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出兵援俄展现实力,金正恩下跪为烈士授勋,西方集体失声?
发布时间:2025-08-30 00:30 浏览量:10
近段时间,事关朝鲜的金正恩下跪给烈士们授勋一事,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8月20日当天,平壤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本部大楼肃穆如铁。
原本召开会议时的主席台全部拆掉,换成三排烈士遗照墙,格外的醒目。
金正恩正在遗照墙之前,指尖划过墙上一张又一张年轻的面孔。
他们的年龄有18岁、20岁、30岁和40岁不等。
虽然永远凝固在相框中,但是眼神却格外坚毅。
金正恩单膝跪地,为一名又一名烈士遗照戴上了勋章。
最下面的一排有37名烈士,金正恩就下跪了37次。
虽然在我们的眼中,金正恩往往以一个戏谑的形象出现,但是在当时那一刻,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是值得所有朝鲜军人爱戴的。
如此隆重的纪念仪式,如此屈尊的肢体表达,无论在任何价值观之下,都代表着极高的敬意,也是符合东方人的审美的。
那么金正恩为何举办如此隆重的纪念仪式,又是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姿态?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些军人值得金正恩这样做。
就拿几名朝鲜烈士的实际案例来说。
比如说41岁的卢南石,为了炸毁乌军的机枪火力点,抱着手榴弹发起冲锋,身中16枪后,选择与乌军同归于尽。
还有38岁的金哲基,被乌军的无人机炸断一条腿之后,没有撤离,而是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机枪的子弹。
再比如说35岁的赵赫哲,被炮弹炸断一条腿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止血带救助其他伤员,最终牺牲。
还有22岁的李光恩,受伤后为了阻止战友冒险营救,拉响光荣弹自杀。
也许是命中注定此人命不该绝,光荣弹只炸掉了自己左臂,然后又用右手拿起手榴弹抵在自己的头上自爆。
最令人动容的就是,赵哲元小队长和11人组成的战斗小组,在击退敌人六次反攻之后,弹尽粮绝,通过无线电呼叫炮火支援,高呼“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诀别之后,全员自爆。
【金正恩为烈士,下跪授勋】
为何我们看到这些事迹会动容?
那是因为我们的先辈,同样以这样的勇气和敌人拼死战斗过。
如今时过境迁,当我们以为堵枪眼只是教科书上的故事之际,当我们以为舍身炸碉堡只属于那个理想主义激情燃烧的年代时。
在2025年的今天,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朝鲜军人的表现。
这真的是让人五味杂陈。
我们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迹了?
就连金正恩在授勋仪式上都表示,自己对海外作战部队官兵的表现感到“震惊、冲击很大”。
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任何一个时代,人类永远对勇气充满敬意。
当然,也有人表示怀疑,声称这是“朝宣部”的宣传之词,不值得信任。
对此,我们可以看看朝军的盟友和敌人的评价,也许能让我们更加真切理解这支军队。
就连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在公开汇报中都指出,朝鲜士兵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展现出了“高度专业素养”和“英雄气概”。
在库尔斯克州普列霍沃村的战斗中,朝军为了达到战役的突然性,在没有进行炮火准备的情况下,用一个营的兵力,冒着风雪直接冲入乌军2.5公里的雷区。
用“一字长蛇阵”战术尽量减少触雷的机会。
用血肉为代价穿过雷区冲入乌军阵地,最后全歼乌军。
同时在旧新索罗齐纳战斗中,朝军弹尽粮绝,引爆炸药和乌军同归于尽,让半径80米的黑土地化为焦土。
也让俄军将领和强行士兵深受震撼。
对此,乌军给朝军的评价是,学习能力极强,进入俄罗斯没过多久,就学会了应对无人机的方法。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及其残酷,让一个人甘愿牺牲,吸引无人机飞手的注意,尽量让无人机以稳定的轨迹飞行,给友军用步枪拦截无人机制造机会。
事实上,这种战术并拦截不了多少无人机,一旦拦截失败,反而会让充当诱饵的那名士兵必死无疑。
而且最让乌军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在朝军入俄之后,参战一年多,参战人数达到上万人,乌军总共抓了多少名俘虏?
