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从来不是放弃机会,而是将精力集中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发布时间:2025-09-04 06:52 浏览量:6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的“不争”,绝非简单的消极避让、不思进取,更不是放弃努力的“躺平”心态。相反,它是一种历经沉淀、超越世俗的更高层次智慧——尤其是对于手握权力的执政者而言,“不争”意味着明明知晓自身拥有强大的力量,却始终能秉持谦逊恭谨的态度,不与民众争夺利益,不滥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这一思想深刻寄托了老子对执政者的殷切期望,他渴望执政者能够坚守“以民为本”的理念,施行仁政,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
当我们真正洞悉老子这一思想的精髓后,心中自然会萌生一个疑问:老子为何要如此着重强调“不争”呢?此时,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老子另一句震古烁今的经典论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一观点绝非倡导人们消极怠工、无所作为,而是主张在积极行动、努力创造价值的同时,不与他人争夺虚名浮利,不执着于眼前的微小得失。这种“不争”,实际上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无为”境界的具体展现,它彰显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一种“功成而弗居”的高尚品格,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无独有偶,张其金在谈及自己对“为而不争”的理解时,曾分享过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多年前,他曾参与一个关乎行业发展的重要项目,项目招标阶段,多家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中一家企业为了能够成功中标,不惜采用卑劣手段,恶意诋毁竞争对手的产品与声誉,甚至暗中抢夺关键资源,试图以此阻断他人的竞标之路。而张其金带领的团队,自始至终都将全部精力聚焦于项目本身,沉下心来认真打磨方案的每一个细节,深入调研客户的实际需求,力求为客户提供最优质、最贴合的解决方案。即便在得知竞争对手的不正当行径后,他们也从未分心去“反击”或“争夺”,始终坚守初心,专注于自身的目标。
最终,客户在对多家方案进行细致对比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张其金的团队。客户代表给出的理由朴实却有力:“从你们的方案里,我们看到的是满满的诚意,是如何帮我们切实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如何打败其他对手的算计。”
事后,张其金深有感触地说道:“‘不争’从来不是放弃机会,而是将精力集中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不被外界的纷扰所裹挟;‘为而不争’,就是在‘为’的过程中坚守本心、恪守底线,在‘不争’的从容中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这番话与老子的思想高度契合,生动印证了“不争而善胜”的真理。
同理,老子认为,圣人若想引领人民、赢得民心,就必须在言辞上对人民保持谦逊,不居高临下、不夸夸其谈;在行动上,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人民之后,时刻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有道的圣人,面对机遇与挑战时,总是谦退无争,从不争抢功劳、抢占先机,却能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核心力量;他们将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而能在人民的衷心拥护与坚定支持下,保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正如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所解读的“无私为大私”——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珍贵回报。这份回报,或许不是物质层面的财富积累,而是精神层面的充实与满足,是他人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敬佩,更是长远发展的广阔机遇。
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是谓不争之德。”在他看来,不与他人争执是非、不与万物争夺利益,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这种美德能够让我们充分汇聚并运用他人的能力与智慧,凝聚集体的强大力量,携手实现共同的目标;同时,它也与自然的运行规律高度契合,能让我们在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相处中,达到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美好境界。
在《道德经》全书之中,“不争”一词共出现8次,分布在7个章节里,其中第八章更是两次提及,足见老子对这一思想的重视程度。他之所以如此看重“不争”,正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的弱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因过度争强好胜、贪图名利,陷入无尽的纷争与烦恼之中。轻则身心俱疲、精神憔悴,重则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因此,老子希望通过反复强调“不争”,告诫世人:做人应当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遵循自然之道,以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诱惑。
