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礼||用生命谱写大众长歌—记《大众日报》社经理部部长丁柱(高庆珂)抗战事迹
发布时间:2025-09-01 16:00 浏览量:8
在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案卷中有一件编号为“A137—03”的档案,卷宗中有一份1985年12月25日《大众日报》社“丁柱同志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的背后是一段尘封了数十年的往事,而这段往事又是那样的悲壮,同时还有着一份传奇。丁柱究竟是谁?经历43年后,才还原了他的真实面貌。
丁柱,原名高庆珂,丁柱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他是淄川区杨寨村人,明巡抚浙江、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高举之后裔,高氏二十世,生于1917年,1942年秋在沂蒙山区日军大扫荡中牺牲,享年25岁。其父讳敏继,字好学。庆珂兄弟三人,行二;大哥庆琮,字玉堂;其弟庆珠,曾任淄川县分团部筹备处武装区队第二分队长,恒予敌伪以致命打击,勋迹昭著。1944年3月20日率三人赴淄川县四区寇家庄一带工作,被伪警备队袭击殉难。
高庆珂幼时,在杨寨宝塔寺私塾读书,自幼聪颖嗜学。1936年春,以优异成绩考入淄川县最高学堂——县立初级中学师范班(时称淄川师范)。在师范学习期间,他接受了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于1937年11月参加了抗日游击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3月调至山东大众日报社,之前他曾担任由山东省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筹办的山东公学党支部的负责人。调至报社后,历任政治教导员兼党总支书记,经理部部长兼发行部部长。1942年7月任报社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社务委员会的副主任,同时兼任党总支鲁中总分支书记。
高庆珂于1937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受父母之命与东河村庞玉凤结婚,当年农历十月初五这天,他要随部队出发,想起家中父母及新婚之妻,便向领导请了短假,骑着自行车从淄川县城赶回杨寨村,可惜妻子庞玉凤刚好回了娘家东河村,未能与妻子见面。高庆珂归队后,因淄川是敌战占区,其妻庞玉凤曾收到过高庆珂寄来的三四封信,每次来信都没有明确的寄信地址,在信中只是说在外挺好,让家人放心,并嘱咐妻子玉凤好好照顾父母,但他在外干什么工作,家人谁也不知道,最后一封信是1942年初从沂南界湖寄来的,寄信人是于秀峰,自此以后,杳无音信。
高庆珂(丁柱)在报社工作期间,主要负责经理部的工作。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1941和1942年,经理部一直负责领导沂蒙三个印刷厂及材料、总务、书刊报纸的发行工作。高庆珂在经理部工作期间,经常到三个工厂(印报厂、印书厂、石印厂)了解情况,深入工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工人们打成一片,高庆珂同志很注重形势教育,经常给工人同志们作报告,讲国际形势,讲苏德战场、国内抗日形势,讲得很生动很具体,深受工人同志们的爱戴。1942年9月,日寇开始准备对我山东根据地进行又一轮的“扫荡”。由于兵力不足,日寇采用了分区、突袭、拉网合击的方式。
11月2日早,大众日报社经理部在沂南县岸堤镇东北面的耿家官庄开会,具体研究部署反“扫荡”问题。早上七八点钟,岸堤、马牧池、牛王庙一线,枪声大作,日军已沿公路进入,会议当场决定,刘力子同志带领一部分同志西去东辛庄一带,高庆珂同志则率领安然、吉伟青等20多位同志离开耿家官庄东去。很快便发现敌人正以密集队形拉网式搜索前进,高庆珂随即带领同志们登上北大山主峰,发现敌人已经对我们的队伍形成了包围之势。高庆珂决定向东北方向突围,这时北大山主峰北面半环凹形山顶已出现敌人骑步兵。鉴于当时的敌情与地形,高庆珂将队伍20多人分为两组,一组由自己率领,赴凹形半环东山坡隐蔽,一组由安然率领赴西山坡隐蔽。所有同志都商定坚决隐蔽不暴露目标,除非敌人发现走到对面才能还击,坚决不当俘虏。