只有两个人。
这不是君明胡说,而是不争的事实。
其中一人是被炮火冲击波震晕后被俘虏的,另外一人是用光荣弹自杀的时候,手被打掉导致光荣弹落地而被俘虏。
这两人可不是主动投敌的。
对此,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英烈墙上,不少人都是为了避免被俘虏而拉响光荣弹,其中不乏三四十岁的军官。
这不就是当年我们的先辈们,“宁死不当俘虏”的战斗意志吗?
【朝军入俄参战,宁死不降】
因为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的军队,无论是朝鲜还是中国,均有“宁死不降”的文化传统。
只不过这种战斗意志的背后,虽然会带来更大的战果,但是也会带来更大的伤亡。
比如说,库尔斯克战役历时五个月的时间,俄军一个作战旅阵亡数量差不多在500人至800人左右。
朝军派出两个旅进入库尔斯克,而朝军的战斗作风极为泼辣,进攻属于悍不畏死,视俘虏为耻辱。
这样一来,朝军的伤亡很有可能超过了俄军,俄军伤亡人数大约在2000人左右。
按照1.8:1进行计算,朝军的负伤人数可能在4000人左右。
相当于1.2万名朝军,付出一半伤亡的代价之后,依旧选择死战不退。
这一点让承平数十年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可谓是刮目相看。
甚至让西方集体失声。
而朝军来自东亚,这是蒙古西征1000年后,第一次踏足东欧,极具战略意义。
同时还表现出悍不畏死的战斗意志,让周边国家更是刮目相看。
伴随着朝鲜此次出兵援俄之后,全球范围内,估计无人敢小看朝鲜。
当然,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金正恩不可能不心疼。
毕竟,此次出兵援俄的朝军,年龄在三四十岁左右,无论是战斗意志还是战斗水平,绝对属于朝军的精锐。
如今出现如此之大的伤亡,也代表着朝鲜的损失极为惨重。
那么此举为朝鲜换来了什么?
有的人会认为是石油、粮食和军事技术。
但是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朝鲜确实缺石油和粮食,同样也缺军事技术,但是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也是这么过来的,为何此次选择趟库尔斯克这趟洪水?
所以,朝鲜可不仅仅是为了石油和粮食,而是想要一个机会,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
试想一下,全球200多个国家,为何能数得着的国家,只有那么几个?
为何百年前的列强,如今还是列强?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先发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
后发的国家,一步跟不上,只靠自己卧薪尝胆,数十年估计也跟不上,还会越落越远。
而后发国家如何逆天改命?
那就是交“血税”。
要知道,“血税”起源于奥斯曼帝国,当时奥斯曼帝国有一种征兵的方式叫做“德夫希尔梅”,其核心内容就是针对一些没交钱的基督教家庭。
让其交出男孩代替税金,送入军队进行训练,长大之后还要为帝国出征。
如今,后发国家通过出兵帮助先发国家打仗,也成了另一种形势的“血税”,换来的就是国家发展工业化的第一桶金。
【为了朝鲜,朝军交了血税】
别认为“血税”很残酷,其实大国需要小国帮忙打仗的机会,是很少的。
数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都未必有一次。
大国也是比较现实的,每一次投入都是需要有所收获的,不付出血的代价,别想从大国身上薅羊毛。
这种百年难遇的机会,如果能抓住了,就能逆天改命。
如果抓不住,就会一直沉沦。
回想一下,韩国当初是如何从一贫如洗走向发达国家?
