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村名由来 明历史 感文化——山东菏泽成武县
发布时间:2025-08-28 19:34 浏览量:8
行走在成武的乡间,如同翻阅一部鲜活的地方史志,每个村名都在低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展现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德、才情、忠义和孝道的崇尚。
在成武县城西北约五公里处,有个叫伯乐集镇的地方。镇政府所在的村子叫伯乐集村。这里因一位名叫孙阳的古人而闻名。孙阳是春秋时期的人,他有一项非凡的本领——善于相马,人们尊称他为“伯乐”。传说中,“伯乐”原本是天上一颗掌管马匹的星辰之名,因为孙阳相马技艺高超,如同马匹的知音,所以人们就用“伯乐”来称呼他。
相传伯乐年老后回到了他的故里——一个当时叫“王子村”的地方。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位给人们带来美名的智者,便将“王子村”改名为“伯乐村”。后来,因为这里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渐渐形成了集市,人们就又改称它为“伯乐集”。村子附近还有一座“伯乐冢”,也就是伯乐的墓地,仿佛在向后人证明这位相马大师最终归隐于此。
伯乐识马,寓意着发现和珍惜价值。这个地名不仅纪念了一位历史人物,更体现了人们对“慧眼识才”这一美德的赞美和向往。
在成武县城西南约九公里的地方,是九女集镇的所在地——九女集村。这个村子的名字,源自东汉汉和帝时期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
当时,村里有一位姓金的老汉,夫妇俩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九个女儿。在那个时代,没有儿子意味着无人养老送终,也会受人讥笑。金家的九个女儿为了打消父母的忧虑和面对外界的目光,共同立下誓言:终身不嫁,一起用劳动所得赡养父母。她们农忙时下地耕种,农闲时纺线织布,悉心侍奉双亲,直至二老寿终正寝。后来,九女去世后,人们将她们合葬于一穴,以表彰她们至纯至孝的德行。
这个事迹被官府知晓后,为了旌表这九位女子的孝行,便将此地命名为“九女村”。后世为了纪念她们,还修建了“九女庙”。庙内存有多块古碑,其中明代所立的“汉贞孝金氏九女故里”碑,至今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段跨越千年的孝道故事。九女集村的村名,因而成为“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生动的注脚。
位于成武县城东北部的党集村(现为党集镇政府驻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它北临古代的梁丘故地,那里曾是彭越和韩信会兵的地方,后来建起了齐王庙,至今还有歌谣流传,怀念这两位汉初名将。
党集村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东汉以后,原有的梁丘城逐渐衰落,后来有党姓族人从外地迁居于此,村子也因此更名为“党家集”,后来简称为“党集”。据记载,党氏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的,虽然如今村中已无党姓后人,但“党集”这个名字却延续了下来,记录了最早的开拓者。
党集村不仅历史久远,更难得的是村风淳朴,民重义气。清朝康熙二十四年,成武县遭受严重灾害,许多村民食不果腹。当时党集村有一位叫刘玫的贡生,心怀仁义,设法从长垣乡绅那里借来粮食二百担,分发给灾情最严重的几个村庄,救济乡邻,度过了难关。这种守望相助的义举,至今被传为美谈。
此外,在乾隆年间,党集村还曾与一位才女结缘。她叫唐恒贞,是清代一位女诗人,虽然并非本地出生,但一生游历山河后,最终落脚于党集村,并在这里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她著有诗集《桐叶吟》,其诗作清新脱俗,甚至得到了山东学正张鹏展的赏识,将她的诗收录于《山左诗钞》一书中。她的才情,为党集村增添了一抹文化的馨香。
在成武县东部,有一个镇子叫苟村集镇,因其镇政府驻于苟村集村而得名。这个村子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名将——苟变。
苟变年轻时跟随卫武侯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官拜大将军。在卫国平定之后,他又主张广修水利,发展农业,为百姓谋福利,因此深受乡民的爱戴。他去世后,乡亲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和恩德,就将村名改为了“苟村”。后来,这里形成了集市,便自然而然地被称为“苟村集”。
苟村集的名字,承载的是人们对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且心系百姓的杰出人物的怀念与敬仰。
在成武县南部,有一个天宫庙镇,镇政府的驻地是天宫庙村。这个村名的由来,与一座庙宇有关。
根据《李氏族谱》的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李氏一族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此地定居,当时这个地方叫“油铃集”。李氏族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庙,起初叫“天地庙”。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和人们的口口相传,“天地庙”这个名字逐渐演变成了更富有神话色彩的“天宫庙”。村子因庙得名,也就叫做了天宫庙村。
