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尘封的角落:盘点五代十国那些鲜为人知的割据政权

发布时间:2025-08-14 17:52  浏览量:1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黄巢起义虽被镇压,但唐王朝的根基已被动摇,各地藩镇趁机坐大,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公元 907 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正式开始。在中原地区,政权更迭如同走马灯一般,短短五十多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登场;而在中原之外,更是出现了众多割据政权,它们或大或小,或强或弱,共同构成了这个混乱而又复杂的时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割据政权的世界,探寻它们的兴衰成败。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岐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建立者李茂贞,原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人。李茂贞早年投身军旅,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唐末的战乱中崭露头角。他先是击败黄巢将领尚让,因功擢升为神策军指挥使 。后来,在李克用率军逼长安时,李茂贞护驾有功,被赐姓李,名茂贞,还被任命为武定军节度使 。唐僖宗回长安途中,李茂贞又杀死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取而代之,从此成为一方藩镇 。

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李茂贞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大顺二年(公元 891 年),他胁迫唐昭宗杀宰相,被任命为凤翔和山南西道两镇节度使,封秦王,成为关中最强大的藩镇 。此后,李茂贞更是多次干预朝政,甚至与邠州王行瑜、华州韩建一同进犯长安,杀死宰相,嚣张跋扈至极 。

公元 907 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李茂贞拒不承认后梁的正统地位,在凤翔自称岐王,建立岐国,继续使用唐年号,以表示对唐朝的忠诚,实际上也是为了对抗后梁 。岐国的疆域在最开始时,大约包括今陕西省关中西部、陕北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甘肃省东部地区 ,成为了关中地区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然而,岐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其存续期间,始终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后梁对岐国虎视眈眈,多次发动进攻,试图消灭这个割据政权,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前蜀的王建也对岐国的领土垂涎三尺,不断蚕食岐国的土地 。与此同时,李克用父子建立的晋(后唐)虽然与岐国在对抗后梁这一点上有共同利益,但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竞争 。在这样的四面楚歌之下,岐国的领土逐渐被蚕食。从后梁开平三年(909 年)起,岐国先后有 11 州被后梁攻占,4 州被前蜀攻占 。到了后梁末年,岐国的疆域仅剩下 7 州而已 ,实力大不如前。

公元 923 年,李克用的儿子晋王李存勖灭掉后梁,建立后唐 。李茂贞深知自己已无力与后唐抗衡,既惧怕前蜀趁火打劫,又害怕后唐兴师问罪 。无奈之下,在同光二年(924 年)正月,李茂贞派儿子李继曮入后唐朝贡,上表称臣 。李存勖因李茂贞与自己的父亲李克用为同辈,对他礼遇有加,每次下诏只称李茂贞岐王而不称呼他的名字 。同年二月,后唐封李茂贞为秦王 。但仅仅过了两个月,李茂贞就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九岁,谥号忠敏 。李茂贞死后,他的儿子李继曮被后唐任命为凤翔知府 。从此,凤翔成为后唐的一个府,李茂贞所建的岐国彻底灭亡 。

岐国虽然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中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在关中地区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李茂贞以一介武夫崛起于唐末乱世,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关中地区割据一方,与各方势力周旋。他建立的岐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关中地区的政治平衡,也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然而,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再加上外部势力的强大压力,岐国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但岐国的历史,却成为了五代十国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所铭记 。

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代,有一个政权堪称是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荒诞闹剧,这便是桀燕,而它的 “缔造者” 刘守光,更是一个行事乖张、残暴不仁的人物 。

刘守光出身于幽州的豪族,他的父亲刘仁恭原本是卢龙藩镇的将领 。刘仁恭这人野心勃勃,为了夺取卢龙镇的控制权,发动兵变,结果失败后投靠了李克用 。在李克用的帮助下,刘仁恭如愿以偿地取得了卢龙镇,从此割据一方 。然而,刘仁恭在燕地站稳脚跟后,便开始骄奢淫逸起来 。他大修宫殿,整日与美女相伴,夜夜歌舞升平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还想出了各种荒唐的主意 。比如,他让百姓把铜钱交出来,藏在大安山里面,然后自己发行土制新钱,导致民间经济混乱,百姓苦不堪言 。他还封锁茶叶贸易,不让江南茶商进城,非要用自家的草叶冒充茶叶,再高价卖给百姓,以此来搜刮钱财 。不仅如此,刘仁恭还沉迷于长生不老之术,与道士整日研究炼丹,妄图长生不死 。

正所谓 “有其父必有其子”,刘守光也不是什么善茬 。他从小就骄傲自满,看着父亲整日美女如云,他也心生羡慕,竟然把手伸向了父亲的爱妾罗氏,与罗氏私通 。这种乱伦的行为被刘仁恭发现后,刘仁恭怒不可遏,将刘守光痛打一顿后,断绝了父子关系,把他赶出了家门 。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907 年,朱温称帝后,派兵攻打刘仁恭 。就在刘仁恭惊慌失措之时,被赶跑的刘守光却又出现了 。他在外率兵入城,击败了梁军,然后自称卢龙节度使 。不仅如此,他还派兵活捉了自己的老爹刘仁恭,将其囚禁起来 。刘守光的哥哥刘守文得知父亲被囚禁后,火冒三丈,立即起兵讨伐刘守光 。可是,刘守文不是刘守光的对手,最终失败被杀 。

