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姚雪垠把高夫人塑造得那么完美,难免让人产生种种联想!

发布时间:2025-08-12 20:23  浏览量:6

1910 年 10 月 10 日,姚雪垠出生于河南省邓县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原名姚冠三 。彼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前夜,晚清的腐朽统治、列强的侵略掠夺,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求生。姚雪垠的家境也随着时代的动荡而逐渐衰败,他的父亲虽曾拥有一些田产,但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下,家庭经济每况愈下,生活陷入贫困。

幼年的姚雪垠,命运多舛。9 岁才得以进入私塾读书,可仅仅读了三年,便因家庭无力承担学费而辍学。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并未因此熄灭,只要有机会,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1924 年,14 岁的姚雪垠在回乡途中,遭遇了人生中一段极为特殊的经历 —— 被土匪绑架。在土匪窝的百余天里,他亲眼目睹了土匪们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也看到了他们在生存压力下扭曲的人性,这让他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宝贵素材,多年后,他据此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长夜》 。

1929 年,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 。在这所充满学术氛围和进步思想的学府里,他不仅接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受到了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深刻影响,思想愈发激进。他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为追求民主、自由和正义而奔走呼号。离开学校后,姚雪垠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前往北平,一边为生计奔波,一边坚持写作,以投稿、教书、编辑为生,逐渐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抗战爆发后,姚雪垠满怀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回到开封,与王阑西等人创办了抗日刊物《风雨》周刊,并担任主编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风雨》周刊犹如一盏明灯,为民众传递着抗日的声音,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姚雪垠在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小说、文章和报告文学,如小说《碉堡风波》、报告文学《战地书简》等,以文学为武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歌颂抗日军民的英勇事迹,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决心。1938 年,他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发表,这部作品运用鲜活的群众语言,成功塑造了一个农民游击队员的形象,得到了茅盾的热情肯定,也让姚雪垠在文坛声名鹊起。

1948 年后,姚雪垠先后在高行农业学校和私立大夏大学教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充实自己。这一时期,他开始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 。这些论著的发表,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历史功底,也为他日后创作《李自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姚雪垠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1957 年,他正式开始了《李自成》的创作。此后的几十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巨著的创作中,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许多历史遗迹,与众多历史学家、学者交流探讨,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为了写好《李自成》,他积累创作卡片两万余张,对一些重要问题,都尽力找到第一手资料 。在创作过程中,他还经历了诸多困难和挫折,如生活的贫困、身体的疾病、外界的质疑等,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 1963 年出版了《李自成》第一卷 。此后,他又陆续完成了第二卷、第三卷,直至 1999 年,《李自成》五卷全部出版,这部历时四十余年创作的鸿篇巨制,终于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李自成》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笔触,全景式地展现了李自成起义的兴衰历程,以及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

故事起始于明朝末年,彼时的大明王朝已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在风雨中岌岌可危。政治上,朝廷腐败不堪,宦官专权,官员们贪污成风,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大量肥沃的土地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普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陷入了绝境。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蝗灾等频繁肆虐,使得原本就困苦不堪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自成,这位出身贫苦的农民,挺身而出,成为了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目睹了百姓的苦难,深知只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振臂一呼,“均田免赋” 的口号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广大农民心中的希望之火,无数饱受压迫的农民纷纷响应,加入了他的起义队伍。

起义初期,李自成的队伍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他们武器简陋,粮草匮乏,还时常遭到明朝官军的围剿。但李自成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带领起义军一次次化险为夷。他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与官军周旋,常常以少胜多,逐渐在战场上站稳了脚跟。例如在潼关南原大战中,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虽被明朝官军重重包围,但他临危不惧,冷静指挥,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敌军的弱点,组织起有效的突围行动。最终,起义军成功突破了官军的包围圈,保存了有生力量。

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发展壮大,李自成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政权。1644 年,他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大顺政权建立后,李自成进一步完善了政权机构,设立了六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并开科取士,选拔人才,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同时,他还继续率领起义军向明朝的统治中心北京进军。一路上,起义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许多重要城市,如太原、大同、宣府等,直逼北京城下。

