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羊为姓清廉良善

发布时间:2025-09-01 08:00  浏览量:7

▌管弦

羊,“五畜”之一,性格温顺、平和。

“羊”是象形字,“象头角足尾之形”。上古人过游牧生活,羊长得壮,繁殖力强,被视为吉祥之物。

“吉羊”即是后来的“吉祥”,《说文》解释“羊,祥也”。“羊”,与“祥”“阳”谐音,除了寓意吉祥如意,还象征着美丽、善良、安泰,成为文化的载体。

以羊为姓,屈柔有度,清廉良善,重情重义。

(南宋)李迪《春郊牧羊图》

(元)赵孟頫《二羊图》

(南宋)陈居中《四羊图》

泰山望族

羊是从野羊驯化而来的,自古是肉食和毛皮的重要资源。羊的驯化和饲养历史悠久,河南、河北和陕西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都出土过羊骨或陶羊,说明中国不论南北,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开始养羊了。

商周时期,羊常用于祭祀和殉葬。《卜辞》记载祭祀时用羊多达几百,甚至上千只。《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可见商周时养羊业之发达。商代青铜器常用羊首作为装饰,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铸造极为精美。

西周设“羊人”一职掌管祭祀用羊。《周礼·夏官·羊人》载,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祭祀,割羊牲,登其首。凡祈珥,共其羊牲。宾客,共其法羊。凡沈辜侯禳衅积,共其羊牲。若牧人无牲,则受布于司马,使其贾买牲而共之。”

“祈珥”是一种衅礼,是古代重要的祭祀仪式。“沈辜侯禳衅积”是《周礼》中记载的五类祭祀仪式,分别针对不同目的和场景,共同构成周代的国家祭祀体系。其中,“沈”为沉祭,即将祭品(如羊等牲畜、玉帛)沉入水中,祭祀河川之神,祈求水域安宁、消除水患;“辜”为磔牲之祭,即肢解牲畜,以血肉分散献祭,以驱除瘟疫或凶邪。“辜”常与“沈”合并为“沈辜”,代表对自然神与灾异的双重应对;“侯禳”为祈福禳灾的季节性祭祀,目的是迎接祥瑞(如丰收、吉兆),祈求风调雨顺等。“禳”为除灾,包括禳除凶咎(如旱灾、兵祸、疾疫等);“衅”为器物启用的血祭净化仪式,目的是为新制邦器(礼器、军器)或建筑(社稷坛、宫室)祛邪开光,象征赋予神性与洁净;“积”为燔柴升烟的燎祭,为祭祀天神,通过堆积木柴焚烧祭品(如牲畜、玉帛),让烟气上达神明,祈求庇佑。

“五礼”覆盖天地、山川、人事、器物等多层空间,体现周人以祭祀整合自然与社会的治理逻辑。在职官的分工协作上,由“小子”统筹沈、辜、侯禳的牲体处理,“小祝”专司侯禳祝祷,“羊人”则负责供应祭祀或接待宾客所需的羊牲。如果牧人处没有符合要求的羊牲,或者数量不够,羊人就要从司马那里领钱,派人去市场买羊,从而保证羊牲的足额供给。

“羊人”的后代,以官为氏的,因此有了羊姓。

关于羊姓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即羊姓是姬姓分支。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本为姬姓,因受封于羊舌邑(约在现山西洪洞),后代以“羊舌”为氏,简化为“羊”。

祁盈是晋国大夫祁奚之孙、祁午之子,祁奚是姬姓、祁氏,字黄羊,因“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著称,其家族属晋国公族分支,长期担任要职。祁盈在晋顷公时期担任公族大夫。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祁盈家臣祁胜与邬臧互换妻室淫乱,祁盈依礼法将二人拘捕。祁胜贿赂执政卿荀跞,通过晋顷公施压要求放人。遭祁盈拒绝,祁的其他家臣更是愤而杀死了祁胜、邬臧。接下来,荀跞联合赵简子、范氏等卿族,以“违抗君命”的罪名诛杀祁盈一家。祁家侥幸逃脱的,改为羊姓,其后人居于泰山郡,形成“泰山羊氏”望族。

悬鱼之廉

在古人的观念中,羊是德行的象征。《诗经》中有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比较主流的解释是,卿大夫穿着羊皮制的衣服,走着委蛇的官步,自觉“退食”减膳,以此赞美其品德高尚、正直节俭。

羊还是正义的象征。东汉王充《论衡·是应》载:“廌者,一角之羊,情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意思是:獬豸(廌)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外形像长着一只角的羊,能够辨识是非曲直。上古时期的司法长官皋陶,利用獬豸来辅助断案。当遇到疑难案件,皋陶会令獬豸用角触碰嫌疑人,如果獬豸用角顶了某人,就认为这个人有罪;如果没有顶,则认为无罪。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人对神明裁判的信仰,及对“一角之羊”獬豸的敬畏。