解决了父亲和哥哥这两个 “绊脚石” 后,刘守光在幽州再无对手,开始尽情地享受起权力带来的快感 。他觉得自己能够打败父亲和哥哥,都是上天的眷顾,于是变得更加荒淫和暴虐 。他在幽州施行暴政,一言不合就杀人 。他还发明了各种残忍的酷刑,比如铁笼和铁刷 。他让人坐到铁笼中,从外面用火燎,或者用铁刷刷剔人的皮肤,让人在极度的痛苦中死去 。这种暴行使得燕地的将士和百姓为求避祸,纷纷逃走 。

但刘守光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竟然做起了皇帝梦 。911 年,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在幽州称帝,国号 “大燕”,史称 “桀燕” 。为了称帝,他甚至将劝谏他的部下孙鹤剁成肉酱 。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各方的不满和反对 。

当时,晋王李存勖正致力于统一北方 。他深知刘守光的残暴和不得人心,于是决定采用骄兵之计 。李存勖联合镇州节度使王镕、易定节度使王处直等,尊刘守光为 “尚父”,助长他的野心 。刘守光果然中计,愈发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真的是天下无敌了 。

然而,他的美梦很快就被打破了 。912 年,李存勖派大将周德威率军穿过飞狐陉,杀入桀燕境内 。仅仅十几天,周德威就兵临幽州城下 。刘守光惊恐万分,紧急向朱温求救 。此时朱温正在养病,但经过权衡,还是决定带病亲征,救援幽州 。朱温率领十余万后梁精锐,对外号称五十万,渡过黄河北上 。然而,在行军途中,朱温病情加重,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救援幽州,下令撤军 。

913 年,李存勖再次亲征幽州 。这一次,晋军连战连捷,很快就攻克了幽州 。刘守光见大势已去,带着妻儿仓皇南逃 。在逃亡的路上,他们饥寒交迫,刘守光甚至因为饥饿向农夫乞食,结果暴露了行踪,被晋军押解至太原 。

面对李存勖的审判,刘守光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他先是叩头求死,继而又高呼 “愿为王效命平定天下”,甚至遭到妻子的痛骂 “生有何益” 。临刑前,他还执迷不悟,将失败归咎于谋士李小喜,却遭到李小喜的反诘:“囚父杀兄、淫父妾者,岂非君乎?” 最终,刘守光和他的父亲刘仁恭被斩首于晋国太庙,其首级被献于李克用墓前祭旗 。

桀燕这个政权,从刘守光称帝到灭亡,仅仅存在了两年的时间 。它就像是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虽然短暂,却因其荒诞和残暴而被人们所铭记 。刘守光的所作所为,不仅让他自己身败名裂,也给燕地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他的故事,成为了五代十国这段乱世历史中一个极具戏剧性和警示性的篇章 。

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赵国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昙花一现,但其兴衰历程却充满了传奇色彩 。它的建立者王镕,更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人物 。

王镕出身不凡,他的家族在河朔地区有着深厚的根基。其祖父王景崇是成德军节度使,深受唐文宗青睐,还娶了寿安公主,家族地位显赫 。公元 882 年,王景崇病逝,年仅十岁的王镕凭借家族的威望和势力,顺利接任成德军节度使,成为了唐末藩镇割据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

王镕自幼聪慧,然而,年少即位的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当时,天下大乱,藩镇之间相互攻伐,成德军地处河北中部,战略位置重要,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镕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政治智慧和应变能力 。他深知成德军的实力无法与那些强大的藩镇相抗衡,于是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在各大势力之间周旋 。

起初,王镕与幽州的刘仁恭交好,借助刘仁恭的力量来抵御其他势力的威胁 。后来,随着李克用和朱温两大势力的崛起,河北藩镇的地位逐渐式微,成德军面临着被夹在中间、遭受双重威胁的困境 。王镕不得不在梁晋两家之间左右逢源,谋求自保 。在李克用征讨邢州时,王镕经常供应粮草,以讨好李克用 ;而当梁军攻打真定的时候,他又派出能言善辩的判官周式,巧妙地与朱温周旋 。通过这样的手段,王镕暂时避免了成德军遭到直接攻击 。

然而,这种平衡策略终究难以长久维持 。王镕的摇摆不定,让他在梁晋两大势力之间都难以获得真正的信任 。当李克用在取得胜利后,仍然对王镕虎视眈眈,王镕的努力也难以取得任何实际的成果 。此后,王镕只有依靠外部力量才能勉强维持住成德军的地位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幽州节度使李匡威作为靠山 。从 892 年开始,每当梁军来攻打时,王镕都会急忙向李匡威求救,而李匡威也从未拒绝 。就这样,通过李匡威的定期施援,成德军得以暂时摆脱险境 。