1644 年 3 月 18 日,李自成的起义军终于攻破了北京的城门,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宣告灭亡。这一刻,李自成的起义达到了巅峰,他成为了天下瞩目的焦点。然而,进入北京后,李自成和他的起义军却逐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一方面,起义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腐化现象,许多将领开始贪图享乐,争权夺利,忘记了当初起义的初心。例如,刘宗敏在北京城内大肆拷掠明朝官员,搜刮钱财,甚至强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一行为不仅引起了明朝残余势力的强烈不满,也让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最终选择投降清朝,与清军联手对抗李自成。另一方面,李自成对清军的威胁认识不足,没有制定有效的防御策略。他错误地认为清军只是 “建虏”,入关仅为 “为明复仇”,不会对自己的政权构成太大威胁。

1644 年 4 月,多尔衮率领八旗军与吴三桂的明军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 山海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清军凭借着强大的骑兵和先进的火器,以及吴三桂军队的配合,对大顺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大顺军由于准备不足,且内部人心惶惶,战斗力大打折扣,最终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溃败。山海关之战的失败,成为了李自成起义的转折点,此后,大顺军一路败退,失去了对北京的控制,李自成也被迫撤离北京,返回西安。

回到西安后,李自成试图重新组织力量,抵抗清军的进攻。但此时的大顺军已经元气大伤,士气低落,再加上清军的步步紧逼,大顺军的形势愈发严峻。1645 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遭遇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最终战败身亡,李自成起义也随之宣告失败。

姚雪垠深知,要创作一部真实反映明末历史的小说,深入研究历史是基石。他从青年时代便踏上了探索历史的征程,对李自成起义的相关资料展开研读 。四十年代初,他更是将目光聚焦于明清历史,为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精心筹备。此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史料、典籍,从官方正史到民间野史,从文人笔记到地方县志,广泛涉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这个过程中,他撰写了《明代的锦衣卫》《明代的特务统治》《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文 。

为了获取更丰富、更准确的历史资料,姚雪垠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搜集了大量关于历史生活、人情世态、宫廷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资料,积累创作卡片两万余张 。每一张卡片都是他对历史的一次探索,一次发现。对于一些重要问题,他坚持寻找第一手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他常常沉浸在浩瀚的史料海洋中,反复研读、比对、分析,对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考证。他会仔细研究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战略,也会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例如,在研究明朝的宫廷礼仪时,他会查阅大量的宫廷档案和文献资料,了解皇帝的日常生活、宫廷宴会的流程、官员的朝见礼仪等细节,以便在小说中能够准确地描绘出宫廷生活的场景。

除了查阅文献资料,姚雪垠还注重实地考察。他多次前往李自成起义的重要地点,如陕西、河南、湖北等地,亲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他会站在古战场上,想象当年李自成起义军与明朝官军激战的场景;他会走进当地的村庄,与村民交谈,了解民间传说和故事,从中获取创作的灵感。通过实地考察,他不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姚雪垠深刻理解这一观点,他明白历史小说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艺术创作。在遵循历史科学的前提下,他巧妙地运用艺术想象,进行艺术概括和虚构,将历史素材转化为生动的文学作品。

在《李自成》中,姚雪垠通过合理的艺术虚构,使历史事件更加生动、丰富。例如,小说开篇描绘的 “潼关南原大战” 在历史记载中较为简略,但姚雪垠却将其描绘得轰轰烈烈、扣人心弦。他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军事形势,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虚构了起义军与官军激烈战斗的场景,展现了李自成及其将领们的英勇无畏和智谋双全。