天宫庙镇在历史上也曾是区域中心。1949年时,它为成武县的第七区,后来在2001年,邻近的康集乡并入了天宫庙镇,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村名的演变,既反映了民间信仰的流变,也记录了移民和区域变迁的历史。
在九女集镇的智楼村西边约一里地,有个叫汪庄的自然村。这里现在看起来普通,但在历史上,它曾有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名字——留董里。这个名字与西汉大名鼎鼎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有关。
据清乾隆版《曹州府志》和道光版《成武县志》记载,相传汉代董仲舒在尚未显达之时,曾经路过此地。村里有一位老人遇到了他,并没有急切地询问他的姓名家世,而是热情地款待了他好几个月。董仲舒离开时,只留下了一个“董”字。后来,董仲舒受到汉武帝重用,成为一代大儒后,再次路过此地,老人这才恍然大悟,当年留宿的竟是这位贤人。人们为了纪念这段“重道不重名”的佳话,就将村子改名为了“留董里”,并在村里修建了“董子祠”,历代都有官员和文人墨客前来拜谒。
遗憾的是,历经漫长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元明时期的战乱和移民,留董里这个村名逐渐被人们遗忘。明朝崇祯年间,汪氏家族从曹县迁居此地时,因“留董”含义已不被理解,且村中无董姓后人,便以自己的姓氏将村子改名为“汪庄”。尽管如此,“留董里”所蕴含的尊重贤士、看重学问而非虚名的深厚文化内涵,依然是成武历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数字里的村落记忆在成武,不少村名巧妙地嵌入了数字,这些数字背后,往往藏着一段段生动的历史。
像四刘庄村(属大田集镇),就是由东、西、前、后四个刘庄合成,故名“四刘庄”。据刘氏族谱记载,明初为避战乱,刘氏始祖刘海从河南开封迁此立村,名刘庄。后来刘氏人丁兴旺,分居形成四个小自然村,故统称“四刘庄”。因村西南曾立有清代进士旗杆,故亦称“旗杆刘庄”。
还有李六村(属永昌街道),明初,山西洪洞县李家兄弟六人来此立村,便以李六为名。七里口村(现属永昌街道),因距离古成武县城约七华里,且地处路口,故名。八里河村(现属永昌街道),因距离县城约八华里,且村旁有河,故名。九女集的故事前文已述。十里口村(现属永昌街道),明初立村,因距离县衙十里,有南北岔路,故名十里口。
这些带着数字的村名,就像一串串密码,简单直接地记录下了家族繁衍、地理方位和历史事件,成为当地人共同的记忆坐标。
建筑与技艺的烙印村名也常常凝固了过去的建筑风貌和人们赖以为生的手艺。
小张楼村(张楼镇政府驻地),明万历年间,张氏先祖迁此立村,建土楼一座,村西有大沙洼,取名沙洼张楼。清光绪年间沙洼淤平,南有大张楼存在,遂改名小张楼村。
小桥村(属文亭街道),清初立村,因村前建有小桥,得名张小桥,后称小桥。高台庙村(属文亭街道),清初立村,村东有一高台,台上有一小庙,远远看去非常显眼,故名。宋楼台村(属孙寺镇),清嘉庆年间立村。传说有富户为防匪患修寨盖角楼,但刚盖好楼台因分家资金不足停工,因而得名。马阁村(属孙寺镇),明嘉靖年间马氏迁此立村。因村里盖有玉皇阁,远近闻名,故取村名为马阁。
以技艺闻名的村子有粉坊刘庄村(属天宫庙镇),明中期立村,刘氏族人开设粉房,生产粉条、粉皮等食品,生意兴隆,故称粉坊刘庄,现称粉刘庄。盆罐窑周庄村(属汶上集镇),明中期立村。周氏以烧制盆、罐、缸、坛等生活用品为业,产品经久耐用,畅销四方,故得名。炮声张庄村(属孙寺镇),明初立村,因该村民有加工鞭炮烟花手艺,历史上生产的鞭炮享誉四方,故名。编席刘楼村(属汶上集镇),明中期立村,因刘氏有编席手艺,且质量花色较好、产量大,并在村里盖楼多座,故名。
这些村名,仿佛是一幅幅缩略的民俗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祖先们的生活场景和智慧匠心。
古老地名的回响成武大地上的一些地名,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承载着更深层的历史文化信息。
比如防城村(属白浮图镇),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鲁国设西防以备宋国。地名“防”可能源自上古防风氏部落。孔子曾祖父孔防叔曾在此为官。东汉时曾设防东县。
歇马亭村(属孙寺镇),历史可上溯至汉代。传说汉代刘邦或东汉关羽曾在此歇马。也有说法“亭”可能指汉代基层治理机构“乡、亭、里”中的“亭”。
这些古老的地名,如同岁月的化石,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和曾经的重要地位。
漫步于成武县的乡村之间,每一个村名都如同一块活化石,封存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份情感,彰显着一种价值。
从伯乐集对“慧眼识才”的赞美,到九女集对“孝道”极致的诠释;从党集对“才情”与“义气”的传承,到苟村集对“建功立业、心系桑梓”的名将的怀念;再从天宫庙民间信仰的流变,到留董里“重道不重名”的千古佳话——这些散布在成武大地上的村庄,其名字共同编织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画卷。
这幅画卷,记录了成武的沧桑变迁,更沉淀了这里的人民世代尊崇的孝道、仁义、智慧、贤德、诚信等优秀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