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方岳写给高稼的一封回信
发布时间:2025-08-25 04:24 浏览量:11
方岳(1199年-1262年),字巨山,号秋崖,绍定五年(1232)进士第一名,因忤犯权相史弥远被降为第七名。
根据高稼的官职:沔州通判的在职时间来推算,方岳这封回信的写作时间应在:绍定二年到三年(1229年底-1230年初)此时的高稼,刚刚被四川制置使桂如渊起复,负责收拾前任四川制置使郑损留下的烂摊子。(1227年大蒙古帝国第一次入侵南宋,蜀帅郑损一枪没打,就下令弃守南宋西北边境的五州三关,带着小姨子和贪污来的巨款跑了,史称:丁亥之变。)
早在战前,高稼、魏了翁、赵彦呐等人,就曾预言四川制置使郑损会坏蜀,对其进行弹劾,却被冠以毁谤罪去官降职(郑损是宰相史弥远的亲信),其中魏了翁最惨(带头弹劾郑损),直接被贬到湖南靖州六年。而被桂如渊最早起复的高稼,立刻就向宋廷举荐了自己的好友方岳到四川做通判(此时高稼因重建边境有功,准备升任洋州知州),而最后方岳并没有赴任四川,而是留在安徽滁州做了一名教授(地方学官),端平二年(高稼牺牲那年)加入淮东制置使赵葵的幕府,后来方岳曾为营救高稼之子高斯得,与贾似道、丁大全等奸臣在庙堂上搏击,由于势弱,奸党秉国,最后二人双双被贬到福建做官(调离宋廷权力中心),后又双双辞官退隐山林,不再过问朝政,南宋灭亡。
【原文】《回高通判》 方秋崖(方岳,号:秋崖)
父老何自为郎,起而予郡;天子使来监汝,伟甚题舆。曾分风月之平,共倚江山之重。恭惟某官,三苏公之翁季,四蜀郡之精英。航滟滪而东南,本朝无出右者;旁觚棱而上下,别驾宁可再乎。岂不以吾民之袴襦,政欲为此邦之襟带。春台乐只,秋觐遄哉。不俟驾行,亦颇哀老子否?径排闼入,得毋呵醉尉耶?盖以某生而草茅,老于荆棘。耕宽閒,钓寂寞,吾亦自安其天;履巉岩,披蒙茸,道之不行也命。岂意白云之深处,有来黄纸之除书。辞不获而敢前,谁则恃而不恐。有监州而无蟹,何乐于予;得尺素而烹鱼,以喜为惧。未尽山林之习气,尚惟襟度之包荒。
白话译文:
您(高稼)本已辞官归隐,如今再度出山执掌州郡;天子派您来监察此地(沔州通判),盛赞您的气度不凡。昔日我们曾共享风月清谈,一同倚重江山社稷。恭敬想到您既是三苏先贤(苏洵、苏轼、苏辙)般的文坛领袖(高稼与三苏是四川老乡),更是西蜀之地凝聚出来的精英。
您跨越山河顺江东下来到东南,当朝无人能出您之右;您曾侍立宫阙参政议政,岂能再屈就通判之职?这难道不是因百姓需要贤能的父母官,正需要您来维系此方水土的安宁。愿您如春日高台般受人民爱戴,且早日入京觐见。
您不待车驾备好便即刻赴任,还顾念着我这老朽之人的境况,您直推门扉而入的豪气,难道会怕醉尉呵斥那般琐碎阻碍?