“商洛壮歌” 是小说中最精彩的描写之一,而史料记载仅寥寥几句。姚雪垠为了展现李自成及其重要将领的性格发展,精巧地虚构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他描绘了起义军在商洛山中与官军的艰苦战斗,以及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抗敌的情景。通过这些虚构的情节,读者可以看到李自成的坚韧不拔、刘宗敏的勇猛豪爽、高夫人的聪慧果敢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是塑造典型形象,这就需要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进行必要的艺术概括和虚构。《李自成》中的许多人物,如李岩、红娘子、高夫人、宋献策、慧英等,有的史料甚少,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历史记载,但姚雪垠凭借着卓越的艺术想象力,赋予了这些人物鲜活的生命。以李岩为例,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并不详细,但姚雪垠在小说中为他构建了完整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李岩出身于河南杞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饱读诗书,心怀天下,却因不满明朝的腐朽统治,毅然投身于李自成的起义军。他为起义军出谋划策,提出了 “均田免赋” 的口号,深受百姓的爱戴。

在进行艺术虚构时,姚雪垠始终把握着一个原则,即虚构必须符合历史的可能性,能够反映特定的历史生活,经得起历史的推敲。他不会为了追求情节的精彩而违背历史事实,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作。他曾说:“史学著作必须写曾经确实出现过的事,必须写古人确实说过的话,历史小说则不然,它既可以写历史上确实曾经出现的事,古人确实说过的话,也可以写历史上可能出现的事,古人可能说过的话。写史学著作必须重视历史的确实性,而历史小说所重视的则是历史的可能性。确实性不能有虚构,可能性,只能是出于推理、猜想, 只能是虚构” 。

在《李自成》的创作中,姚雪垠极为重视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有机结合。从宏观角度看,姚雪垠凭借开阔的思路,对明末那段复杂而庞大的历史题材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总体把握。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入剖析各种历史现象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整个历史事件发展的趋势。在小说中,他着重描绘了明朝内部的阶级战争和明清之间的民族战争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 。通过对这两场战争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农民革命战争蓬勃发展的必然性以及明王朝必然覆灭的历史命运。

在描写明朝内部的阶级战争时,姚雪垠展现了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官军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他刻画了明朝官军的腐败、残暴和无能,以及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领导下,为了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利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潼关南原大战中,明朝官军企图一举消灭李自成的起义军,他们精心部署,调集重兵,对起义军形成了重重包围。而李自成则率领起义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官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描写明清之间的民族战争时,姚雪垠展现了明朝与后金(清朝)之间的紧张对峙和激烈冲突。他刻画了后金政权的崛起和扩张,以及明朝在抵御后金进攻时的软弱和无力。在松锦之战中,明朝调集了大量兵力,试图阻止后金的进攻。然而,由于明朝军队内部的腐败和指挥失误,最终导致了战役的失败。这场战役不仅使明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也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从微观角度看,姚雪垠运用形象思维,进行了多姿多彩的艺术描绘。他以细腻的笔触,精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这些人物的灵魂。在描写李自成时,姚雪垠不仅展现了他作为农民起义军领袖的英勇、智慧和果敢,还刻画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在商洛山中,李自成面临着官军的围剿、内部的叛乱和瘟疫的肆虐等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地带领起义军进行抗争。他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意志,使他成为了起义军的精神支柱。

姚雪垠还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许多战争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在朱仙镇大战中,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与明朝官军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决战。姚雪垠详细描写了双方军队的布阵、进攻和防守,以及战场上的厮杀声、喊杀声和兵器碰撞声。他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李自成的军事才能和起义军的强大战斗力,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语言变化

姚雪垠在语言运用上,也充分展现了 “笔墨变化,丰富多彩” 的美学追求。他多次谈到自己语言的美学追求是尽量运用富于变化的多种语言,而《李自成》的语言正是这一追求的生动体现。

在《李自成》中,姚雪垠运用了丰富多变的语言,使作品呈现出明丽、清新、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他巧妙地融合了书面语言和中原乡土口语,使作品既有典雅庄重的韵味,又有质朴生动的生活气息。在描写宫廷生活时,他运用了典雅的书面语言,展现了宫廷的庄严和华丽;而在描写农民的生活和对话时,他则运用了质朴的中原乡土口语,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李自成与士兵们的对话,充满了乡土气息,让人感受到他与士兵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感情。

