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地图——我们的“心灵鸡汤”
发布时间:2025-08-29 07:21 浏览量:11
这里,我仅仅就“收藏”而论,不是站在地图学等的角度来考虑的;大千世界,收藏的种类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每个人当他喜好收藏一样东西,都有他自认为具有其收藏的意义和价值的,换言之,这也就是他收藏这个东西的动机了。那么,我们喜爱收藏地图的动机是什么呢?大致来说,地图一般都以印刷品的形式出现的(其它什么非纸质的怪异地图在此不论,亦不喜欢),也可以将它归为书籍之中,算是书籍当中较为独立特行的一类,就好比小人书,有专门收藏并为之“奋斗”、“痴迷”的人群。
德国藏书家乌尔夫·D·冯·卢修斯在其《藏书的乐趣》(三联书店2008年版)一书中,对书迷们藏书的动机作了深入的分析。那么,将他的分析融入至藏图当中,倒也恰如其分。
首先,很多收藏家的首要动机是喜爱美好的事物。地图,它在学科上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表示地面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在时间中发展变化状态的图形。”(武汉大学出版社《地图设计与编绘》2001年版)它的专业性、时效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以至于不少人都不相信还有把地图拿来收藏的;不过对于我们这些“爱图家”来说,地图不仅仅是地理事物或地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它还是艺术品。它也是具有美学意义、历史意义、社会史意义的物品。特别是早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以书籍装订形式(而非单张)成册的地图更为明显,那种以手工制图、套色石印,间或附带各式插图,再加上精致漂亮的装帧,给人以古色古香、古朴大方的地图本身之外的厚重的历史与艺术气息,令人产生浓浓的怀旧之情。一本装帧精美、印制精良地图,就如同一件优雅高贵的艺术品,无一不透露出了编制者的心血与辛勤劳动,在细细摩挲、翻阅之间,更感受到了那份好似欣赏艺术品般的喜悦及感动,当然更值得我们去倍加地爱惜和珍重了。
其次,收藏的第二个重要动机是抢救与保存。收藏行动表达的是怀念和崇敬之情,我们收藏任何一件物品首先是因喜爱而收藏,尽管有些最初可能是我们因喜爱而喜爱所以才无意识的把它们收集在一起,但久而久之,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对收藏的这些物品产生怀念和崇敬之情,时间愈长,感情愈深,进而也就会有意识的想把他们保存并珍藏起来;就像我们看见了一本即将投入炉火当中的老地图,也会飞身将它抢救出来,如同老朋友似的去呵护与爱戴它。这种因收藏而产生的动力彰显出了重大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乃至社会意义;抢救是为了保存,保存是为了让人们回忆过去、了解过去及证明过去,否则它就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得无影无踪。地图作为地理事物或地理信息的载体,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交通、通讯、工商贸易及工矿、农、林、牧、副、渔等等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地形、地质、土地利用、种族分布、人口密度、产业、气候、行政区划等等无一不在地图上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它所体现的人文自然景观都是不同的,所以它也是绝好的历史见证与资料,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它的疆域或行政区划、抑或自然环境等的变化及变迁都可以通过地图表现出来。我们抢救与保存这些老地图,既是为国家,也是为社会保存了一份难得的历史档案或佐证。
最后,藏书的第三个动机是个人对于某个特定主题或人物的强烈兴趣。比如拿破仑的忠实崇拜者就可能收集一切与拿破仑有关的书籍。喜爱收藏地图的人亦是如此,每当我们发现一本自己没有而又非常想得到的地图,往往都会“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非穷尽所能,定弄到手为止。并借助藏品不断深入这个领域,每增加一件藏品,我们的收藏主题就更加丰富、更加深化、更加清晰。我们对地图的强烈兴趣以致痴迷,说白了就是通过它能够使自己的个人愿望得到最大的释放和满足,以达到自得其乐的境界;这也就可以回答那些不理解与不相信的人了。收藏地图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高度稳定的核心,使我们的思想和追求有了一个固定的目标;(就我自己而言,已完全达到了一个公务员“八小时之外”必须自律的要求了)。人生也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和充实了;在收藏地图的过程中,我们自身能够得到变化和发展,尤其在心智方面,藏品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里程碑。收藏地图将会贯穿我们一生,它将是永久性的,以死亡而告终的“活动”,它也将始终陪伴着我们,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保持心智和感情的活跃。这也是我们收藏地图的终极意义,即便我们逝去,未来它也会在别的地方别人的收藏中重现,我们既保存了历史,又延续了历史,让它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它的伟大的社会史意义即在于此。
前面我们谈了收藏地图的动机,其实我们之所以要收藏的动机无一例外都体现了这种收藏的价值所在,它的价值即是通过它的美学意义、历史意义和社会史意义表现出来的;而非什么金钱价值或投资价值,有人曾问我收集了这么多地图到底值多少钱?我说对于不感兴趣的人来说分文不值,那样只会背离我们收藏的真正动机和初衷。在我们心中,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即便我们必须要用金钱来得到它们。但无论如何,它既是我们心中一座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一锅甜美的“心灵鸡汤”。
“读地图,已经成为我不肯割舍的习惯和爱好。心醉神驰中,感悟也源源不断。我把它当作一堂没有期限的课程。它既寄托了对丰富广阔的生活的向往,又是我和自己对话的方式,更是对母语和国土的一种注目仪式。”(《地图寻绎》,解放军出版社)
(2010年2月16日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