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之声工作室》:书画家陈永刚系列报道之十五(朱福来撰稿)
发布时间:2025-08-25 04:40 浏览量:11
《三青之声工作室》
(为百姓发声 为凡人立传)
书画家陈永刚系列报道之十五
革命的传承 红色的印记
——读涿州记者张三清《执着的追梦之路》有感
朱福来
涿州记者张三清真是一个笔耕不辍的勤劳人,似乎涿州的城市乡村大街小巷犄角旮旯都能让他找到亮点,最近的一篇文章《执着的追梦之路》--聊聊农民陈永刚故事里的故事,说实话,陈永刚这个人物我并不认识,读罢张三清老师的文章,我们仿佛跟随他走过了一段跨越时代的旅程。陈永刚是从一个革命的后代到生产队的黑板报宣传员,从辗转多地的劳动者到备受爱戴的“村官”,最终成为书画界的知名艺术家,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在平凡的坚守中透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这份力量,源于对热爱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更源于对生活的通透与豁达。
陈永刚最让我感慨的是他对书画艺术“一条道走到黑”的坚守。年少时,当其他孩子在“文革”停课期间四处玩耍,他拜师学画;在酒厂当临时工、在村里开拖拉机、在飞行学院当临时军工、在村委会忙碌时,他始终没放下手中的笔。即便面对父亲让他学医的期望、高考时放弃美院的“任性”,他对书画的热爱也从未动摇。这份热爱无关功利,正如他所说:“就是一个爱好,就是一个玩儿。”可正是这份“玩儿”的纯粹,让他在寒来暑往中笔耕不辍,最终在古稀之年收获无数荣誉,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这让我明白,真正的热爱能抵御岁月的消磨,它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融入血脉的习惯,支撑着人在普通生活中保持着不普通的精神。
如果说写写画画是玩,那么赶鸭子上架而当上的“村官”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对责任的极致担当。面对负债百万、矛盾丛生的“烂摊子”,他本可以守着自己的门窗厂安稳度日,却在“赶鸭子上架”后选择全身心投入。关掉工厂、约法三章拒腐蚀、用三把火整治村容、公开村务接受监督……他用最朴素的逻辑做事:“把老百姓的事儿当成自己家的事”。二十多年里,他顶住既得利益者的刁难,经得起四次纪检审查的考验,最终让后进村变成文明村。村民高票选举的背后,是对他“一碗水端平”的认可;纪检干部的感慨,印证了他“拒腐蚀永不沾”的干劲。这种担当无关权力大小,而是源于“一个革命后代对于革命的传承”的信念,让他在家长里短的村务中活出了“百姓父母官”的分量。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是平坦的,陈永刚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始终保持着通透的生活态度。他放弃美院机会时的“任性”,是对内心选择的尊重;当村官时的“约法三章”,是对底线的坚守;卸任时“求着村民别选我”的坦诚,是对自我状态的清醒认知;面对荣誉时“就是一介草民”的淡然,是对名利的超脱。他说:“人这一生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就足矣。”这种不纠结于“成功与否”的豁达,让他在角色转换中始终从容——当农民时认真种地,当工人时踏实干活,当村官时全心为民,当艺术家时潜心创作。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子镜子里的你就是什么样子,你自己看得到,老百姓也看得到,以史为鉴可以明古今,以百姓为鉴可以得民心。陈永刚的人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责任能让平凡发光,而豁达的心态则是穿越人生风雨的底气。他就像一株扎根大地的树,深深汲取着生活的养分,既向上生长追逐艺术的阳光,又向下扎根拥抱脚下的土地,最终枝繁叶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东道园,一个城乡接合部的村子,听说过没去过,如今有了陈永刚先生的渊源,有机会定当郑重其事地去看一看,拜访一下艺术上“玩”得出彩,工作上“干”得出色的村中伏龙凤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