但这种依附关系也同样充满隐患 。893 年,王镕遭遇了李匡威的刺杀阴谋 。当时,李匡威多次出兵支援王镕抵御梁晋两大势力,王镕对他感激不已 。然而,在一次接待李匡威的场合,王镕却被李匡威的手下劫持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年轻的王镕丝毫没有慌乱,反而沉着应对,诚恳地向李匡威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并当场愿意让位 。就在两人并辔而行回到王府时,忽然天降大雨雷电交加,一名叫做 “墨君和” 的 “昆仑奴” 大义凛然地冲上前去击倒了李匡威的手下,一把抱起王镕飞快逃离 。这次事件让王镕明白了生存之道的关键所在 —— 要善于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并且以灵活机智应对危机 。

此后,王镕对于梁晋势力更加谨慎,再也不敢过度依赖任何一方 。他开始试图在两大集团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比如在与朱温发生冲突时,王镕再次巧妙化解,甚至两家还通过婚姻联盟来确立了亲戚关系 。朱温称帝后,封王镕为赵王,王镕也欣然接受,从此以赵王自居,在镇州(在今河北省正定市)建赵王府,以镇州为都城,建立赵王国 。名义上王镕归朱温管理,但其实王镕在河北施行的仍然是区域自治,兵马他自己调动,制度他自己设立,人员他自行安排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镕逐渐失去了早年的睿智和进取之心 。在得到了李存勖的庇佑之后,他就感觉自己高枕无忧了,每天开始吃喝玩乐,四处溜达,巡游不息,而把成德这片的军务、政务全都交给了自己的亲信宦官来处理 。他还沉迷于道教,炼制丹药,妄想长生不死,常与道士王若讷一起出游,每次出游都长达旬月 。其手下将领李弘规、李蔼凭权用事,重用亲旧,树立党羽,分居要职,这些王镕也都没有加以控制 。

921 年,王镕的养子张文礼发动政变 。张文礼本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他在王镕帐下时,就极力包装自己,在将士中拉拢党羽 。当时,王镕的男宠宦官石希蒙阻止王镕回城,将领李弘规进谏,却遭到石希蒙的诋毁 。李弘规愤怒之下,派手下将领苏汉衡率兵带刀来到王镕帐前,要求斩杀石希蒙 。王镕不同意,李弘规便命手下甲士斩了石希蒙,将他的人头扔到王镕面前 。王镕恐惧之下,只好同意马上归府 。回到镇州赵王宫后,王镕迅速派其长子王昭祚和养子王德明(即张文礼)率兵包围了李弘规和其行军司马李蔼的府第,随后诛杀他们家族,牵连被灭族的竟达几十家,又杀苏汉衡,收押李弘规等人的手下偏将,追究其罪状 。李弘规的手下亲军士卒都惧怕获罪,张文礼暗中对他们说:“大王是打算诛杀你们,你们要提前做好打算啊 。” 这天晚上,这一千多士卒从子城西门翻墙进入赵王宫,当时王镕正在和道士焚香受箓,士卒们杀死王镕,割下他的头颅,焚烧赵王宫,王镕姬妾数百人有的投井而死,有的投入火中被活活烧死 。

张文礼自称成德节度留后,恢复原本姓名张文礼,遣使向晋王李存勖请命 。李存勖不知道其中缘由,所以任命张文礼为镇州留后 。其后,张文礼南通后梁,北结契丹,李存勖得知后很是愤怒 。921 年八月,李存勖派遣阎宝、史建瑭和原赵国将领符习率军进攻张文礼 。张文礼原本生有疽疮,当史建瑭攻取赵州时,他惊吓而死,其子张处瑾闭城坚守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晋军虽然遭遇了一些挫折,如史建瑭战死、阎宝兵败等,但李存勖并没有放弃 。他改用李嗣昭为帅,继续攻打张处瑾 。四月,李嗣昭战死,又以李存进为帅,攻打张处瑾 。九月,李存进在东垣大败成德军,但他自己也在此战中战死 。十月,李存审攻破镇州城,俘虏了张处瑾、张文礼的妻子、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球和张处琪,将他们全部折断了脚送回晋国,赵地百姓请求对他们处以醢刑,将他们剁成了肉酱 。晋军又将张文礼的尸体挖出,处以磔刑,尸体被分解 。至此,赵国彻底灭亡,其领地归晋王李存勖 。

赵国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镕虽然在早期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和应变能力,但他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梁晋两大势力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失去了信誉和支持 。他后期的昏庸堕落,沉迷于享乐和道教,不理政务,重用宦官,导致内部矛盾激化,给了张文礼可乘之机 。而张文礼的政变,更是直接导致了赵国的灭亡 。赵国的兴衰,也让我们看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政权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在那个乱世之中,一个政权的兴衰往往就在转瞬之间 。

在五代十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北平国虽只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小政权,却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它的建立者王处直,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

