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抗战英雄谱】苗可秀:从流亡学生到少年铁血军总司令
发布时间:2025-09-01 10:44 浏览量:10
编者按:
白山黑水间,曾回荡着辽宁儿女抗击日寇的雄壮号角。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起点和东北抗联的重要活动区域,辽宁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不朽的抗争记忆。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辽宁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杨靖宇率部在辽东边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用草根树皮充饥仍死守阵地;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在凤城、岫岩一带屡创歼敌奇迹;无数矿工、农民自发组建抗日武装,以土枪、大刀对抗侵略者。抚顺平顶山惨案中,手无寸铁的百姓用生命诠释不屈;鞍钢工人破坏机器,让敌人的工业掠夺屡屡受挫。
十四年浴血,辽宁不仅是抗联的物资补给地,也是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之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英雄的鲜血;这里的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辽宁人民对民族独立的执着坚守。
今日回望英雄谱,我们铭记的不仅是硝烟中的牺牲,更是辽宁大地孕育的抗争精神——这精神,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骨气和脊梁。
苗可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亡时刻,一位东北大学学子投笔从戎,抗日救亡,组建“中国少年铁血军”。
他说:“绝对的要抗日,绝对的要替东北人争一口气!”
面对生死抉择,他坦然赴死,留下一封绝笔,为儿子起名为“抗生”,希望儿孙一定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
他还嘱托好友,“须知牺牲是兑换希望的一种东西,我们既然有希望,便不能不有牺牲”。
他就是苗可秀。
苗可秀,辽宁本溪人,1926年考入东北大学中文系。
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北平的苗可秀本该继续学业,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他便投身抗日,成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一员。
1932年春,苗可秀秘密返回故土,会见原辽宁省凤城县公安局长、与他同为本溪老乡的邓铁梅。
当时,对日军暴行义愤填膺的邓铁梅已经在辽东三角地带揭竿而起,苗可秀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遣,联络邓铁梅共同抗日。在赤手空拳、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他们自己组建起一支顽强的抗日队伍。
苗可秀以最大的热情参与着战斗,也不断向救国会传递着前线的见闻与消息。
1934年春,东北民众自卫军开始分散游击,部队化整为零。
此间,苗可秀邀请赵同、赵伟、白君实、刘壮飞等人在岫岩县南三道虎岭的山坡上召开会议,会上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抗日团体——中国少年铁血军,苗可秀为总司令,赵同为参谋长。其宗旨是“用黑铁赤血精神,采全民之革命手段,收复东北”。
因为参加铁血军的都是具有强烈爱国心的爱国少年,因而战斗力较强,同时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到1934年末已经发展到300余人。这位文质彬彬的大学生在抗日实践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辽南义勇军杰出领导人。
1934年5月,邓铁梅被叛徒出卖,苗可秀筹划了营救邓铁梅的行动,由于行动被日军巡逻队发觉而失败。邓铁梅牺牲后,苗可秀对东北民众自卫军余部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整顿,对外公开了少年铁血军的番号,开始以铁血军的名义进行活动。由于声名大振,铁血军遂成为日伪军的主要“讨伐”对象。
1935年5月,日伪军共3000余人对三角地区义勇军进行更大规模的“围剿”。铁血军决定化整为零,在山林地带以大队或中队为活动单位分散游击。
在当时的形势下,铁血军在白天活动十分困难,只能在夜里行军。6月13日晚,苗可秀率部由凤城渡大洋河向岫岩方向移动至羊角沟。被村中汉奸告密,日伪军深夜赶至,与苗可秀发生战斗。在撤退途中,苗可秀被炮弹炸伤。为了不拖累部队,他让战友们先撤,自己和几个负伤战士在山林中养伤。苗可秀的伤势日渐严重,几经周折,他们找到一位医生,但没有药,医生也没有办法,最后医生答应可以帮助进城买点药。不幸的是,这位医生被敌人逮捕,后经不住严刑拷打,说出了苗可秀的藏身地。日伪随即开始大规模搜捕。几位受伤的战士抬着苗可秀迅速转移,但被敌人发现,不幸被捕。
苗可秀被捕后,被敌人押解到凤城,关在车站日本警察署的地下室里。敌人企图诱降苗可秀,都被苗可秀断然回绝。
当时,一位年长的狱警被苗可秀的爱国精神触动,答应帮忙将遗书传递出去。
其中一封是写给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王卓然、卢广绩、阎宝航、车向忱等负责人的,另一封是写给同窗好友张亚轩、宋忱的。在信中给儿子起名“苗抗生”,勉励儿子继承父亲遗志,为抗日而战斗终生,还拜托老师收养不知流亡何处的妻儿。他嘱咐同志,为抗战到底“当益努力”,并托他们为他“在西山购置一卧牛之地,为余营一衣冠冢”,并说:“凡国有可庆之事,弟亦当为文告我。”
1935年7月,苗可秀慷慨就义,年仅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