了。”刘邦听了萧何的话,有些心动,说:“看在你的面子上,就让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让他做将军,他也不会留下来的。”刘邦说:“那就让他做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刘邦就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说:“大王一向对人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唤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真心要任命他为大将军,就应该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斋戒沐浴,设立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刘邦答应了萧何的要求。

### 登台拜将,制定方略

刘邦按照萧何的建议,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当韩信登上将坛的时候,全军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没有想到汉王会任命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做大将军。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问韩信:“丞相多次称赞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可以教给我呢?”韩信先是谦虚了一番,然后问刘邦:“大王要向东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羽吗?”刘邦说:“是的。”韩信又问:“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和项羽相比,谁强呢?”刘邦沉默了好久,说:“我不如项羽。”韩信向刘邦拜了两拜,赞同地说:“我也认为大王在这些方面不如项羽。不过,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说说项羽的为人吧。项羽发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动弹,但他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人生病,他会同情流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别人。可是等到有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他却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磨得失去了棱角,也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他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他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对此都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羽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回去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羽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他,百姓不愿归附他,只不过是迫于他的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他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

如今大王果真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消灭呢?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溃呢?况且项羽分封的三个王,原来都是秦朝的将领,他们率领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几年仗,被杀死和逃跑的多到没法计算,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投降。到达新安时,项羽用欺诈的手段活埋了二十多万秦军降卒,唯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现今项羽凭恃着威势,强行封立这三个人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爱戴他们。而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

刘邦听了韩信的分析,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夺取天下的人。他后悔自己没有早点发现韩信的才能。从此,刘邦对韩信言听计从,开始按照韩信的策略部署军队,准备向东发展。

### 暗度陈仓,平定三秦

刘邦按照韩信的计策,决定出兵攻打关中。关中是秦朝的故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项羽封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个秦朝的降将为诸侯王,镇守关中,以阻挡刘邦东进。

韩信为了迷惑敌人,采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他先派樊哙、周勃等将领带领一万人去修复被烧毁的栈道,装作要从栈道进攻的样子。章邯得到消息后,认为刘邦要从栈道进攻关中,便把主要的兵力都部署在了栈道一带,加强了防守。

而实际上,韩信却带领大军悄悄地绕道陈仓,从另一条道路向关中进发。陈仓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防守相对薄弱。韩信率领军队突然出现在陈仓,章邯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章邯只好率领残兵败将退守废丘。

韩信乘胜追击,很快就占领了关中大部分地区。司马欣和董翳看到章邯战败,知道自己无法抵挡韩信的军队,便先后投降了刘邦。刘邦顺利地平定了三秦,为他后来东进争夺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背水一战,大破赵军

刘邦平定三秦后,继续向东发展。他派韩信和张耳率领军队攻打赵国。赵国的军队在井陉口设防,井陉口是一个狭窄的山口,地势十分险要。赵国的将领陈馀认为自己的军队人数众多,韩信的军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不需要采用什么计谋,只要正面迎战就可以打败韩信。

韩信率领军队来到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他派人侦察了赵军的情况,了解到陈馀没有采用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李左车曾经建议陈馀派奇兵从小路截断韩信的粮草供应,然后正面坚守不出,这样韩信的军队就会不战自败。但陈馀没有听从李左车的建议,他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

韩信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在半夜时分,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路隐蔽前进,到赵军军营附近埋伏起来。他告诉这些士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追击我们的时候,你们就迅速冲进赵军的军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我们汉军的红旗。”

然后,韩信又派一万人作为先头部队,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看到汉军背水列阵,都哈哈大笑,认为韩信不懂兵法,自取灭亡。

天刚亮的时候,韩信率领主力部队向赵军发起了进攻。赵军打开营门,出来迎战。双方激战了很长时间,韩信假装战败,丢弃旗鼓,向河边的阵地撤退。赵军看到汉军战败,都倾巢出动,追击汉军。

汉军退到河边后,因为没有退路,都奋勇拼杀,士气大振。这时,埋伏在赵军军营附近的两千名轻骑兵看到赵军军营空虚,就迅速冲进了赵军的军营,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插上了汉军的红旗。

赵军在河边久战不胜,想要回营,却发现军营里已经插满了汉军的红旗。他们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他们的军营,顿时军心大乱,纷纷溃逃。汉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斩杀了陈馀,活捉了赵王歇。

战后,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让我们背水列阵,还说打败赵军后会餐,我们当时都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你们没有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给将士们留有生路,他们就会逃跑,怎么还会拼死作战呢?”大家听了,都对韩信的谋略佩服得五体投地。