(这里,方岳把高稼比喻作汉朝李广,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讲的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一段遭遇:
李广一度被罢官闲居,暗示高稼此前的遭遇,有一天夜晚李广带着随从饮酒归来,路过霸陵亭。霸陵尉(负责看守陵寝的小官)当时也喝醉了,便大声呵斥(“呵”),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上前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仗着酒劲,嚣张地说:“就算是现任将军也不准夜行,何况是前任!”强行扣留了李广,让他只能在亭下过夜。后来李广被重新起用,他特意要求把那个霸陵尉调到自己军中,随后就把他杀了。这个故事一方面显示了李广的睚眦必报,但更经典的情景是英雄失势、被小吏欺辱的落魄场面。“醉尉呵人”从此成为典故,意指小人得志,仗势欺侮失势的贤者。)作者在这里是用这个典故来形容高稼:赞美高稼的权势与气魄: 说高稼“径排闼入”,是形容他复出赴任时雷厉风行、势不可挡的姿态。高稼拥有天子赋予的权威和自身的豪情(铜竹昔时膺凤诏),行事果断,没有任何犹豫和阻碍(暗指不会遇到“醉尉”这种不识好歹的人来阻拦他)。暗示高稼的得势与显赫: 反问“得毋呵醉尉耶?”意思是:以您今时今日的地位和声威,还有哪个不识相的“醉尉”敢来拦路呵斥您呢? 这是极力说明高稼正深受宋理宗的重用,权势正盛,无人敢挡。对比自身的落魄: 这句话也暗中对比了作者方岳自己当时的处境。李广被“醉尉”所欺,是在他失势罢官之时。方岳刚说自己“老于荆棘”,是个布衣草民,正是“失势”的状态(与高稼之前的境遇一样)。方岳提到这个典故,也是在微妙地流露出一种对自己可能遭遇“世态炎凉”、“人微言轻”处境的担忧。赞美高稼如今“无人敢呵”,反衬自己“人皆可呵”。想我一介布衣,老于乡野荆棘之间。耕锄宽闲之地,垂钓寂寞之滨,我本已安于天命;攀越高峻岩壁,拨开丛生杂草,也深知理想难行乃是命运使然。岂料我在这白云深隐之处,竟还能收到朝廷的黄纸诏书。推辞不得而勉强赴任,我又能倚仗谁,换谁收到这封诏令,心中能不恐惧呢?
昔有监州却无蟹可赏,我何来欢欣?但我收到您的书信,如得烹鱼之尺素,反而欣喜中带着惶恐。我未能褪尽山野之人的习性,还望您海涵包容。
典故出处: 源自欧阳修《归田录》记载的一个故事。
宋朝皇帝为防止知州专权,设置“通判”(即“监州”)一职来分权和监督。
有个叫钱昆的少卿,被派到地方做官,别人问他想去哪里做官,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足矣。”意思是:只要去一个能有螃蟹吃(暗示做个横行无忌的知州、知府)、又没有通判监督的地方就满足了。这个典故后来用来形容:身处一个有名无实、受人牵制的尴尬职位,或令人不快、不得自由的处境。
典故出处: 方岳借用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名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尺素”指书信(古代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烹鱼得书”比喻收到了珍贵的来信。
在文中的含义:
“得尺素而烹鱼”:这里指方岳收到了(高稼)的来信。高稼是地位很高、令方岳尊敬的人,所以收到信本应是一件大喜事。
“以喜为惧”:但是,方岳却把这份喜悦当成了恐惧。
为什么?结合上下文,这封信很可能不仅仅是问候,还可能包含了劝勉、期待,或者与任命相关的事情。作者方岳本是一个安于山林野趣的“草茅”之人,能力有限,很怕辜负高稼对自己的厚望。高稼对方岳的看重和来信,反而给方岳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整句意思:我(方岳)很荣幸地收到了您(高稼)的来信,但这份荣幸却让我心生畏惧(生怕自己才德不足,辜负您的期望)。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极其精妙地表达了作者方岳在同时收到朝廷诏令,以及好友高稼的信件后的那种矛盾心理:
对朝廷官职的态度:朝廷给我的这个官位(可能是通判),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只有约束而没有乐趣(“无蟹”),所以我并不开心。
对友人高稼的态度:您这样的大人物给我来信关心我,我受宠若惊,但惊大于喜,反而让我很害怕,因为深感自己能力有限,配不上您的赏识和期待。
(可能当时高稼向宋廷举荐了方岳,所以宋廷向方岳颁发了「通判」的任命诏书,通判一职在宋朝,并不一定需要进士身份才能胜任,举荐门、荫补门、甚至捐官的途径,都可以得到“通判”的朝廷任命,相当于今天的市纪委)
简单来说,这两句的意思是:
“我得到了一个像‘通判’一样无趣又尴尬的官职,这有什么可高兴的?而收到您珍贵的来信,我在欣喜之余,更多的却是害怕(认为自己才不配位,辜负了高稼)。”
这种“以喜为惧”、“荣而不乐”的复杂情感,非常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淡泊名利、谦逊自知,而又被迫出山的南宋士大夫形象。
这一封方岳写给高稼的回信内容,同样印证了福州茶园山端平宋墓出土帛幡中对墓主的描述:“仁恩更愿及儒生”,以及《宋史高稼传》中对高稼的总结:“稼为人慷慨有大志,闻人有善,称之不容口;不善,面折无所避。推毂人士,常恐不及,视财如粪土。死之日,闻者莫不于邑流涕。”
- 上一篇:七旬工笔画家王国英:义务授徒传技艺 丹青飘香留美名
- 下一篇:兵妈妈幸福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