老子还以世间最常见的“水”为喻,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不争”的思想内涵:“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他眼中,品德最为高尚的人,就如同水一般,善于无私滋润万物、孕育生命,助力万物茁壮成长,却从不与万物争高低、论长短,从不向世间索取任何回报。水始终甘愿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低洼之地,从不嫌弃环境的恶劣与贫瘠,这种谦逊包容、无私奉献的品质,与“道”的本质最为接近,也最值得世人学习。
张其金对此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解读:“水的智慧,在于它深谙‘顺势而为’的真谛——遇到高山阻挡,便灵活绕行;遇到山谷凹陷,便汇聚成湖。它从不执着于‘一定要走哪条路’,却总能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最终抵达浩瀚的大海。人也应当如此,不执着于‘一定要赢过谁’,不纠结于一时的成败,而是专注于‘要成为怎样的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行,如此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行稳致远,收获别样的风景。”
人也应当效仿水的谦下品德,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谦虚低调的姿态,不骄傲自满、不浮躁张扬。长此以往,福气与品德便会如涓涓细流般,在岁月的积累中不断汇聚,最终形成浩瀚无垠的海洋,愈发深厚、愈发充盈。正所谓“水低成海,人低为王”,唯有懂得放低自己的姿态,尊重他人的差异,包容他人的不足,才能赢得他人的真心信任与坚定支持,才能在不经意间成就非凡的人生,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水,作为大自然中最为神奇、也最为常见的存在之一,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值得我们用心细细品味、深深感悟:
避高趋下,是水最动人的谦逊姿态。它从不会炫耀自己所处的高度,从不与巍峨山川争雄斗艳,而是默默地流向低洼之地,用自己的力量滋润干涸的大地,滋养世间每一个渴望生机的生命;
奔流到海,是水最坚定的理想追求。它从不畏惧前路的艰难险阻,从不抱怨旅途的遥远漫长,即便遭遇坚硬岩石的阻挡、幽深山谷的阻隔,也能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朝着心中“汇入大海”的目标不断奋进,最终投入大海的温暖怀抱;
刚柔相济,是水最强大的内在能力。它既能以温柔细腻的姿态,润泽万物、滋养生命,在寒冬时节凝结成冰,守护一方土地的安宁;又能在关键时刻,汇聚成磅礴的力量,冲破重重阻碍、涤荡世间尘埃,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强大韧性;
海纳百川,是水最宽广的包容胸怀。它从不区分江河湖溪的大小,从不挑剔水流的清浊与美丑,始终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包容接纳每一股水流,最终成就了大海的辽阔无垠与深邃浩瀚;
滴水穿石,是水最坚韧的意志体现。它凭借看似微弱的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最终战胜了看似坚不可摧的岩石,完美诠释了“持之以恒”的深刻真谛;
洗涤污淖,是水最无私的奉献精神。它甘愿沾染世间的污垢,默默净化着世间的杂质与尘埃,让世界变得更加清澈、更加美好,却从不对自己的“牺牲”有过半句怨言,也从不对世间图求任何回报。
水,始终以乐善好施的姿态对待万物,却从不图求点滴回报;始终以淡泊明志的心境面对世间,却始终保持谦逊如水的品格。“上善若水”,这不仅是老子对高尚品德的极致赞美,更是对每一个追求精神成长之人的殷切期许。我们应当以水为镜,在水中映照出自身的不足与缺憾;以水为师,用心学习水的美好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涵养自己的胸怀,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而从容地前行。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以江海为例,进一步深入阐述了“谦德”所带来的无尽益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敬仰的王者,正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以包容万象的姿态,接纳每一条奔流而来的江河。
这与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的道理如出一辙——它们从不为自身的生存而刻意作为,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以“无为”的智慧守护万物生长,最终实现永恒。同理,圣人若想引领老百姓,赢得老百姓的真心拥护与深切爱戴,就必须在言辞上对老百姓保持谦逊,不摆官架子、不唱空洞高调;在行动上,将自己的利益置于老百姓之后,时刻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间,用实际行动践行“以民为本”的理念。
做人亦是如此,面对机遇与挑战时,若能做到谦退无争,不抢风头、不钻营算计,以宽厚博大的品德承载万物、包容他人的过错,反而能在众人之中崭露头角,赢得他人的真心尊重与坚定信赖;若能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勇于担当责任、甘于无私奉献,反而能在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下,保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由此可见,谦虚做人绝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深藏不露的人生大智慧,一种能够成就长远发展的高明处世之道。我们应当用心领悟这份智慧,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点滴之中,无论是与人相处、工作学习,还是面对困难与挑战,都能以谦逊的姿态待人接物,以包容的胸怀化解矛盾,以从容的心态应对一切。