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7章:老子论领导者4重境界:90%的管理者,都卡在了第2层!
发布时间:2025-09-02 19:43 浏览量:9
许多管理者错把“存在感”当“价值感”,
用刷“存在感”的方式证明自己很重要!
其实:
最高级的领导,反而存在感最低!
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已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将领导者划分为四重境界,颠覆了我们对“领导”的传统认知!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领导者四重境界:
第一层:侮之(员工在背后辱骂领导)。
这是最失败的领导者。
因其德不配位、能力低下、朝令夕改,导致信誉彻底破产。
员工不仅在背后嘲笑辱骂,更会消极抵抗,整个组织丧失凝聚力与战斗力。
第二层:畏之(员工害怕领导)。
90%的管理者,都卡在了第2层!
这一层领导者重点采用“法治”,主要依靠权术、严刑峻法和权威进行管理的领导者。
员工因恐惧而服从,但内心积压着不满与怨恨。执行力或许很强,但毫无创造力与忠诚度可言,一旦权威松懈,系统便会溃散。
第三层:亲而誉之(员工以领导为榜样,亲近并称赞领导)。
领导者德行天下,这是贤明的、受人爱戴的领导。
他们以身作则,仁爱关怀,能赢得下属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赞誉。
虽已属难得,但仍需领导者持续付出努力来维持这种“人治”光环,未达“无为而治”的化境。
如果领导者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组织就失去了主心骨,会出现滑坡。
第四层:不知有之(员工几乎感觉不到领导存在)。
领导者道法自然,这是领导力的最高境界。
这样的领导者不刷存在感,不随意干预。他通过建立清晰的规则、使命、愿景和文化,让组织自行运转。
员工感觉不到被管理,只觉得一切本该如此,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
对比传统的管理:
传统管理:领导是车头,员工是车厢。员工说:“这都是领导指挥得好”。
老子智慧:领导是水,员工是鱼。员工说“:这本来就是我们该做的”。
终极标准:
管理的最高境界——让员工觉得成功是靠他们自己做到的!
当事情做成了,员工会觉得: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做到的(我自然)。
最强的控制是“感觉不到的控制”,
最高的权威是“无需声张的权威”,
最好的领导是那些“功成事遂”却让团队觉得“我自然”的赋能者,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员工却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他不需要员工感恩戴德,也不需要员工以他为榜样,只需要事情顺其自然而发生。
这并非否定领导者的价值,而是将其价值从“事必躬亲”的执行层面,提升到了“营造生态”的战略层面。
古今案例:“不知有之”的领导者
案例1:汉文帝的“无为而治”。
我特别推崇汉文帝,几千年唯一一个做到免农业税的皇帝,也是史上最节俭的皇帝,真正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属于最高境界的领导者!
做法: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不折腾百姓。
结果:开创“文景之治”,百姓安居乐业。
典型的“不知有之”,百姓几乎感觉不到政府存在,却能安居乐业。
案例2:任正非的“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
理念:战略方向清晰,前线主导,总部支持。
做法:战术目标明确,由一线呼唤炮火,发挥能动性。
结果:华为铁军战无不胜。
任正非自称“傀儡”,总部“不知有之”,一线感觉不到总部干预。
现代启示:
最好的管理——就是让人感觉不到被管理!
对于企业创始人:你的终极目标应是让自己变得“不重要”。通过构建企业文化、完善制度流程、赋能核心团队,使企业离开你也能蓬勃发展。正如阿里所言“良将如云”,而非只靠马云。
对于中层管理者:减少微观管理。不要做时刻盯着员工的“监工”,而要做清除障碍、提供资源的“助攻手”。信任你的下属,给予他们试错和成长的空间。
对于个人修养:领导力不仅关乎职位,更是一种影响力。一个能让人感到轻松、可靠、被激发的人,无论在任何岗位,都已然是一位“不知有之”的领导者。
如何成为让人“感觉不到”的好领导?
1. 从“管控”到“赋能”
少审批,多给资源;
少开会,多提供工具;
少指挥,多清除障碍。
2. 从“主角”到“土壤”
项目成功后,把功劳全部归给团队;
出现问题时不着急问责,要问“需要什么支持”;
把自己当成团队成功的“环境营造者”。
3. 从“有形”到“无形”
明确组织战略方向,建立组织文化,塑造组织灵魂,清晰规则,然后退居幕后;
培养团队自我决策能力;
让自己逐渐变得“可有可无”。
今日话题:
你遇到的是第几层的领导?喜欢还是讨厌?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吧[鼓掌][鼓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