王处直出身世家大族,为太保王寮之子,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堂弟 。乾宁二年(895 年),王处存去世,其子王郜继任义武军节度使,委任堂叔王处直为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 。由于王郜年幼,实际大权掌握在王处直手中 。

光化三年(900 年),朱温派大将张存敬进攻定州,王郜派王处直在沙河(今河北邢台沙河)抵抗张存敬,结果大败 。王处直担心王郜责备,于是鼓动士卒作乱,将王郜驱逐,自己代理义武军节度使 。王郜无奈,只得逃往河东 。朱温得知定州兵变,派张存敬乘胜攻城 。王处直站在城上,大声呼喊说:“我镇素来忠于朝廷,对邻镇也不曾失礼,不知将军为何要攻打我?” 朱温派人回答说:“那你为何依附李克用而疏远我?” 王处直回答说:“我哥哥王处存与李克用一起勤王赶走黄巢,所以关系亲密。河东又与我接壤,修好往来是自然的事。既然将军不喜,那我从此就断绝与河东来往,与贵镇交好 。” 朱温同意了王处直的请求 。王处直把交好河东的罪过推给孔目吏梁问,将其交给朱温治罪,又送出十万匹丝绸与大量牛、酒犒赏宣武军 。然后双方结盟修好,宣武军撤军 。接着朱温向朝廷请命,请求任命王处直为义武军节度使、检校左仆射,获得允许 。

开平元年(907 年),朱温取代唐朝建立后梁 。开平三年(909 年),朱温封王处直为北平王,北平政权正式建立 。北平国都城为定州,辖定州(今河北定州一带)、易州(今河北易县一带)、祁州(今河北安国一带) ,成为了北方一个重要的割据政权 。

然而,王处直深知自己的势力在各方强大势力的夹缝中生存不易,因此他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开平四年(910 年),后梁派兵进攻镇州(今河北正定)的赵王王镕,王镕向晋王李存勖求救 。王处直认为成德军与义武军唇齿相依,要是朱温吞并了成德军,那一定会接着吞并义武军,于是向晋王李存勖示好,表示叛梁归晋的意愿 。李存勖同意了王处直的请求,便与王处直合兵救援王镕 。李存勖在柏乡之战大败梁军,一举成为河北霸主 。王处直与王镕便彻底依附前晋,随李存勖东征西讨,对抗后梁 。在其后的十数年中,晋王李存勖北上攻灭桀燕,南下进取魏博,与后梁大战于黄河,王处直都率兵相助 。王处直虽然归附于晋王李存勖,但却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专制于义武镇 。

王处直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 。他手下有个道士叫李应之,因为王处直十分迷信,而李应之会一些巫术,这让王处直认为李应之神通广大,因此十分相信他,甚至于将北平国军政大权交给他,对这一举动他的手下敢怒不敢言 。李应之有个养子刘云郎,因为最开始王处直没有儿子,李应之估计是有夺取王处直基业的想法,对王处直说这个孩子有异像,随后王处直将其收为养子,改名王都 。李应之后来被乱军所杀,大家要求杀了王都,王处直没有答应 。

后来,王处直有了亲生儿子王郁,王处直有意让王郁当自己继承人,而且让王郁联系契丹,这让王都感到了威胁 。毕竟王郁带着契丹人来而且继承王处直的地位,自己就没有存在价值了,于是王都决定造反自保 。

921 年,赵王王镕被其养子张文礼(王德明)杀害,李存勖派兵讨伐张文礼 。王处直认为成德与义武唇齿相依,成德如果灭亡了,义武便会孤立,于是派使劝阻李存勖,认为晋国正与梁国作战,此时应当赦免张文礼 。李存勖认为张文礼谋杀王镕,义不可赦,而且又联络梁兵,担心对义武也将不利,没有听从王处直的劝阻 。王处直因此更加猜忌李存勖,便与逃到前晋的儿子王郁联系,叫他引辽军入塞,牵制晋军,事成之后立他为继承人 。王郁大喜,便带耶律阿保机南侵 。

义武军士卒不愿依附辽人,因此对王处直十分不满,便劝节度副使王都夺位 。王都也不满王处直立王郁为嗣,于是听从众人所求,发动兵变 。一天傍晚,王都带领数百名士兵将王处直及其妻妾幽禁起来,然后将王处直在定州的所有子孙、心腹全部杀光 。王都自称义武军留后,掌握了北平国军政大权 。数月后,王处直忧愤而死 。

王都掌权后,起初与李存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李存勖的儿子李继岌 。然而,李存勖在内乱中被杀,李继岌也死于非命,李克用养子李嗣源成了新皇帝 。王都靠山没了,而且他是夺了养父的地位,而李嗣源虽然也是夺了养父家的皇位,但他没有直接从养父手里夺,而且他对养父李克用十分孝顺,因此十分不喜欢这个囚禁养父的王都 。

王都感到自己前途叵测,为了自保,他只能效仿养父当年的招数和契丹结盟 。当王都秘密寻找契丹援兵的情报被李嗣源知道后,大怒的李嗣源马上派兵攻打北平国 。北平国实力根本就不是后唐的对手,很快后唐攻入了定州 。929 年,王都看到大势已去,全家自焚而死,北平国灭亡 。