东汉时期的羊姓中,正直、正义、清廉者不乏其人,以羊陟、羊续为表率。

羊陟是东汉时泰山郡梁父人,字嗣祖,家族世代做官。羊陟少年时因品行清正有学问,被举荐为孝廉,历任冀州刺史、尚书令、河南尹。羊陟生活俭朴,担任冀州刺史时,查处贪贿官吏,所到之处法纪严明,深受老百姓爱戴。后多次升迁,担任虎贲中郎将、城门校尉,升任尚书令。当时,太尉张颢、司徒樊陵等人和宦官结党营私,贿赂公行,羊陟敢于上奏,请求皇帝罢免他们。

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城,朝廷为了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为尹。担任此职后,羊陟仍然保持清廉本色和勤俭朴素的作风,家庭开支全部来自俸禄,一日三餐只有粗茶淡饭,时有“天下清苦羊嗣祖”之称誉。同时,羊陟继续打击豪强,反对宦官干政,为宦官势力所痛恨。“党锢之祸”起,羊陟被免官,最后在家中去世。

羊续是泰山郡平阳人,在南阳郡太守任上,廉洁自守,数年未回家探亲。一次,他的夫人领着儿子千里迢迢来看他,却被他拒之门外。原来,羊续身边只有几件布衾和短衣、数斛麦,根本无法招待妻儿。羊续历任庐江、南阳两郡太守多年,但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他到南阳郡不久,属下一位府丞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推让再三未果,便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着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了鱼干。”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此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再也没人敢给羊续送礼了。明朝于谦赋诗赞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

羊续病逝于赴任太常(九卿之首)途中,留遗言薄葬、不接受礼钱。依朝廷规矩,二千石的官员去世,朝廷应当拨一大笔钱用于葬礼,府丞遵照羊续的遗愿,拒绝了这笔款项和他人的礼金。汉灵帝刘宏得知,下诏称赞羊续的品德,还拨款赏赐其家人。

义气赞歌

“羊”的组字意味深长。

羊大为美,甲骨文的“美”,就是从羊的形象来的;羊温驯忠厚,于是便有了“善”,《说文解字》载“善,吉也,从誩(jìng),从羊”,意指以言语祈求吉祥或称颂美好事物;因为羊有跪乳之恩义,繁写的“义”(義)也带着羊,义指“我”将“羊”奉献出来,会意为“牺牲自我以成就公义”;值得一提的还有“羞”字,这也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羞”左边是“羊”,右边是一只手,本义是手持羊表示进献,会意成“因献祭失仪而感到羞愧”。在《汉语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达200多个,充分说明羊对先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因为有这么多美好的寓意,羊姓人重情重义,留下了不少典故。羊角哀、左伯桃和羊昙是其中代表。

羊角哀、左伯桃都是春秋时期的燕国人,听说楚王招纳天下贤士,便同去楚国求官。当他们行至一处高山时,天降大雨雪,两人同往已盘缠不够,都可能冻饿而死。左伯桃便将所带干粮、衣物全交与羊角哀,让其独自赴楚,自己则避开羊角哀,饥寒交迫死于树洞之中。羊角哀到了楚国,位至上大夫,将此事禀告楚王。楚王大为感动,下令厚葬左伯桃。后来左伯桃托梦给羊角哀,说自己的墓邻近荆轲的墓,受荆轲魂灵欺侮。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逝后魂灵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彼此起了矛盾。羊角哀自刎于左伯桃墓前,与他合葬在一起,赴阴间共战荆轲。后世将义士的生死之交叫作“羊左之交”。

该故事初见于西汉刘向的《后汉书·烈士传》,虽然原书已散佚,但故事经唐代李善《文选注》、李贤《后汉书注》等史籍转注还是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经历代演绎,直至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羊角哀舍命全交》一篇,“二鬼战荆轲”的传说成为一个千年传唱的经典故事,演绎出一曲流芳千古的义气赞歌。

羊昙是东晋时期音乐家,也是政治家谢安(320年-385年)的外甥,深受谢安的器重,他的命运也与谢安紧密相连。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因病回到京城,经过西州门时,感慨可能再也好不起来了,不久病逝。羊昙,深深怀念谢安,自此终年废止音乐、停止歌唱,并且也不再从西州门经过。有一次,羊昙喝醉了酒,不知不觉走到了西州门。经左右提醒后,他悲痛不已,用马鞭击打门扇,念诵曹子建的诗:“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

羊昙哭舅,撬动了后世文人的诗书情怀,他们常用“过西州”“西州路”“羊昙挥涕”等典故来作诗,表达纪念和感怀。宋代苏轼在《日日出东门》中写道:“百年寓华屋,千载归山丘。何事羊公子,不肯过西州。”南宋辛弃疾在《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答帅幕王君》中曰:“莫说西州路,且尽一杯看。”元好问在《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中说:“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