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世家子弟邓训的安边之道:以恩信化干戈,开创东汉民族和睦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5-09-03 23:32  浏览量:8

新莽恶政与东汉初年的民族困境

新莽时期,王莽对边疆少数民族推行武力征伐、重金贿赂与“以夷制夷”之策,致使西汉原有的民族治理体系崩坏,中原与边地关系急剧恶化,终致“四夷皆叛”。

东汉立国之初,北方边境未宁,乌桓、羌、胡等族屡越长城,掠地夺马,形势严峻。化解民族矛盾、重建边陲稳定,已成朝廷之急务。在此背景下,邓训——这位出身南阳新野的东汉世家子弟,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世家之子,少怀大志

邓训(40年―92年),南阳新野人,是开国元勋邓禹的第六个儿子。邓训少年的时候,胸怀大志,唯独不喜欢读书。邓禹非常重视子孙的教育,令十三子各守一经,为此经常批评他。邓训为人乐善好施,礼贤下士,很多人都纷纷归附。

体恤民力,革除弊政

永平年间,朝廷开发滹沱河、石臼河的航运工程。分管工程的官员和差役十分辛苦,不仅花费数年时间都没有完成任务,还在运输物品过程中,溺亡不可胜数。汉章帝建初三年,任命邓训为谒者,监督此事。邓训认真考察并核算工程量后发现,该工程很难成功,于是向皇帝详细报告了。汉章帝接受了邓训的建议,于是就叫停了“滹沱河、石臼河内河航运工程”,改用用驴车运输。运行一年时间,节省费用用亿来计算,避免了几千差役不必要的伤亡。

恩威并施,化解乌桓之患

北方少数民族赤沙乌桓时常侵犯上谷郡,太守任兴想动用武力手段予以消灭。乌桓首领听闻后,“怨恨谋反”。朝廷下诏邓训率领黎阳营的士兵屯住在狐奴,来防备乌桓反叛。邓训安慰边境上的人民,幽州的人民都归顺他。

建初六年(公元81年),汉明帝命邓训为护乌桓校尉,专治乌桓、鲜卑民族事务。邓训到任后,恩威并施,“抚接边民”,和鲜卑、乌桓和睦相处,关心人民疾苦,融洽了与此的关系,至此“鲜卑闻其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从而也避免了东汉与乌桓、鲜卑间的一场战争。

不久,因为梁扈犯法,邓训受到了牵连,被免职回归故乡。

临危受命,镇抚羌胡

元和三年(公元86年),卢水胡(注释:卢水胡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人反叛,朝廷再次启用邓训为谒者,到达武威以后,被任命为张掖太守。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羌(注释:烧当羌,古羌人一部)迷吾等人。羌人各部都十分生气,伺机为迷吾等人报仇。大战一触即发,朝廷非常担心事态发展。百官公卿推举邓训为护羌校尉。当得知朝廷认命了新的护羌校尉,羌人各部落,更加愤怒。于是他们联合四万多人,计划渡过黄河进攻邓训。

以德服人,胡人归心

在当地,还有一个叫做小月氏的胡人部落,分居在边塞以内。他们有优秀的骑兵三千多人,每次和羌人作战,往往能以少胜多。他们虽然首鼠两端,但汉朝有时也利用他们和其他少数民族作战。

这时,烧当羌迷吾(已故)的儿子迷唐和武威的羌族部落集合骑兵一万多人,来到边塞下面,虽然不敢直接攻击邓训,但是威胁小月氏胡人部落。邓训麾下不少人认为,可以利用羌人和胡人的矛盾,让他们互相进攻,用夷人去进攻夷人,才对汉朝有利。

邓训力排众议,说:“不能这样做。原护羌校尉张纡失信于羌人,才致使现在羌人骚动。如今,朝廷常年屯兵在这里,不下二万人,运输军需物资费用很高,国库的储蓄都用光了。胡人部落之所以愤愤不平,主要是因为我方对他们的恩德、信义不够。现在他们身处险境的时候,我们用恩德、信义来感化他们,才能为我所用。”