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向美国交了“血税”。
在1964年至1973年的九年间,韩国先后向越南战场派出约32万人的兵力,不仅替美军干了很多屠戮拼命的脏活,还付出1.6万人伤亡的代价。
正是基于这一点,韩国不仅获取20个师的美元薪水,还获得高达10亿美元的军需订单。
还有大量韩企在越南帮美军修机场与港口,赚取大量外汇。
有了这些外汇,韩国才有钱引进技术、购买设备、建设工厂,打造出汉江奇迹之后,一飞冲天。
否则朴正熙无论如何折腾,也属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如今朝鲜向俄罗斯交“血税”,不过是学习韩国的经验罢了,大哥也不用笑二哥。
更别提,如今的朝鲜也确实没有选择。
朝鲜是一个封闭、落后、贫穷,偏偏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心气。
但是想要发展,朝鲜能拿出来的筹码太少了,原本想用核武作为筹码,但是看到乌克兰下场之后,朝鲜对所有的所谓大国承诺,失去了信任。
对此,朝鲜自然不能选择就这样封闭和落后下去,这不是朝鲜想要的。
这个时候,俄乌冲突爆发了,让朝鲜看到了机会。
面对僵持不下的冲突,俄罗斯缺少的是军火和兵员。
对此,有的人就说,俄罗斯可以说服中国开放军火产能,足够俄罗斯把乌克兰推平了。
还有人说,俄罗斯可以进行国家总动员,爆兵200万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俄罗斯给不出中国想要的筹码,如果进行国家动员,代价又比较大,俄罗斯只能将目光投向朝鲜。
毕竟,俄罗斯拥有朝鲜需要的石油、粮食、军事技术,甚至拥有朝鲜需要的工业转移。
这恰好是俄罗斯可以提供的。
于是俄朝双方就敲定了合作,朝军入俄作战,将乌军赶出俄罗斯领土。
虽然朝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相比收获,依旧是值得的。
对此,朝鲜收获了什么?
廉价的石油可以用来生产化肥,让粮食增收。
经过加工之后灌入农机,提高生产效率,廉价的小麦能让每一个朝鲜孩子都吃上饱饭。
更别提来自俄罗斯的军事技术了。
这可以说让朝鲜拥有属于自己的洲际导弹、间谍卫星、大型驱逐舰、高超音速导弹,保证了国家发展,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打断。
【朝鲜洲际导弹的实力,不容小觑】
再加上朝鲜获得工业化的机会。
就在朝军入俄作战之后,朝鲜公布国家级经济战略,也就是“21×10区域发展规划”正式实施。
具体内容就是,每年选定20个市郡建设现代化工业工厂。
通过十年周期,建设覆盖全国的产业集群,推动国家再次工业化。
短短一年的时间,首批20个市郡工厂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其中成川郡、新浦市等项目率先实现了投产,一些工厂甚至已经用上了机械臂。
这当然不是朝鲜能够搞定的,在中国对朝贸易比较谨慎的前提下,唯一的来源可能就是来自俄罗斯。
再按照这样的局势发展下去,未来十年,朝鲜的前途不可估量。
单纯意义上来说,朝军献血换来的东西,其实不亚于当年韩国出兵越南。
人命是无价的,也是宝贵的,这也是朝鲜唯一能拿的出手的东西。
毕竟,国运之机转瞬即逝,俄乌冲突一旦结束,国运的时间窗口就没有了。
如果你是金正恩,你会如何选择?
这就是小国的无奈和悲情,一个国家想要活着,就要有一群人牺牲。
那些在异国升起国旗的朝军,那些躺在棺木中回国的年轻生命,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也是国运代价的承担着。
在朝鲜公布的作战录像中,跨年夜,朝军在积雪中写下了“2025”,全程保持沉默,没有欢呼新年,近乎殉道者的沉静。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是不可兼得,舍生自然要取义。
对此,咱们不得不说,朝鲜不愧是钻研儒家文化千年的国家,一个个的个体在历史关头做出抉择,也充满了儒家的悲壮之美。
在30年前,朝鲜的“苦难行军”,人民军需要粮食,2600万人民给了他们粮食。
30年后,朝鲜处于历史转折的关头,2600万人民需要朝军的血。
然后朝军付出巨大牺牲,成全了自己的国家。
这就是朝鲜的“血税”。
试问一下,未来全球谁还敢小瞧朝鲜,西方对此只能选择集体失声,无法用任何方式进行反驳和贬低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