当时高庆珂身上带有一支二号驳壳枪,数发子弹以及若干北海币。他带领一个组的同志在东山坡隐蔽下来,他自己卧在山梁上一大片卧牛石下。不久,敌人沿东西两个山梁下来,为把敌人引到自己身边,不让同志们受损失。高庆珂首先向敌人开了枪。敌人也开枪了,但双方距离已近在咫尺,只看到十几个敌人围拢上来,不一会枪声停止,敌人重新沿山梁下来,沿村边小路攻向北大山主峰。
敌人扫荡过后,安然、张兆美等几位报社同志辗转脱险。几天后,安然、张兆美、张熙修、张榕四人冒着危险重新回到北大山,找到了高庆珂同志的遗体。只见一条腿屈着,一条腿伸着,蜷卧于卧牛石间,经细察弹头从下颌射入,由左头颅射出,高庆珂同志是在与十数倍包围他的敌人搏斗中,坚决不当俘虏信念下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后来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安然等人备置了棺木,将高庆珂同志的遗体安葬于牺牲地山坡下的平地里。在这次扫荡中,大众日报社共有6名同志壮烈牺牲,用他们生命谱写了大众星火的壮丽诗篇。他们的牺牲,让所有报社职工都感到无比惋惜和悲痛。不久,报社在耿家官庄召开了追悼大会,追悼会场悲声一片。
1985年5月,大众日报社召开报史座谈会时,部分在世的老同志怀着对老战友丁柱(高庆珂)深厚的感情,在谈到丁柱(高庆珂)时得知现在他还没有落实“革命烈士”身份,其原籍还不知何处时都深感内疚和愧悔。他们当即联名向大众日报社党委提出,从速调查落实丁柱(高庆珂)烈士,并作好善后处理工作,要求各自写出书面证明材料。大众日报社领导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丁柱同志调查组”,经过深入细致地调查,走访当年曾与丁柱(高庆珂)在一块工作过的老同志、战友。根据线索,调查组随即来到杨寨村展开调查,经过调查,大量事实证明,丁柱就是高庆珂。
原来高庆珂秘密参加革命后,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化名丁柱,家中和村里并不知道,在战争年代特殊环境下,报社也没有丁柱同志的档案,事实得到证明后,“丁柱,经理部长,一九四二年反扫荡时作战牺牲”,这简短的几句话,终于在1985年底向我们逐渐呈现出了那一段尘封了43年后的历史,展示出了一个激越而壮烈的生命。在大众日报社党委的努力下,1986年7月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丁柱”原名“高庆珂”同志为革命烈士。并给其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英灵也请到了淄川革命烈士陵园。
庆珂为何取名“丁柱”,看他的牺牲壮举就不难理解。庆珂自幼深受高氏家族家风家训影响,早年宝塔学堂读书,上县最高师范学校深造,接受先进思想和知识,后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接受党组再培养,并敢于担当重任,为了国家安危,曾担任过山东省文化界抗日救国协会党支部负责人,他立志报国,敢作敢当,愿做一个顶天立地男儿,愿做一根顶天力地石柱,为同志们撑起屋顶,他做到了,在生死危机关键时刻,为了同志们安全,为了报社安全,他主动把敌人引向自己,与数十倍敌人拼搏,死不当俘虏,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这就是丁柱承诺,这就是顶天立地、一柱顶天的好男儿,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忠诚、担当和坚韧。
庆珂,你是家人骄傲,你是人民的英雄!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高氏族人原淄博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著名戏曲作家高森继同志多次查找家族资料和到杨寨村找有关人员调查、座谈,几易其稿,创作了《大众星火》、《大众砥柱》剧本,在此基础上,淄博市五音剧院又编排了大型革命题材的《大众星火》五音戏,后改编为《大众长歌》。把故事的原型人物丁柱(高庆珂)和庞玉凤搬上舞台,并于2019年在淄博第二届五音戏艺术节与群众见面,受到了专家好评和观众赞誉。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特整理此文以对高庆珂族人的缅怀之情。
- 上一篇:淡然内修,行稳致远!
- 下一篇:李又然影像志|选辑:《我们在先生面前感到自由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