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舍命帮红军,如何强渡大渡河,为何成奴隶十七年,最终结局如何
发布时间:2025-08-31 18:05 浏览量:7
1935年的大渡河畔,一个年轻船工纵身跳河,不仅改变了红军的命运,更让自己的人生从此跌宕起伏。
谁也没想到,当他帮助了红军后,却为自己埋下十七年奴隶生涯的祸根,他仿佛突然从人间蒸发了一般。
这个船工是谁?是如何帮助红军的,为何又会选择跳河?可此后怎么会成为奴隶,最后他能否等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1935年5月,大渡河水势汹涌,浊浪滔天,红军长征至此,被这条天堑挡住去路,身后是国民党军队紧追不舍,前方是对岸敌军严阵以待,处境岌岌可危。
大渡河自古就是天险,遥想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四万大军在此全军覆没。
七十二年后,历史仿佛要重演,蒋介石调集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声称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红军先遣队抵达安顺场南岸时,眼前景象令人绝望,汛期的大渡河宽度已经超过三百米。
眼前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对岸国民党军队构筑坚固防御工事,机枪阵地居高临下,更致命的是,沿岸所有船只都被国民党军队收缴或破坏。
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站在河岸,不禁眉头紧锁,因为作为川军名将,他比谁都清楚大渡河的危险。但身后追兵已至,红军必须尽快渡河。
就在这时,侦察兵带来了一个关键情报:当地有个叫帅仕高的年轻船工,水性极好,人称船王,也许会有办法。
刘伯承闻言,连忙问此人在何处,得到地址后,立刻派人登门拜访,而帅仕高此时正躲在家中,那他有办法吗?
国民党多年的宣传,让帅士高对共产党充满不信任,但透过门缝看到的景象让他困惑:
这些军人看起来很年轻,不仅没有传说中的凶神恶煞,反而把为数不多的干粮分给路过的孩童。
特别是那个只有十五岁的小战士,瘦得颧骨高耸,却坚持把自己的草鞋送给赤脚老人。
前两天红军来访,他都没有开门,直到红军第三次敲门时,帅仕高终于打开了门,而红军没有强迫他,而是详细解释当前的处境和革命的意义。
帅仕高终于被一句话打动,那句话就是,我们也是穷苦人出身,现在要北上抗日,为老百姓打天下。
看着这些和自己一样贫苦的军人,帅仕高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好!老子跟你们干!”
帅仕高不仅答应亲自掌舵,还找来七名经验丰富的船工,临行之前,他让家人煮了珍藏的白米,这顿最后的晚餐吃得格外沉重。
所有人都知道,对岸的机枪射程足以覆盖整段河道,这一去很可能就是永别了。
5月25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帅仕高和其他船工一起,驾驶着仅有的一艘木船,载着十七名红军勇士,向对岸飞快驶去。
船刚一出发,对岸的枪声便如雨点般密集响起,子弹呼啸着掠过水面,在船周围溅起无数水花。
炮弹不时在附近爆炸,巨大的冲击波让木船剧烈摇晃,仿佛随时都会导致散架。
帅仕高紧握着船桨,汗水和河水交织,混在一起顺着脸颊流下,他双眼紧盯着对岸,用尽全身力气操控着船只,在汹涌的激流中艰难前行。
当木船快要接近对岸时,意外终究还是发生了,湍急的河水突然翻涌,将船冲向一块巨大的礁石,船身猛地一震,眼看就要撞上去翻船,这如何是好?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帅仕高毫不犹豫,带着三名船工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用肩膀死死顶住船身,另外几名船工则奋力用船篙撑着岸边。
冰冷的河水裹挟着泥沙,疯狂冲击着他们的身体,子弹在耳边嗖嗖作响,但他们丝毫没有退缩。
在几人的合力之下,木船终于缓缓靠岸,十七名红军勇士迅速跳上岸,一阵激烈的战斗后,成功占领了渡口工事。
红军占领渡口后,帅仕高没有停歇,又四处奔走,找来七十多名船工,他们分成几班,日夜不停地摆渡,七天七夜未曾合眼。
这些船工同心协力,将七千多名红军成功送过大渡河,为红军彻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北上抗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渡河结束后,彭德怀特意找到帅仕高,递给他八块大洋表示感谢,并郑重地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会回来报答你。”
帅仕高看着彭德怀坚定的眼神,用力点了点头,他心里终于相信,红军是为老百姓的。