北平国虽然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中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所经历的政治斗争、权力更迭以及与周边势力的错综复杂关系,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混乱 。王处直从一个普通的将领崛起为一方诸侯,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试图保住自己的地位和领土 。然而,他的迷信和用人不当,最终导致了内部的矛盾和叛乱 。王都的兵变虽然暂时夺取了政权,但他的行为也引起了各方的不满和反对 。最终,北平国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走向了灭亡 。这段历史,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割据政权的兴衰历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

定难军,这个在唐末五代时期崛起的割据势力,虽看似低调,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西夏王朝的前身,犹如一颗种子,在西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与宋、辽、金并立的强大政权 。

定难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当时,黄巢起义爆发,天下大乱,唐僖宗为了镇压起义,号召各方势力勤王 。党项族的首领拓跋思恭响应号召,率领党项军队参与平叛 。拓跋思恭作战勇猛,立下赫赫战功,被唐僖宗任命为夏州节度使,赐军号 “定难军”,统辖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 ,并赐姓李 。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的身份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定难军也成为了党项族在西北的重要据点 。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 。然而,定难军却在这乱世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 “俯首称臣”,通过向五代各政权称臣纳贡,换来了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 。在这段时期,定难军十分谨慎地处理着与后唐、后晋、后汉等沙陀政权,与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以及与宋朝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 。这种灵活的外交策略,使得定难军得以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不断积蓄力量 。

北宋建立后,定难军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太平兴国七年(982 年),时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李继捧迫于北宋的压力,举定难五州所有的土地、人口、赋税归顺北宋王朝 。他还亲自到汴京(今开封)朝觐宋太宗赵匡义,以示臣服之诚意 。然而,李继捧的族兄李继迁却不甘心归顺北宋,拒绝接受宋廷要求其到汴京述职的命令 。他联络弟弟李继冲,亲信张浦等人,在夏州东北三百里之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诺尔),号召党项旧部反叛北宋 。当年十二月,李继迁率部攻打夏州、银州、宥州等地北宋驻军,李继迁反宋事件爆发,一时间西北震动 。

李继迁起兵之初,势力弱小,面对强大的北宋军队,他多次遭遇挫折 。雍熙元年(984 年)九月,北宋夏州知州尹宪、都巡检使曹光实率军攻破李继迁老巢地斤泽,俘虏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李继迁独与李继冲逃出宋军包围圈,所部伤亡殆尽 。但李继迁并未因此而气馁,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谋略,不断积蓄力量 。他改变战术,以 “游击” 代替正面对决,率军四处袭击宋军粮道,搞得宋军非常头疼 。雍熙二年(985 年)二月,李继迁又以诈降计策诱杀曹光实,袭取银州,并自称定难军留后,声势复振 。

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李继迁还巧妙地利用宋辽之间的矛盾,采取了联辽抗宋的策略 。雍熙三年(986 年)二月,李继迁向辽国称臣求援 。当时辽国正与北宋在燕云地区大打出手,迫切希望减轻燕云正面战场的压力,遂册立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并将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以示拉拢,同时向李继迁援助大量的战马、军械 。得到辽国的支持后,李继迁的实力得到迅速恢复,开始反攻定难 。因宋军在雍熙北伐中失利,河北正面战场吃紧,一时无暇西顾,李继迁得以在定难迅速坐大,几乎占据定难五州全境 。淳化元年(990 年)十二月,辽国又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

在与北宋的长期对抗中,李继迁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他积极发展经济,鼓励党项族人民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提高生产力水平 。同时,他加强军队建设,训练出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 。至道二年(996 年)三月,李继迁在浦洛河袭击宋军运往灵州(今宁夏灵武南)的粮草,继而攻打西凉府,围攻灵州,西北震动 。虽然最终因宋军大军增援,李继迁不得已解围而走,但这一系列行动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野心 。

至道三年(997 年),宋太宗赵匡义去世,新即位的宋真宗赵恒一改乃父对定难的强硬政策 。他册封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实际承认了李继迁对定难五州的控制权 。然而,李继迁并未就此满足,他继续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咸平五年(1002 年)三月,李继迁攻陷北宋在西北的重镇灵州,并将其改为西平府 。灵州地理位置重要,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李继迁占据灵州后,初步奠定了后来西夏王朝的基础 。

1004 年,李继迁在扩张势力的过程中,中吐蕃潘罗支之计,兵败受箭伤,最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年仅 42 岁 。他死后,其子李德明即位 。李德明继续奉行联辽和宋的政策,在辽、宋两大强国之间寻求平衡 。他在位期间,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了党项羌族的生存空间 。他认为西平府地居四塞之地,不利于防守,不如怀远形势有利 。1020 年,李德明派遣大臣贺承珍督率役夫,北渡黄河建城,营造城阙宫殿及宗社籍田,定都于此,名为兴州 。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 。