### 水淹龙且,威震齐国

韩信平定赵国后,又奉刘邦之命攻打齐国。齐国本来已经和刘邦讲和,但韩信听从了蒯通的建议,继续进攻齐国。齐王田广认为刘邦背信弃义,便把郦食其烹杀了,然后派使者向项羽求救。

项羽派龙且率领二十万大军救援齐国。龙且是项羽的一员猛将,他非常轻视韩信,认为韩信很容易对付。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拼死作战,其锋芒锐不可当。齐、楚两国的军队在自己的家乡作战,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让齐王派他的亲信大臣去招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这些城邑的百姓听说自己的国王还在,楚军又来救援,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远离本土两千里,齐国的城邑又都反叛他们,他们势必得不到粮食,这样就可以不战而使他们投降。”龙且却不以为然,他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他很容易对付。而且我来救援齐国,如果不经过战斗而使韩信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呢?如今战胜了他,齐国的一半土地就可以归我所有,为什么要停止作战呢?”

龙且率领军队和韩信的军队在潍水两岸对峙。韩信派人连夜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子,堵住了潍水的上游。然后,他率领一半军队渡过潍水,向龙且的军队发起进攻。龙且出兵迎战,韩信假装战败,向后撤退。龙且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小害怕。”于是他率领军队渡过潍水追击韩信。

韩信看到龙且的军队渡过了一半,便下令挖开堵住潍水的沙袋。汹涌的河水奔腾而下,把龙且的军队截成了两段。已经渡过河的龙且军队人数不多,韩信率领军队迅速反击,大破龙且的军队,斩杀了龙且。还没有渡过河的楚军看到龙且战败,纷纷逃走。韩信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城阳,俘虏了全部楚军。

韩信通过水淹龙且,不仅消灭了项羽的大量有生力量,还威震了齐国。齐国全境被韩信平定,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 垓下之战,十面埋伏

随着韩信的势力越来越大,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项羽在和刘邦的长期对峙中,逐渐陷入了困境。他的军队粮食短缺,士气低落。而刘邦则在韩信、彭越等将领的支持下,势力不断壮大。

刘邦为了尽快消灭项羽,邀请韩信和彭越一起攻打项羽。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来到垓下,和刘邦的军队会合。项羽的军队在垓下扎营,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韩信采用了“十面埋伏”的计策,将汉军布置成十层包围圈,把项羽的军队紧紧包围起来。项羽的军队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战斗力很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一时也难以取胜。

为了瓦解项羽军队的士气,韩信又采用了“四面楚歌”的计策。他让汉军在夜晚唱起了楚国的歌曲,项羽的士兵们听到家乡的歌曲,以为楚国已经被汉军占领,顿时军心大乱。项羽听到楚歌后,也非常吃惊,他以为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他感到非常绝望,对着自己心爱的虞姬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拔剑自刎。

项羽率领八百多名骑兵趁夜突围,向南逃去。韩信派灌婴率领五千名骑兵追击项羽。项羽逃到乌江畔时,只剩下了二十八名骑兵。他看到大势已去,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拒绝了乌江亭长的渡江请求,自刎而死。

垓下之战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韩信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计策,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 兔死狗烹,悲剧收场

刘邦建立汉朝后,韩信被改封为楚王。韩信回到楚国后,找到了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给她千金。他也找到了当年侮辱他的屠夫,不仅没有报复他,反而任命他为中尉。他对部下说:“这是位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但杀了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屈辱,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然而,韩信的功劳和威望引起了刘邦的猜忌。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假装巡游云梦泽,邀请诸侯到陈地相会。韩信不知道这是刘邦的计谋,便去迎接刘邦。刘邦趁机逮捕了韩信,把他带回了洛阳。后来,刘邦念及韩信的功劳,没有杀他,只是把他降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心中非常不满。他常常称病不上朝,也不和其他大臣来往。他觉得自己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得到了这样的待遇。他开始怨恨刘邦,并且和陈豨勾结,准备谋反。

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他向韩信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和他在庭院里漫步,仰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韩信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相信他的话,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后来,陈豨果然起兵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去讨伐陈豨,韩信称病没有跟随。他暗中派人告诉陈豨说:“你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韩信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

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家臣的弟弟上书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谋反的情况。吕后想把韩信召来,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商量。萧何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人去告诉韩信说:“陈豨已经被俘虏处死,诸侯群臣都进宫祝贺。”韩信信以为真,就跟着萧何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里斩杀了他。韩信临刑前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随后,吕后下令诛灭了韩信的三族。

韩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落魄的少年,成长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他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终却落得个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他的故事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和政治的残酷。同时,他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也被后人所称道,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座丰碑。我们可以从韩信的一生中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是他卓越的军事智慧,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