姚雪垠还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和气质,运用了不同风格的语言。上层士大夫的语言文雅含蓄,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身份地位;一般平民百姓的语言直白坦率,反映了他们的朴实性格和生活状态;起义军的语言激昂慷慨,展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和反抗精神;江湖语言粗犷豪放,体现了江湖人物的豪爽性格和不羁作风;宫廷语言庄重威严,显示了宫廷的等级制度和威严。崇祯皇帝与大臣们的对话,充满了威严和庄重,体现了他作为皇帝的权威;而李岩与红娘子的对话,则充满了柔情和浪漫,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深远影响

《李自成》一经问世,便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其影响深远,文学地位举足轻重。从文学史上来看,《李自成》是 “五四” 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一座巍峨丰碑 。它以宏大的叙事规模、深刻的历史洞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在长篇历史小说领域的重要空白 。在它之前,虽然也有一些历史小说,但大多在规模和深度上难以与《李自成》相媲美。《李自成》全景式地展现了明末清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将农民起义、王朝兴衰、民族矛盾等众多复杂的历史元素交织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在展现历史方面,《李自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姚雪垠凭借深厚的历史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他不仅描绘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展现了历史背后的社会矛盾、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诸多方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和气息。通过《李自成》,读者可以了解到明朝末年政治的腐败、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苦难,以及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在塑造人物方面,《李自成》堪称典范。姚雪垠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李自成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他的英勇、智慧、坚韧和无奈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农民起义领袖在历史的洪流中奋斗和挣扎。崇祯皇帝的形象也十分丰满,他的勤政与无奈、刚愎自用与内心的矛盾,都让读者对这个末代皇帝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主要人物,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高夫人、刘宗敏、李岩、红娘子等,也都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历史人物群像。

《李自成》的成功,激发了更多作家对历史小说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为历史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作家受到《李自成》的启发,开始关注历史题材,尝试创作历史小说。在它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作品,如唐浩明的《曾国藩》、二月河的 “帝王系列” 等 。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李自成》的创作经验,在历史与艺术的结合、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风格的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争议反思

有读者觉得姚雪垠把李自成写得太好了,好到不像真人,像宣传画,看完只觉得 “这人怎么不犯错”,反而心里发虚。

在姚雪垠的笔下,李自成仿若被一层神圣的光环所笼罩。他被困守商洛山时,即便军粮告急,却仍能大方地赈济当地百姓,展现出一种超越常人的仁慈与慷慨。在众多史料中几乎无记载的高夫人,在书中被塑造为果敢、有魄力的女性形象,成为李自成的得力贤内助。这样的人物刻画,使得李自成及其身边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的真实土壤,给人一种美化人物而罔顾历史的直观感受。文学批评家章培恒就曾尖锐地指出:“姚雪垠先生写宫廷生活确实写得不错,但他塑造李自成,把一个农民领袖写成一个革命者就与历史背景不符。他大力歌颂高桂英、刘宗敏,把农民起义军写成八路军的翻版,也不是唯物主义的写法。尤其是他把一个农民领袖的妻子高夫人塑造得那么完美,让读者产生诸多困惑与种种联想。

俞汝捷后来对《李自成》进行精补,他把缺失的十三个月一口气补上,将李自成杀盟友、断粮道、急着称帝的臭脾气全端上桌。原来英雄也会慌,也会急,也会手黑。补完再看,人物有了汗味,书才有了人味。按照李自成自己拟定的《内容概要》,缺失的这部分内容涵盖 “汝南徘徊、襄阳称王、诛杀曹操、大战潼关、米脂祭祖” 等重要情节。

其中,襄阳称王暴露了李自成的帝王思想,他逐渐脱离将领,与其他农民起义军孤立开来;诛杀与其合作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曹操(罗汝才)、革里眼(贺一龙),更是造成了农民起义军内部的分裂。这一年,实际上是农民起义由盛转败的关键一年,也是李自成由农民起义领袖向封建帝王转变的重要节点。俞汝捷将这些内容补充完整后,李自成的形象才更加立体和真实,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英雄,而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会犯错误的真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