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更是一位极具雄才大略的人物 。他继位后,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朝独立 。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 。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并开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 。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饰,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 。他还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肃州三个战略要地 。至此,李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数州之地,即宁夏北部,甘肃小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

宋宝元元年(1038 年)10 月 11 日,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的戒坛寺祭拜天地,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他不再是夏国王,而是和大辽皇帝、大宋皇帝一样地位的皇帝 。西夏的建立,标志着党项族在西北的崛起,也打破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形成了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

定难军从唐末的一个藩镇势力,历经五代十国的乱世,到北宋时期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建立西夏王朝 。这一过程中,党项族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灵活的外交策略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西北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他们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和对抗中,不断吸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定难军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它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崛起和一个政权的建立,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在唐末五代宋初的历史舞台上,归义军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敦煌地区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的兴起与发展,不仅见证了河西地区的风云变幻,也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归义军的故事,要从唐朝末年说起。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微,为了平定叛乱,唐朝不得不抽调陇右、河西等地的军队回援内地 。吐蕃趁机出兵,攻占了陇右、河西走廊等地,沙州(今甘肃敦煌)也未能幸免 。从此,沙州人民在吐蕃的统治下生活了长达六十余年 。吐蕃统治者在沙州实行残酷的统治,强制推行吐蕃文化,禁止汉族人民使用汉语、穿着汉服,还对他们进行沉重的赋税剥削 。在这种高压统治下,沙州人民心中对唐朝的思念和反抗的火种从未熄灭 。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 842 年),吐蕃赞普郎达玛遇刺身亡,吐蕃陷入内乱 。这一消息传到沙州后,当地豪族张议潮敏锐地察觉到,复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大中二年(公元 848 年),张议潮挺身而出,领导沙州人民发动起义 。他率领起义军迅速攻占了沙州城,赶走了吐蕃镇将 。沙州光复后,张议潮立即派人前往长安,向唐朝朝廷报捷 。由于当时凉州等地仍被吐蕃控制,使者们历经艰险,绕道东北的天德城,才最终将消息送达长安 。唐宣宗得知后,大为震惊,同时也对张议潮的义举赞赏有加,随即封他为沙洲防御使 。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张议潮以沙州为根据地,率领归义军继续向外扩张 。大中四年(公元 850 年),归义军攻克肃、甘二州 。大中五年(公元 851 年),张议潮又收复伊、西、兰、鄯、河、岷、廓等州 。同年,张议潮派遣其兄张议潭前往长安,献上了瓜、沙等十一州图籍 。至此,除凉州外,被吐蕃统治近百年的河西地区大部分复归唐朝 。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统辖河西十一州 。

咸通二年(公元 861 年),张议潮命其侄张淮深率兵攻克吐蕃的最后一州 —— 凉州 。至此,河陇地区全部光复,河西走廊再次畅通无阻 。张议潮打通河西走廊后,积极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加强军事建设 。他重建政治秩序,恢复汉族文化,同时团结境内的少数民族,使得河西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他的努力下,归义军的势力达到了极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 。

咸通八年(公元 867 年),张议潮应唐朝朝廷征召,入京任职,被任命为左神武统军,加司徒,职列金吾,官居一品 。自此,他留居长安,由其侄张淮深掌管河西归义军事务 。咸通十三年(872 年),张议潮在京师去世,获赠太保 。

张议潮入京后,张淮深接任沙洲节度使 。在他的领导下,归义军继续抗击吐蕃和回鹘的侵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河西地区的稳定 。然而,黄巢之乱后,唐朝国势更加衰微,对归义军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 。此时,归义军内部也出现了权力斗争 。

890 年至 896 年,归义军内部接连发生政变 。先是张淮深被张淮鼎所杀,继而索勋篡权,后索勋又被张议潮之孙张承奉等人除掉 。这一系列的内乱,极大地消耗了归义军的实力,也给了回鹘等少数民族可乘之机 。甘州被回鹘攻占,占据肃州的龙家也不再听从归义军的号令,凉州因有甘、肃二州相隔,实际上也脱离了归义军的控制 。至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归义军实际控制的已仅有瓜沙二州了 。

910 年,张承奉不甘坐守瓜沙,想用武力恢复归义军兴盛时的旧疆 。他建立了 “西汉金山国”,自称 “至文神武天子” 。然而,他的这一举措却引发了与甘州回鹘的连年战争 。由于归义军实力有限,再加上战争对经济的破坏,瓜沙地区经济凋零,百姓生活困苦,张承奉逐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开平五年(911 年),张承奉被甘州回鹘击败,被迫认回鹘可汗为父,成为甘州回鹘政权的附庸 。

乾化四年(914 年),沙州的另一个大族曹氏家族中的曹议金取代了张承奉,恢复了归义军称号 。曹议金上台后,吸取了张承奉失败的教训,努力改善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他通过联姻等方式,与甘州回鹘、西州回鹘、于阗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了友好往来的新关系,以图共存 。在他的治理下,瓜沙地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繁荣 。曹议金之后,他的儿子孙相继担任节度使,先后有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禄等 。在这近 90 年的时间里,敦煌地区经历了从动荡不安到繁荣稳定的历史过程 。

