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史迪威赴日受降,一师团长敬礼后要握手,史迪威跳骂:滚开

发布时间:2025-08-12 10:37  浏览量:3

史迪威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对史迪威的争议很多,但有两点除外:

其一、史迪威确实在中国的抗战中做出了相当程度的贡献。

其二、史迪威本人对日军是怀有着很强烈的仇恨的。这个恨是恨中国人之所恨。

由此就不难理解在日本投降后,史迪威作为美第十集团军司令官在琉球受降时的表现了。

当日军一个师团长鞠躬敬礼后,舔着脸要和史迪威握手时,史迪威跳起来怒骂:

“滚开!我不愿同你握手,肮脏的狗畜牲,想想你们在中国做的事。”

这个做法,在当时的盟军将领中既是头一份,也是独一份。

史迪威和中国的缘分始于1911年11月23日。在这一天,史迪威来到上海,并游历了厦门、广州、梧州和香港等地,算是对中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也可能正是有过这个经历吧,1918年8月6日,史迪威被任命为美陆军部驻华首任语言教官。

为此,史迪威还特意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了近一年的中文。

毕业后,史迪威晋升为少校,并携家人于1920年9月18日抵达秦皇岛,随后到达北平。

可当史迪威满以为自己的汉语水平足够他与人交流的时候却傻眼了,因为他在伯克利分校所学是粤语,到了北平就没几个人能听懂他说的话。没办法,史迪威只好再次学中文。

1923年7月,史迪威担任语言军官的任期已满。回国后,又进入了一系列的军校进修。1925年,有两个机会摆在史迪威面前,一是可以到法国的参谋学院去进修,二是到中国担任驻天津步兵15团营长。

在两个选择面前,史迪威选择了中国。

在1926年到1936年间,尤其是在1935年担任驻华武官后,史迪威先后考察了广州、桂林、梧州、南京、汉口、徐州、开封、洛阳等地,对中国抵抗的能力不看好。

但史迪威对中国抗战是持支持态度的。

在1938年3月爆发的台儿庄大战中,当得知李宗仁已经击败日军,却并没有乘胜追击的时候,现场表现激动的并非蒋氏,反而是史迪威和德军顾问团总顾问法肯豪森。

二人一个急得直拍桌子,一个猛薅头发。在他们看来,好不容易击败了日军一次,为何不乘胜追击呢?

可老蒋却心知肚明。李宗仁在台儿庄虽然击退日军,但部队已经打残了,拿什么去追?

在这里,其实有一个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从理想中看,击退了日军就应该乘胜追击。可从现实来看,又不具备乘胜追击的实力。但史迪威只看表面,就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老蒋的战术过于保守只会防御,从不敢主动进攻。

怎么说呢,史迪威的心是好的,但这种想法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战术的使用和装备是配套的,如果中国部队有先进的装备,自然不惧与日军打一场对攻战。可话又说回来了,若中国部队具有先进的装备,日军敢侵略中国吗?

但史迪威并未因战场上的现实而改变其固有的思维,这一现象一直在远征军头一次出国作战失利后才得以改变。

在1939年5月奉调回国前,史迪威遍历战场,对中国部队顽强抵抗的行为非常赞赏,对日军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深恶痛绝,这些都是他于1942年再次来到中国的基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任美第三军军长的史迪威受马歇尔的举荐被派到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

马歇尔和史迪威的私交很深。这是因为在1929年4月,史迪威奉调回国担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科主任时,与马歇尔建立起的深厚友谊。

作为老朋友,马歇尔知道史迪威既是一个“中国通”,又有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雄心,把他派到中国战场,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但马歇尔却恰恰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史迪威的个性与蒋氏严重不和。

史迪威虽然才华横溢,但说话尖酸刻薄。而蒋氏大权在握,且心胸狭窄。让这二人搭档,不是一个好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史迪威来华的主要工作是,打通滇缅公路,提高美对中国援助的效果,帮助改进中国部队的战斗效能为使命。

在这个使命中,打通滇缅公路为核心要务。

可英国人对此并不热心,他们在意的只有印度。可同时,他们又害怕中国部队入缅,从而丧失英国对缅殖民地的控制权,这也是他们为何一而再再而三违背承诺拖延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

直到实在坚持不住,请求远征军入缅作战时,其实已经晚了,但也并非无法挽救。

可英国人请求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只是为了掩护他们退往印度,并非要保住滇缅公路,以至于被蒙在鼓里的远征军吃了大亏。

开始的时候,史迪威并不知道英国人的图谋,因此不断催促杜聿明配合英缅军作战。可杜聿明早就识破了英国人的图谋,坚决不从命。

史迪威大怒,多次向蒋氏告杜聿明的状。

后来英缅军多次改变作战计划,屡屡让远征军给英缅军断后,史迪威哪里还会不清楚?他虽然也在英军将领面前表达出了一定的抗争,但在其背后势力的命令下,他也只能服从。

他虽然对中国的抗战很同情,对日军也很愤恨,但他毕竟代表的是他们那个圈子的利益,这也是史迪威为何屡屡督促杜聿明组织一次又一次会战,可哪一场会战也没打起来的原因。

这些所谓的会战都是幌子,都是为了给英军逃跑创造条件。因为每当远征军成功吸引日军主力后,按照计划本该策应作战的英军就跑了。

但史迪威的个性决定了他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他认为,即便英军跑了,但以远征军的实力仍然可以与日军作战。

这就犯了在台儿庄大战后同样的毛病了。第5军的装备虽然可以与日军一个师团抗衡,可第6军行吗?第66军行吗?

