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之声工作室》:书画家陈永刚系列报道之七(李尚森撰稿)

发布时间:2025-08-17 04:18  浏览量:3

《三青之声工作室》

(为百姓发声 为凡人立传)

书画家陈永刚系列报道之七

生于橘井 长于畎亩 游于翰墨

——读《追梦之路的执着》有感

李尚森

我和陈永刚是1973届高中同校(房树中学)毕业生,虽不是同班,但并不陌生。毕业50年来也偶有见面的机会,知道他求生创业的经历,知道他担任东道元村村主任、党支部书记且颇有政声,确有“唯涤双尘耳,东南听政声”之妙。至于他长于书法,还是两年前的春节前夕。是日,“三青工作室”数人前往码头镇西刘庄村慰问,巧遇“书协”数人为村民书写春联,其中有陈永刚师兄。同砚相遇,又担“走基层”同一使命,颇有几分自豪。至于陈永刚的家世,我还是真不清楚,读了张三清先生的文章才略知一二。

说来,陈永刚的祖籍是北京市平谷县(现为平谷区)。平谷县南与三河县,北与密云县,西与顺义县,东南与蓟县,东北与承德市的兴隆县接壤,东南北三面环山,其中山区占59·7%,浅山区和平原各占1/3。方言,习俗与涿州相近,口音杂有天津、唐山、东北等,民风淳朴。

2012年暑期至2014年深秋,我曾在北京市平谷区育才中学任教。门卫老蔚师傅是烈士的后代。他经常说日本占领平谷时期设立“人圈”,把每一个村都用石头砌墙圈起来,村与村隔离开来,人出入村按时,以防八路混入。

加入革命队伍从事地下交通工作陈永刚的爷爷,1938年在一次执行任务当中被日本鬼子抓住,用刺刀捅死,壮烈牺牲;奶奶携儿带女逃难,其惨状耳不忍闻。1944年,陈永刚的父亲不满十四岁就参加了东北“抗联”,打日本鬼子;全国解放后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美国鬼子,后成了军医,负过重伤。陈永刚身上赓续着烈士的血脉,传递着红色基因。

说陈永刚生于橘井(医院之谓也)是事实,他父亲作为医生先天津,后唐山,陈永刚生于斯,长于斯,度过了迁徙而愉快的童年。当他随父母来到涿县东道元村时,已是八岁儿童。

说他长于畎亩(农田、农村之谓也),也是事实,自从他来到东道元村,不管他上学,还是从事什么职业,基本没离开过农村。他创业的艰难,治理一个村的劳苦,使他本来就高大健壮的体魄更高大了,他为老百姓办事宁愿自己吃亏,乡亲们对他是敬佩爱戴的。

说他游于翰墨,那可不是溢美之词,书法绘画他有童子功。在东道元小学上学,1966年,“文革”开始,学业荒废,可他另辟蹊径,拜东关村著名画家田园圃为师,系统学习绘画艺术。在师傅的指点下,他又来到了涿县文化馆,在刘书恒的美术学校报了名,每天来学校上课,系统地学习绘画的基本功。

在那个年代,生在农村的青年对自己前途的选项并不多。陈永刚,由于他家的背景,住在城边,紧邻航校,有地利,他的选项还是优于偏远农村青年的。这从他的职业变更可以看出。然而他在生产队开过拖拉机,看过柴油机,写过黑板报。在这期间,陈永刚的画家梦一直在追寻中。无论干什么工作,闲暇时,他写字画画儿从未停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啊!

晚清末年“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劝诫自己的亲人,它强调“三贵”一贵“恒”;二贵“勤”;三贵“专”陈永刚是这“三贵”的践行者。坚持了“恒”,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了“勤”,不管在何等环境中,都要写一写,画一画,才有了今天的“专”。其中的酸甜苦辣不必说。

让我们看看陈永刚游于翰墨的成就吧:

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北京榜书书画院院士,北京人民画院院士,中国名家书画院院士,一级书画师。作品被收入《当代书画家爱国笔墨大典》;作品被编入《国际知名文艺家大辞典》并被授予“国际知名文艺家”荣誉称号。够了,就这些国字头的,冠以国际的荣誉有的人恐怕一生也是追求不到的。

永刚师兄,我为你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我为有你这样的同学而骄傲!

2025年6月23日于遮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