然而,归义军的辉煌并没有持续下去 。曹延禄执政晚期,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引起瓜沙民众的不满 。咸平五年(1002 年),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弟曹延瑞被迫自杀 。延禄的族子曹宗寿在众人推举下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廷遂任命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 。战争和内乱使曹氏归义军政权迅速衰落,而沙州地区的回鹘势力在这一时期却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与归义军政权抗衡的重要力量 。此时,归义军政权已不堪一击,任何外来的攻击和内部的骚乱都足以使其倾覆 。

天禧四年(1020 年)和天圣元年(1023 年),曹贤顺曾两次向宋廷进贡物品 。然而,这并未能改变归义军的命运 。景祐三年(1036 年),李元昊率领西夏军队灭亡归义军政权,曹贤顺向西夏投降 。这个自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建立,存在了近两百年的政权最终不复存在,归义军一词也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

归义军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 。它从一个反抗吐蕃统治的起义军,发展成为一个统治河西地区的强大政权,最终又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 。在这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归义军在维护河西地区的稳定、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的兴衰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时代的风云变幻 。如今,虽然归义军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依然在敦煌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

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静海军节度使犹如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成为越南独立发展的重要开端 。它的故事,充满了权力的争夺、民族的抗争以及历史的变迁 。

静海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咸通七年(866 年),唐朝设置静海军节度使,以节度使兼领都护,交趾正式成为典型的唐末藩镇之一 。此时的静海军,管辖着交州等十二州,大致范围为今越南北部地区 。然而,随着唐朝国势的衰微,藩镇割据的局面愈发严重,静海军也逐渐走向了割据之路 。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藩镇林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减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身于安南鸿州(今海阳省宁江县)世家大族的曲承裕,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势力,于 905 年自称静海节度使,着手治理安南 。唐朝虽然对此不满,但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也无力阻止,只能被迫承认这一既成事实,并加封曲承裕为同平章事 。曲承裕的统治,虽然名义上还是唐朝的官员,但实际上已建立起自主的政权,为日后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建国打下了基础 。越南封建时代史家黎嵩曾赞赏道:“曲先主世为巨族,雄睿智略,因唐之亡,群心爱戴,共推为主,都于罗城,民安国治,功德永垂 。” 越共学者也认为,曲承裕从中国封建王朝中夺得政权,令越南摆脱其枷锁,堪称是 “民族独立的奠基人之一” 。

907 年,曲承裕去世,其子曲颢继位 。曲颢继续统治静海军,与中原王朝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然而,此时的中原地区已经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局势动荡不安 。静海军在曲氏家族的统治下,虽然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来自周边势力的威胁 。

南汉政权的崛起,让静海军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其统治者刘龑野心勃勃,一直试图吞并周边地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静海军地处岭南边陲,与南汉相邻,自然成为了刘龑眼中的一块肥肉 。923 年,南汉出兵攻打静海军,生擒了曲承美,曲氏对交趾的统治宣告终结 。南汉吞并静海军后,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并任命官员进行管理 。

然而,南汉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 。931 年,曲氏部将杨廷艺奋起反抗南汉,率领军队击败了南汉的统治,重新夺取了交趾的控制权 。杨廷艺自称静海军节度使,领州事 。为了避免南汉再次派大军来攻,杨廷艺表面上臣服南汉,接受南汉的诏谕,受封为交州节度使 。在其统治期间,杨廷艺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与本地的土豪结好,还将女儿嫁给了交趾 “世为贵族” 的牙将吴权 。

937 年,交趾发生政变,杨廷艺被牙将矫公羡所杀 。矫公羡夺取政权后,向南汉表示臣服,被刘龑封为新的交趾节度使 。然而,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却不甘心岳父的政权被夺走,他为了给老丈人报仇,夺回统治权,于 938 年起兵反抗矫公羡 。矫公羡见吴权势力强大,自知不敌,于是向南汉求救 。

刘龑早就有吞并交趾的野心,这次机会来了,他自然不会放过 。他趁机任命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矫公羡的名义,率水军出兵交趾 。刘龑自己则屯兵海门(今广西博白县),为刘弘操的后应 。南汉崇文使萧益认为此时正值多雨时节,道路难行,且吴权桀黠,不可轻视,劝谏刘龑暂时放慢进兵的速度,多用乡导带路 。但刘龑不听,他急于吞并交趾,命令刘弘操率水军进兵,从海口(下龙湾)进入白藤江 。