然而红军刚刚离开,灾难很快降临,国民党很快卷土重来,得知帅仕高等船工帮助过红军,立刻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他们将帅仕高列为头号追捕对象,张贴告示悬赏捉拿,并将帅仕高的父亲被抓进监狱,一直严刑拷打,导致他最终惨死狱中。
他的兄嫂也受到牵连,被折磨得苦不堪言,后来为了活命,帅仕高不得不逃离家乡,自此开始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他一路翻山越岭,躲避着国民党军队的搜查,最终流落到大凉山深处的一个民族部落。
那个部落的人见他是陌生人,心里并不信任他,而为了求得一条生路,他无奈之下只能忍气吞声,被迫成为这个部落的奴隶。
此后十七年里,帅仕高过着艰难的生活,每日天不亮就要起来干活,砍柴和放牛,牵马和喂马,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毒打。
到了晚上,他只能睡在潮湿的马厩或稻草堆里,潮湿的环境让他的一只眼睛渐渐失明,另一只眼睛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如此,他从未忘记自己帮助红军渡河的经历,也始终坚信红军会回来,一定会解放像他一样受苦的百姓。
烽火渐行渐远,转眼间新中国成立,解放军部队进驻大凉山,进行剿匪平叛,不料在清理一个恶劣部落时,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汉人奴隶。
他头发蓬乱,身上只披着一件破旧的蓑衣,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另一只眼睛也浑浊不堪。
当战士告诉他,他们是解放军,是当年的红军,这个奴隶浑浊的眼睛里,突然闪过一丝光亮,颤抖着说:“我认识红军,我当年还帮他们渡过大渡河。”
战士惊讶不已,经过仔细询问,才终于确认,这个奴隶就是他们苦苦寻找多年的帅仕高。
原来当年在强渡大渡河后,刘伯承和彭德怀一直没忘记立下大功的船工,多次下令寻找他们,却始终没有帅士高的消息,不禁都以为他不在人世了。
部队立即将这个消息上报,并派人将帅仕高接到雅安,为他安排住处,治疗眼疾。
直到这一刻不久,帅仕高回到阔别十七年的安顺场老家,终于过上安稳生活,得以娶妻生子,重拾了久违的幸福。
1965年秋天,彭德怀出任西南三线建设第三副总指挥,在石棉县检查工作时,得知帅仕高正在当地的石棉矿医院治疗眼疾,立刻赶去看望。
走进病房,彭德怀紧紧握住帅仕高的手,感谢当年多亏了他,两人一时间百感交集,泪水湿润了眼眶。
两人聊起当年强渡大渡河的情景,临别时彭德怀送给他三十块钱,还有三包大前门香烟,并嘱咐医生要好好治疗他的眼睛。
后来,知道帅仕高眼睛不好,彭德怀还特意送他一台收音机,让他能听听外面的世界。
帅仕高身体好了些后,始终不忘那段历史,经常向游客讲述红军强渡大渡河的事,用亲身经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1985年,帅仕高应红一团的邀请,赴广州军区参加红军强渡大渡河50周年庆典,此后也有不少将军领导来探望他。
1995年12月13日,帅仕高在安顺场老家安然离世,享年八十四岁,当地政府单位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十二年后,在全国十大爱国拥军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帅仕高荣获“爱国拥军新闻人物特别奖”,这份荣誉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肯定。
帅仕高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船工,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他用勇气和力量,帮助红军渡过天险大渡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尽管遭受多年的苦难,但他始终坚守着对红军的信念,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从冒死摆渡的英雄到失明十七载的奴隶,命运碾过他的脊梁,却未能折断那份朴素的信念。当七千红军踏过他撑起的渡船奔向新生时,这位船工用半生的颠沛,完成了最壮阔的摆渡:
从黑暗驶向光明,用伤痕累累的身躯,搭成了通向黎明的桥。
看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中国军网.《军旅作家为何对长征时老船工帅仕高念念不忘》.2016-10-25
【2】中国青年报.《记者再走长征路:大渡河船工帅仕高:第一个站出来为红军摆渡》.2019-07-28
【3】方志四川.《回忆老船工帅士高等应邀参加“红一团”建团纪念活动》.2023-07-24
- 上一篇:到底是谁写了《世说新语》
- 下一篇:浙江举行林则徐生平史绩全国“十馆联展”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