直到战事实在不可为,史迪威才决定撤退。可同时,史迪威又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便有各种理由,但战败总是事实,作为前线实际指挥官,他都罪责难逃。

眼看胸中抱负无法实现,反而要面临着追责,史迪威表现出了他油滑的一面,他拒绝了飞机接他脱离战场,偏要徒步离开。

因为他很清楚,若乘飞机离开,他就是逃兵,若徒步突围,哪怕再惨,那也是和部队在一起。

当然,他选择的突围路线是相对危险性不大的。更何况,他所在的国度是崇拜个人英雄的。果然,他的所谓壮举一经媒体宣传,让他成为了英雄。

既然成为了英雄,那自然就无法对其追责了。

图片来自网络

史迪威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后,和老蒋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后,矛盾爆发了。其根源在于军权。

虽然从表面上看,二人矛盾的根源在于美援,但实际上是为了掌握驻印军的军权。史迪威握住美援不肯放,其目的在于以此逼着老蒋答应他掌握军权的要求。

如果仅是掌握军权也就罢了,可史迪威要求的是部队连以上军官全部换成美军官。

如果仅是想掌握几个军的军权,老蒋咬咬牙可能也就给了,可把全部连以上军官换成美军军官,这和英印军和英缅军有何两样?中国驻印军岂不是变成了殖民军?

这是老蒋永远不会答应,也不敢答应的。

而且,史迪威的这个要求就连一向支持他的马歇尔也不看好。

马歇尔曾明确对史迪威指出,中国不同于印、缅两国,不是殖民地,因此,想把中国驻印军变为殖民军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是肯定不会获得蒋氏同意的。

史迪威听从了马歇尔的建议让了步,但随之而来的是他的另一个谋划,那就是在训练部队时,尤其是教练装备的使用时,不允许中国驻印军连以上军官参加。

史迪威很有些小聪明。因为战术和装备是配套的,若军事主官对装备不熟悉,就根本无法指挥作战,就不得不依靠已经配备到营级的美军联络官。

如此,史迪威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军权夺过来。

可这种做法遭到了中国驻印军将领郑洞国等人的强烈不满。

史迪威也自觉这件事儿做的不光明磊落,也就放弃了这个做法。

但史迪威的榜样作用是很坏的,其部下有样学样,不断在各个方面寻找中国驻印军军官的麻烦。比如,连新1军军长郑洞国都没有卫兵站岗和乘坐按级别配备的轿车的权利。

这些做法很没有风度,更加暴露出史迪威的心胸狭窄。

老蒋之所以派郑洞国到中国驻印军,就是看中了郑洞国能够顾全大局,也就是能受气的一面,可连郑洞国都受不了,多次提出不干了,就更不要说其他中国驻印军军官对史迪威的印象了,普遍恶劣。

这也是史迪威虽然在中国驻印军普通士兵中普遍获得爱戴,可在军官群体中却普遍遭到排斥的原因。

严格来说,史迪威想掌握军权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一是,作为将军,尤其是在这种世界大战级别的战争,若是没能展露一下身姿,这可太遗憾了。

为此,史迪威多次给马歇尔上书,要求派两个师或一个师给他,可结果是只派来了一个团。给出的理由是,印缅战场的环境和美军的作战理念与训练不匹配。

其实,这些都是托词,而是印缅战场的环境太糟糕,谁都不想来。

逼的史迪威没办法,只能从那些别人不要的人中调来了一批人,并且每人都官升几级不等。

可事实证明,这批人没人要不是没有道理的。

图片来自网络

甚至包括史迪威在内,虽然满肚子的战略战术,可实战经验少得可怜。平日里吆五喝六尚可,一拉到战场上,瞬间原形毕露。这也是后来史迪威为何改变观念,开始重用中国驻印军军官的原因。

因为这批人或许战术水平没你高,可要论实战经验,随便哪个拉出来都丰富得很。

二是,史迪威要军权的另一个目的是贯通560公里长的中印公路。

当时,老蒋一直在喊援助的物资太少,和英国、苏联相比简直少的可怜。

这确实是客观事实。

一是滇缅公路不通,二是“驼峰”航线运力不足。因此,史迪威提出要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是对头的,是在根本上解决美援物资无法运进来的问题。

如果真如史迪威计划的那样,在1943年初开战,在1943年末打通中印公路,美援物资自然会顺利进入云南。再用这些物资装备起美式装备部队,抗战力量势必会增强。

如果真出现这种局面,抗战时期或许不会出现让国人蒙羞的豫湘桂大溃败,或许不会出现让国人扼腕痛惜的《雅尔塔协定》,或许还有更多或许......

可史迪威虽然号称“中国通”,却对中国的问题实在不通,竟然幻想着把中国驻印军变成殖民军。

哪怕他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可论迹不论心,他的要求就是这么做的。

因此,蒋氏对史迪威心怀戒备,把本来应在1943年初开战的打通中印公路之战一直拖了一年,直到1944年初才开战。这还是史迪威与老蒋做出妥协的结果。

他也不得不妥协,因为经实战检验,他派去的指挥官太没用。

而中国驻印军在本土军官的指挥下,英勇善战,战绩把由英美联军组成部队的战绩远远甩在后面。

于是乎,史迪威多了一句口头禅。

每当英美联军战绩让他失望的时候,他就会说,“你们看看人家中国士兵。”

但与蒋氏恶劣的关系让他不得不离开中国。1944年10月20日,史迪威奉调黯然回国。

1945年6月23日,史迪威接替战死的巴克纳中将,担任正在琉球作战的第十集团军司令。

这一次,史迪威的运气比较好。

在其接任的当日凌晨4点,日军琉球守将牛岛满剖腹自尽,日军有组织的抵抗基本平息。

1945年9月2日,史迪威出席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日军投降签字仪式。

9月7日,他又回到琉球,主持了琉球群岛日军的受降仪式。本文开头那一幕就是出现在此时。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