此时,吴权已经攻破大罗城(今越南河内),杀死了矫公羡 。在得知南汉军队到达白藤江之后,吴权充分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智慧 。他命令手下的军士砍伐树木,制造木桩,并在木桩顶端包上锋利的铁皮 。然后,将这些木桩插在白藤江入海处的险要江心里,同时在河岸一带设下伏兵 。当白藤江江水因涨潮而上升时,这些木桩被江水淹没,不易被发现 。吴权当即命令部下率水军向南汉军挑战,南汉水军向前攻击,吴军佯败而退 。刘弘操果然中计,命令南汉军追击,当南汉军到达吴军的埋伏地点时,败退的吴军返回死战 。不久以后,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桩全部暴露了出来 。许多南汉的大船被刺穿了底部,相继纷纷沉没,不少士兵也溺水身亡 。吴权的伏兵四起,趁机驾小船袭击南汉军,与之展开白刃战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南汉军大败,损失过半,主将刘弘操也在战斗中阵亡 。刘龑得知刘弘操阵亡后,悲痛万分,无奈之下,只得率残部回国 。

白藤江之战是越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吴权在这场战役中击败南汉,不仅巩固了自己在交趾的统治地位,也为越南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39 年,吴权称王,建立吴朝,定都古螺(安阳王时期瓯雒国的古都) 。他废除了中原王朝任命的节度使职务,标志着越南结束了长达一千余年的北属时期,自此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

此后,越南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如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等 。在这些朝代的统治下,越南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政治体系 。虽然越南在独立后,仍然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中国王朝称臣,但在国内,越南统治者却自称皇帝,形成了 “外王内帝” 的局面 。

在对外扩张方面,越南也表现出了强烈的野心 。从 12 世纪到 14 世纪,越南陈朝不断发动入侵老挝的战争,夺取了老挝的沱江蛮、牛吼蛮、南戎等地 。由于越南和老挝之间存在长山山脉,向西扩张并不容易,且 1353 年老挝的法昂王建立了澜沧王朝,国力空前强大,越南开始专注向南扩张 。越南沿着海岸地区不断向南,灭亡了占婆国,到了 16 世纪,已经和柬埔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接壤 。17 世纪时期,泰国逐渐崛起,1603 年,泰国从西部侵入了柬埔寨境内,扶植原来柬埔寨国王索塔的弟弟索里约波登上王位 。越南不满泰国对柬埔寨的控制,也侵入了柬埔寨境内,导致当时的柬埔寨沦为泰国和越南的双重附属国 。1618 年,柬埔寨国王索里约波因病退位,泰国又扶持索里约波的儿子哲塔登上王位 。哲塔不愿受到泰国的控制,试图拉拢越南制衡泰国,于 1620 年迁都乌东,1623 年,哲塔又迎娶了越南阮朝的六公主,将其封为王后 。此后越南开始干涉柬埔寨内政,出兵吞并了柬埔寨的湄公河三角洲 。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侵入越南和柬埔寨,将两国变成了法国殖民地 。1893 年,法国又迫使泰国签订《曼谷条约》,侵占了整个老挝 。法国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整合,建立了法属殖民地,殖民总督府驻地就在越南的河内 。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越南人民不断进行反抗斗争,争取民族独立 。

二战时期,越南一度被日本侵占 。二战结束后,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试图恢复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殖民统治 。1945 年 9 月,胡志明发表越南独立宣言,在越南北部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号召越南人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 。1954 年,北越取得奠边府大捷,歼灭法军 1.6 万余人,俘虏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其全部参谋人员 。奠边府大捷之后,法国无力控制越南,最终签订了《日内瓦协议》,老挝和柬埔寨分别独立,越南分裂为南北两部分 。1955 年,美国取代了法国在越南南方的地位,1961 年,越南战争爆发 。经过十几年的战争,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1973 年,美国被迫从南越撤军,1975 年,越南完成了统一 。

静海军从唐末藩镇到越南独立的先声,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个地区的崛起和发展 。曲承裕、吴权等人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影响了越南历史的走向 。白藤江之战更是成为了越南独立的标志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越南的政治格局,也为越南的民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如今,越南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静海军的历史,也成为了越南民族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五代十国时期的这些割据政权,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多如昙花一现,但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这些割据政权的存在,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它们的兴起与衰落,使得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多变 。各割据政权之间相互攻伐、联盟,不断地进行着权力的争夺和领土的扩张 。这种政治上的动荡不安,虽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

在文化方面,各割据政权在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 。岐国所在的关中地区,作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承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李茂贞在统治期间,虽然面临着诸多政治和军事上的挑战,但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发展了当地的文化 。桀燕虽然以残暴和荒诞著称,但它所处的幽州地区,是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幽州地区的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赵国的都城镇州,是河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王镕在统治时期,重视文化教育,使得当地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北平国的定州,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文化繁荣之地 。王处直在统治期间,积极与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定难军所在的西北党项族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党项文化 。他们的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都与中原地区的文化有所不同 。归义军统治下的敦煌地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归义军的统治下,敦煌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 。静海军所在的交趾地区,受到中原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

这些割据政权的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它们在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比如,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壁画,以其精美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这些壁画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也展示了归义军时期的艺术水平和文化特色 。再如,定难军时期的党项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 西夏文 。西夏文的出现,标志着党项族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不仅用于官方文书、宗教经典的书写,也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西夏文的研究,对于了解党项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兴衰成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通过对这些割据政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