于是,邓训不仅坚守军营,严禁士兵和羌人交战,防止事态扩大,还打开城门接纳落难的胡人妻儿老小。羌人一无所获,于是就撤兵离开。事后,胡人纷纷感慨道:”汉家以前常想和我们打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义对待我们,打开城门迎接我们的妻子儿女,是我们的再生父母。”胡人都高兴地叩头表态:“我们只听邓使君(邓训)的命令。”邓训于是就抚养小月氏胡人中几百名年少勇健的人,编入自己的队伍。

医病暖心,羌胡感化

当时,羌人、胡人地区文化习俗不同,把生病和死亡当作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遇到生病的情况,他们往往比较沮丧,用刀自残而死。邓训听说后感觉非常震惊,凡是遇到生病的羌人、胡人,就派人把他们捆绑起来,不给他们刀剑(不给他们自残的机会),然后让医生给他们治病。患病痊愈的人很多,羌人、胡人为此都很感动高兴。邓训于是用钱财赏赐给各羌人部落,派他们去招引诱入其他的羌人。就连迷唐的伯父号吾也深受感染,于是带着他的母亲和部落里的人八百多户,从塞外来向邓训投降。

平定迷唐,边地复安

邓训调遣湟中(注释:湟中,今青海省西宁市)的秦人、胡人、羌人的兵力四千人,出边塞,在写谷袭击迷唐,杀了六百多人,收缴马牛羊一万余头。迷唐逃离,部属溃散。

这年春天,迷唐想回到原先的地方从事农牧业,邓训又调发湟中六千多兵,北渡黄河,袭击迷唐部落,前后共歼灭一千八百多人,俘虏二千多,马牛羊三万多头,迷唐的部落几乎全都被消灭了。

迷唐于是集合他的余部,向西走迁徙一千多里,原先依附迷唐的各个小的种落都背叛了迷唐。烧当羌人的豪帅东号叩头归降,其余的部都部属纷纷归降。

此后,各个羌人部落相继被安抚归顺,大汉朝廷在西北边地有了很大的恩威和信义。于是朝廷撤去屯兵。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大将军窦宪带兵镇守武威,窦宪把邓训晓谕羌人胡人的方法战术向朝廷报告并请求广泛推广。

万民哭祭,边塞永念

永和四年(公元92年),邓训死在任上,时年53岁。邓训的属下以及治下的羌人、胡人都很爱戴他,每天过来哭他的人都有好几千人。当地少数民族向来有这样的习惯:即便是父母死了,也不能哭泣,他们认为悲伤哭泣是可耻的,所以在父母死后骑马唱歌呼喊。听说邓训逝世,无人不为之号啕大哭,更有甚至,用刀自残哭泣道:“邓使君已经死了,我辈今天和他一起去死吧!”邓训生前的属下将士们,听闻了他的死讯,都在道路上奔走痛哭,以至城郭里的万人空巷。后来,当地家家都为邓训立祠纪念,有人疾病,就向邓训的灵位请求保佑。

家族英才,共促民族团结

邓训教育子女,十分严格,有五个儿子(邓鹭、邓京、邓悝、邓弘、邓闾),3个女儿(邓燕、邓绥、邓容)。其中女儿邓绥为汉和帝刘肇第二任皇后,东汉“六后临朝”中的最贤者,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被誉为“皇后之冠”;儿子邓骘(zhì)汉殇帝拜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注释:仪同三司的名号,就是从邓骘开始的,本意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

结束语

邓训一生致力于以恩德信义化解边地矛盾,其“以德服人”的理念不仅缓和了东汉与乌桓、羌、胡等少数民族的紧张关系,更重塑了中原王朝的民族治理智慧。他通过尊重习俗、医疗救助、经济抚慰等举措,真正实现了“胡汉一家”,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树立了典范。其女邓绥、其子邓骘延续家族遗风,进一步推动了东汉中期的民族团结与政治稳定。邓训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边疆长治久安,源于超越武力征伐的文化包容与人性关怀,这正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深层智慧。#两汉文化看南阳#

往期精彩回顾:

从东汉开国到三国鼎立:邓禹开卷“河北对”,诸葛亮续笔“草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